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灵气:在可学与不可学之间拿捏化用

2020-01-16凌士彬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灵气课堂教学课堂

凌士彬

我们经常观课听课,议课评课,出力献智,劳心伤神,也能听出一二三四,议出子丑寅卯。但大多数教师总感觉这些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作用不大,效果有限。没有谁敢这样说,我听的课越多,议的课越好,改进自己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就越好,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收获就越大。教学观摩,量变一般很难带来质变。那么,从勤听、会议,到善学、可用,中间到底还缺少了什么?笔者以为,主要缺少的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灵气。

先用“猴精”来诠释一下教学灵气。话说美猴王拜师学道,“惹怒”了菩提祖师,他“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吓得一般大众惊惧不已,纷纷责怪悟空。只有美猴王精明善悟,识破了祖师的“盘中之谜”:“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夜半时分,悟空悄悄溜出来,毕恭毕敬地跪拜于祖师榻前,耐心等候师傅醒来,解释自己所领悟的“行为暗语”,祖师不禁暗叹:这厮乃天地生成,果然精明可教,于是就向他传授了长生妙道。从此就对悟空高看一眼,而悟空更是猴精敏锐,渐学间练,得到了七十二般变化,大大提高了生活技能,丰厚了生命的质量,为护航取经、降妖捉怪练就了过硬本领,成了一个团队里的重要人物。悟空学道练艺启发我们,“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灵气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禀赋、素养和能力。管子说:“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一个职业人,只有精明如猴,颖悟灵动,内生化用,方能获得更多进步机会,走在前列。

那么,悟空身上有哪些气质禀赋和能力素养值得我们学习呢?首先是专业愿望,从花果小山到洞天瑶台,从美猴王到小徒悟空,这种人生的初步蜕变,是他漂洋过海、爬山涉水、不畏艰苦、苦苦追寻的结果,强烈的职业愿景,是他拜师学艺的内生动力。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精明善悟。一个集体,众生芸芸,只有一个孙悟空从普罗大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悟空是锥尖处囊,颖异过人,他善联想,会想象,能变通,独辟蹊径,思路敏捷,“三下”与“三更”、“背手”“关中门”与“后门”之间,就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他参悟了师傅的智慧和命门,得到了菩提祖师的赏识,所谓孺子可教。还有就是虔诚的态度,师傅故意设置智慧“偈”语和专业门槛,让“虚枪”与“实招”晃眼,叫“严厉”和“喜欢”错位,在刁难中考验心性和悟性,只有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一心向好,才有毅力和耐心。教学活动,作为职场行为,也是修心、养性、悟理、赋能、蓄势的过程,需要苦功夫和慢功夫,更需要“琵琶起舞换新声”的教育睿智和教学灵气。因此教学灵气就是一个教师在职业愿景的强烈驱动下,充分发现、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灵活机智地对教学场景中的他人他事的领悟、模仿、改造和创新,是徘徊在可学和不可学之间的拿捏和化用。模仿力、变通力、创新力是教学灵气的核心能力。鹦鹉学舌不是灵气,变革创新才有灵气,适配得体呈现灵气。教学灵气是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是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备因素。

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研讨会在安徽芜湖举行,场面蔚为壮观。听课议课,报告论道,进一步启发了我萦绕心胸多年的教研观:课堂教学观摩学习,要养育和持守教学灵气,在可学与不可学之间精准拿捏——观摩者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禀赋特长,来学习领悟,启发模仿,在融会贯通后创新创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

其实,人们早有共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法”,就是可学,可模仿;“无定法”,就是不可学,不能学,学不来,无需亦步亦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想明白,抓得准,用得巧,才会有收获,这些分寸的把握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灵气和课堂修养。

因為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有方法有规律,有一定的可重复性,可仿可学。观念性教学思想、知识性教学内容、程序性教学方法和技巧,一定程度上可以学习模仿。

一是教材知识体系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需要一定的经验、智慧和技巧,可以向名师学习,比如怎样处理整体感知和文本细读的关系,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认识和各具特色的处理方法,其新颖独特之处可以吸收运用。如整体的细节观,细节的整体观,就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哲学观和方法论。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无厘头的话:“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单看可能就是以“不该有”“阳光”“草地”“孩子们的嬉笑”来反衬“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但是如果联系第一段“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里的“最可怕”“居然”和“儿童”,便可进一步领悟到制造人间地狱的深重罪孽和对幸福未来的殷切期待,再结合最后一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意味就更加丰富、深刻:“阳光明媚”和“孩子们”预示着幸福、快乐和未来,如果今后仍有人像纳粹一样惨无人道和滥杀无辜,就不可能有快乐美好的生活,如果大家不汲取教训,就“不该有”这样的生活。进一步了解背景和创作特色,认识就更加深邃:作品突破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了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印象”,庄严沉痛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幸福、新生的无比珍惜和热爱之情。“没有新闻”的新闻是“无中生有”的新闻,隐含着震撼心灵的“散文般”主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就成了“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重锤敲打局部语言,还要联系整篇文本,或者说知文辨体,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要密切结合。“树木”与“森林”,“森林”与“气候”,都是密不可分的,文本解读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不能只领风光,不看风景。整体与细节不能顾此失彼,要辩证统一。

