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020-01-16胡娇娇
胡娇娇
《水浒传》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一共有七十多位,她们有的貌美如花,有的丑陋不堪,有的侠骨肝肠,有的淫荡邪恶。而她们的结局最终都灭亡在封建礼教制度下,竟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从《水浒传》创作的这些女性形象可看出作者鄙视女性、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妇女观。
一、英雄式的女性人物
《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扈三娘、顾大嫂等几位女英雄,她们的名字一百单八将之中,看着似乎是施耐庵在小说中热情讴歌的女性形象,然而并非如此。
孙二娘,在《水浒传》中人称母夜叉,和丈夫张青开酒店,家中做的是卖人肉的勾当,同时她又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条好汉。武松路过十字坡,就险遭孙二娘的毒手,孙二娘的打扮远不止用“怪异”二字来形容,可谓不折不扣的“母夜叉”。顾大嫂是梁山第二位女英雄,有一身本领,原来在登州城东门外开酒店。受招安后,顾大嫂被封为东源县君。在水浒49回首次写到顾大嫂时“眉粗眼大,胖面肥腰。”可见顾大嫂并无女人的窈窕美感,可她打扮起来却是“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对于这样的女性人物我们是应该大力赞赏的,她阵前交锋场,活捉敌将最多,且都是一百零八将之数。
二、淫妇式的女性人物
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都属于底层的城市妇女,她们都有漂亮的外貌,但是她们都有各自的不幸。她们都有不幸的爱情和婚姻,为了追求幸福,背离了伦理道德的传统。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为传统的伦理道德所容,所以她们的下场都很悲惨。
她们的命运都不能自己掌握,甚至被认为是男性被逼上梁山的原因,被认为是红颜祸水。尤其是潘金莲,加之后来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潘金莲便成了“淫妇”的代言人,提起她,无一不是一脸鄙夷。有道是“自古红颜多祸水”。事实上,潘金莲原本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貌美如花,善良温柔。张大户垂涎她的美貌,想要纳她为妾,可她不愿成为一个小妾,张大户因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可潘金莲一直嫌弃武大生得丑陋,而武松的出现唤醒了潘金莲沉睡的心灵。在王婆的撺掇下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后来嫁给西门庆后本以为会衣食无忧,不想到头来这一生也只是供人玩乐的工具,得不到一丝丝尊严,最终也没落得好下场。潘巧云与潘金莲一样,与他人通奸,甚至遭到了“剖腹挖心”的惨烈下场。只能说潘金莲是那一时代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观念下的牺牲品。
由此可得,作者提倡女性的忠贞,对于女子的放荡十分鄙视乃至厌恶,因此将这些水性杨花的女子施以身首异处的最严厉的处罚,归根结底还是其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女性观念。
三、烈女式的女性人物
林冲娘子是烈女式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溫柔美丽,对丈夫忠贞不二,敢于和衣冠禽兽反抗、斗争,不惜失去生命来保全自己的贞操,她应该算是是《水浒传》中最正面的女性形象。书中没有正面直写,而是通过高衙内写出来的。林冲被逼上梁山, 就是以林娘子守节拒侮为引线来写的。林娘子在东岳庙守节拒侮,又引出高衙内一伙设下“ 宝刀计”,林冲被陷害充军沧州;最后又因林娘子守节拒侮, 引出高休父子使用“ 调虎离山计”;林娘子在陆虞候家的酒楼上再次守节拒侮,引出高衙内使用“ 杀人计”。林冲在遭杀身之祸时被逼上梁山。在林冲被刺配沧州后无路可走,最后选择了死亡,她用她的死换来了纯洁的爱情,在她的心中爱情是唯一的,是神圣不可替代的。从她们的遭遇可以看出:她们各有各的不幸,她们的命运受制于男人,任由他们掌控和摆布,她们无法摆脱各种束缚和折磨。同时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女性的生存是多么的艰辛和痛苦。
四、复杂式的妓女形象
李师师是一代名妓,虽然生活在花柳巷中,却深得宋徽宗的宠爱,作为妓女,她有一般女子所没有的的胆识的见量,还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特别是在梁山好汉招安的过程中,李师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她理解梁山好汉及其处境, 同情并尊重他们。她没有相信高俅等奸人的花言巧语, 对于梁山好汉无法施展抱负,她用机智和勇敢帮助燕青取得徽宗赦书, 并且使燕青得以向皇帝当面禀报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事实, 表达一心一意招安的愿望。身为一个风尘妓女,如此明辨是非,又有着清醒的政治观念,在一部主要刻画男人的著作里,作者用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与蔡京、童贯、高俅这些男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奸佞小人的讽刺。
《水浒传》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女性世界,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得也有失。
参考文献:
[1]. 施耐庵. 《水浒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年.
[2]. 符晓黎. 《水浒传》的女性形象与《水浒传》创作时间[J].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22).
[3]. 王庆芳.《水浒传》妇女描写之我见[J]. 1998(1).
[4]. 奉柳;朱婧. 《水浒传》与《红楼梦》女性形象比较[J]. 西南大学,2011.
[5]. 闫博. 潘金莲形象研究述评[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13).
[6]. 朱全福. 论“四大奇书”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成因[J]. 2001(4).
[7]. 周先慎. 《论潘金莲悲剧》[J]. 中国文化研究,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