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原则”的四个维度
2020-01-16赵萍庄雪峰
赵萍 庄雪峰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集中概括出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艺术理论——冰山原则。本文将简要分析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四个维度。
一、高效对话背后的生动情节
海明威擅长使用对话或独白,无论是《老人与海》还是入选今年的高考的篇目《越野滑雪》,我们都可以通过人物对话推测出背后丰富的信息,而经典篇目《桥边的老人》几乎是只有对话描写。总所周知,对话并不代表没有情节,如《桥边的老人》,我们可以知道老人一開始平静地与可爱的动物生活在一起,战争到来了,他被迫抛弃动物逃亡,途中与“我”相遇,老人一直在担心动物,而“我”一直劝说他离开,老人尽管努力支撑自己,却最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高效对话可以让情节更加紧凑,调动读者参与其中。
二、第一人称的真实、空白
我们都知道第一人称可以带来真实性,这点无需赘言。但是第一人称也可以带来空白,因为视角有限。余华作品《活着》中有这样的选段: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我是老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老人福贵回到家看到苦根因吃了过多豆子撑死而自责,喃喃自语、痛苦万分,但这毕竟是出自于第一视角。而我们从前文中得到的信息,苦根其实已经高烧不止,可能已经引起并发炎症。所以苦根最后的死因是最亲近的人都不清楚的,这样更让读者唏嘘不止。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强调留白,正是这个道理。回到海明威的作品,《越野滑雪》中的乔治和尼克是否能如约见面?《桥边的老人》中那位老人最终结局如何?正是需要读者调动想象力去填补的空缺。
三、简单文字背后的丰富思想
如果没有值得挖掘的东西,就基本上谈不上藏在水底的八分之七。譬如《桥边的老人》中,我们看到了在尘土中颓丧的老人如何没有任何希冀地坐在漫无边际飞扬的尘土之中,读者固然可以从中读到对战争的批判,对战争摧残人性的控诉,但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入挖掘。固然是要毁灭,但也是直面,也是主动的选择。帕斯卡尔在《人是有思想的芦苇》一篇文章中说:“尽管要被毁灭,人是知道的,有意识的,就此而言他就比要毁灭他的东西高贵。”老人最后可能是绝望的,但是我们绝不能觉得他可怜,这是一个高贵的人,他坦然地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再譬如《越野滑雪》这篇文章,杰克和乔治都对约好的下次滑雪不报太大希望,乔治需要继续自己的学业,杰克已经有了家庭需要照顾,未来发生的种种变数可能让两个人无法再一次像现在这样彻底地放松身心完全沉浸在游戏之中。作为“男性”作家的海明威其实在这里就在探讨一个隐秘的内心世界:无论多大的男性,其内心中都有“游戏”情结,他们渴望有一场超越了家庭、事业,而仅仅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挥洒淋漓汗水的彻底的游戏。而当这个愿望可能即将长久地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落寞的情绪。
四、文字表达的克制冷静
提到“冰山原则”,我们通常情况下会首先注意到冰山体积在海平面内外的强烈对比,却很少注意到冰山的温度,它总是冰冷的、不动声色的。体现在叙事中,故事中的人物尽管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但作者本人在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中却总是平静的。如《越野滑雪》,失望的尼克和乔治起身离开后,作者依然淡淡说道:“天气很冷,雪结的硬邦邦的,尼克带上手套,乔治扛起滑雪板,他们要一起跑回家。”叙事者的冷静才能更好地唤起读者心底的波澜。
海明威在他的《午后之死》中同样有这样一句话:“有些不能很快学到的东西,必须耗费人的生命去获得。”或许“冰山原则”也不仅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在生活中它也随时适用。
[作者通联:安徽阜阳市阜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