二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要合理科学,教学过程要让教材内容呈现契合学生由易及难的认知规律。不少教师有奇招绝招,可以学为我用,如《论语》论“仁”,不宜从什么是“仁”开始,要先从“仁”的正面(“克己复礼”)、侧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面(“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认识什么不是“仁”,怎样做才是“仁”,从而定义或阐述“仁”(他处即“爱人”,自处即“安仁”),这样就能把“仁”全方位解读清楚。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现象描述,一般不会用下定义来诠释重要概念的内涵。在形象中体悟概念的内涵,不一定精准,但一定有一些“味道”,这也许就叫哲理。从形象出发,提炼概括,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秦诸子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多可以遵循“现象——抽象”的认知原则,或者说抽象寓含于形象需要因事悟理。孟子的比喻,韩非子的寓言,都是比较常见的例子,此处不说。看老子比较抽象的道理——“有无相生”,皆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什物和现象(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庄子的“逍遥游”“养生主”所用一系列寓意材料,不是生活现象,就是荒诞故事。它们背后的哲理趣味和生活机巧,皆需课堂教学在方法论上的引导。

三是教学观念的持守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最基本的理念,所以教学不能变成讲座,教师喋喋不休,学生一知半解,单向话语往往就是无效教学,没有学习生成,是低效劳动。有教学名师说,什么是备课?备课的本质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什么是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是引导学生不断试误、接近真理的过程。设计活动,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期待教学效果生成。而试误课堂要遵循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探究过程不可能都正确,错误也是教学资源。特级教师王栋生退休后感言:我终于把自己教成了学生。专家眼光换成了学生视角,俯下身子教语文。诗意语文名师董一菲课堂名言:这个问题让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来回答。平等待人,坚守课堂公平公正。名师课堂本质上一定不是教师课堂,而是学生课堂,可学大师秉承什么教学理念,如何营造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配合、蓬勃向上、阳光明媚的课堂生态。

但教学又是一门艺术,艺术可以观摩,可以临摹,但不能复制,因此教学艺术具有个性化和唯一性,不可学,学不好。或者说,艺术只能受到启发,触类旁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禀赋,因人而异,发展变化,藏拙用智,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如果东施效颦,不伦不类,难免会贻笑大方。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课堂艺术性尤甚。大体说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艺术性方面有一些能力和素养短板,可能不能学,学不会。一是朗读。朗读是艺术,艺术需要天赋和特长,不是人人都擅长。比如,某教师音色差,不清脆,他羡慕优秀教师的朗读,于是也设计了个泛读环节,却收效甚微。朗读不仅要有激情,还要有音色音调和节奏韵律,更要有表现力。有的声音天生就有磁性,当然表现力和感染力都很强。如果自身说话总是拖泥带水,音色不美,不如让班上的某同学来泛读,效果一定比较好。二是写作。如某教师课堂边读边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课堂潇洒自如,亮点频出。如果自身文笔稚拙,表达不畅,写诗缺乏想象力,连一个漂亮的比喻句都造不出,用自己下水的作品来应验文本,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学生不认可,不喜欢,这不是以鸡毛来媲美凤翅吗?会是什么感觉?不如布置学生创作,用他们的作品来解读深化文本。三是板书。有的老师板书漂亮,不仅设计精巧,字的书写也很漂亮。如果自身连字的间架结构,长短虚实都不会处理,更没有笔锋,板书怎会好看?不如用PPT吧。如果会扬长避短,还可以把板书内容托付给课堂小老师——挑选的板书优秀的学生,起个漂亮名称叫课堂教学小助手。四是口语。有的老师巧舌如簧,口齿伶俐。如果自身笨嘴笨舌,语流生涩,就学不来,只能多听多读,力争有所改善。有的老师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如果自身朴实无华,古板沉闷,也学不来,就用表情教姿来尝试弥补吧。至于用词精准与拖沓啰唆,语速适中与或快或慢,都不仅仅是观课模仿能够解决的,需要天资禀赋和后天学养。如果善于藏拙的话,教师就自己多引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表演表现。五是情态。情态是一个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综合实力的表现,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演绎的逻辑性、亲和力和生态化。逻辑性主要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规律能够和谐共振,通俗来说就是问题呈现“听得懂”“想得明”,知识、能力与素养自然生成,学生有课堂获得感。亲和力就是教师的姿态、语言、表情和教学内容、学生表现、教学氛围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心理没有什么距离感,与课堂表达、教学内容贴得近。生态化就是要建立一种临时的课堂教学生态,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变成教育的阳光雨露,变成学生成长的环境,甚至是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默化和濡染学生。

还有一些处在可学与难学的交界处,往往需要精修慢学。比如教学策略的选择,既与能力相关,又有态度问题,更有时间历练的因素。比如作文教学素材更新和练习题的选择和运用,文本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材二次开发。有智慧,有灵气,有巧妙。观摩之外,更需要实践的磨炼,甚至经验教训的积累和吸收,只有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成熟,拿捏精准,这就是专家与新手的区别。观课模仿,效果有限。

不可学就不强学,不硬模仿,因为艺术就是“是我者死,似我者活”,观摩的目的不是复制,是启迪智慧,激发联想,另辟蹊径,走发挥自己特长的创新之路。自己不能朗读,就鼓励特长学生读,甚至鼓励家长在群空间里读,班级里回放。自己不能写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围绕教學主题来写,然后选优赏析。不以短比长,要以新比特。这样观摩,在课堂教学艺术性方面也能有所收获。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

教学灵气就是在专家、名师启发引领下的自我取舍,自在模拟,自主发挥,在可学与不可学之间拿捏分寸和巧妙化用。教学思维上取神不取形,教学方法上若即又若离,教学细节上“故步”不自封,教学艺术上扬长不用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观摩学习,贵在得法。得体即是得法,启发便有方法,所谓在鱼不在筌,得意而忘言者是也。

[作者通联:安徽肥西中学]

猜你喜欢

灵气课堂教学课堂
医养农旅特色项目未来可期 纳天地灵气 居康养福地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