培养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几点想法
2020-01-16张文明
张文明
摘要:数学素养做为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教法,利用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要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逐步形成。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素养 课堂教学 高中
一次,我在查阅资料时,拜读了由张奠宙老师执笔的数学教育研究小组有关数学素质教育(草案)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有感于我身边的高中生数学素养的匮乏,作为高中数学老师,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于是萌生在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想法,一个学期来,我在高一课堂中做了一些尝试。有些自己的想法,虽不成熟,却很想拿来与同行分享,以求改进。
一、何谓数学素养
我引用下面的一段语言,对数学素养作如下解释: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常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⒈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下定义,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⒉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谈关系,在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全局性考虑;⒊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函数、相关、随机、周期性等等概念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
二、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提高数学素养靠自己去探索、去总结,数学课堂中老师适度的指导与培养尤为重要。
⒈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①利用章头图和引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章的开篇章头图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利用每小节的思考与探究,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将大量的结论以思考、探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探究学习,得出结论,启发了学生思维。
③利用各章节知识的应用举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教材中在每一章均以本章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尾,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学数学是有用的。
④利用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数学中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影响到认以后工作、生活,每个人都要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人解决问题条理清晰、有条不紊,有的人则思维混乱、杂乱无章,有的人处事严谨,而有的人粗心大意。倘若能在中学阶段对学生适当引导,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会对人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⑤利用概念教学,培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使用数学语言不严谨,不规范,上课时有的学生怕回答错误,不敢回答,使得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很欠缺,为此,我在课堂上将问题在量留给学生,建立师问生答、生生互问、学生作老师的方法激励学生敢于交流,以此培养能力。
⑥利用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初入高中的学生感觉数学很难,部分学生会产生惧怕心理,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对数学的学习,我在教学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平时多鼓励学生坚定信心,遇到困难勇于面对,耐心查找问题根源,寻求解决办法,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
⒉钻研教法,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澳大利亚的兔子泛滥这一实例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利用天体的循环往复创设产生发现乐趣的发现情景;利用力的分解等物理知识创设产生探索欲望的知识迁移情景;利用数学家的故事和解出题的快乐创设产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②针对不同课型,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合适教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于概念课,我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函数图象课中,我采用学生动手作图、实践、观察得出结论,此外,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读书指导、练习等教学方法。
⒊精讲例题,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新教材内容增多,表面看难度有所降低,但知识点在书内,能力的考查空间更大,因此,每节课都要设计好教学流程,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抓住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
⒋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记得今年暑期的新教材培训,省教研员吴丽华老师曾说:“數学教材中的是有形的数学知识,是易于传授的,难在老师要善于将与书本知识相关的隐形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让学生接受,并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我在使用这版教材时尽力突出了这个方面。
学习必修1、4时,在集合中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集合运算;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指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线、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向量的运算等内容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已知集合间关系求参数取值范围、二次函数的最值的讨论等内容时渗透分类整合思想,在指、对数运算、向量数量积的应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渗透化归思想,在求值问题中渗透函数与方程思想。
⒌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书写数学小论文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试教中我也采用了“数学作文教学法”,即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实际调查,数据证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说报告)的形式写出自己对知识的体会,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或者是学生本人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和搜集的与课本相关知识的事例。
总之,数学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在某一节课或设一节训练课来完成。而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数学应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要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