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观察的课堂小练笔教学策略研究
2020-01-16甘俏云
甘俏云
摘要:小学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渗透阶段,也是训练学生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关键阶段,而“基于生活观察的课堂小练笔”选材范围小,内容较短,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形式多样,学生比较容易运用,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为中高年级的篇章写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年级 生活观察 小练笔 策略研究
生活观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世界,如身边的人物、事物、景物、活动等,在一定的观察目标指引下,按照一定的观察方法,进行认真细致的看、听、闻、触等行为,促进思考,引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课堂小练笔是指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立足课文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有效进行练笔,让课文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充分发挥课文对习作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把自己所思所想诉诸笔端。本研究中基于生活观察的小练笔,就是把生活观察和小练笔有效结合,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围绕一个重点或者中心观察周围的世界,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片段练习。
一、基于课程标准,落实观察小练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準》(2011年版)中对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基于课程标准,结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大青树小的小学》的内容,我们采用抓时间顺序的方法,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我们的教室,并进行片段仿写。再利用课后习题“观察我们的学校的其他其他场景”进行巩固练习。无论是仿写课文片段,还是拓展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口头表达,也要是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进行有目的地观察训练,更要让学生写下来。我们力求做到基于标准,有效训练,从生活中观察中训练,读写结合,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二、根据课后练习,夯实观察小练笔。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习作不是没有素材,只是缺少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颗会感受的心灵。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文为张秋生的散文,文章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景物,发现平常生活之美。从上学路上的“水泥道”开始写起,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全文流畅自然,自成一体。在写法上看似毫无章法可循,其实章法已经藏在我们的眼睛里——一眼望过去即是整体: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而道路两旁的梧桐树落叶就是局部。而随后又布置了课后习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如果说课文不好进行仿写,而阅读链接里汪曾祺的《自报家门》则提供了更好的仿写范本。如果说“张秋生的上学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给人的整体感受是美的,而“汪曾祺的上学路---各式各样的店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热闹、百看不厌的。这些都是个人独特的感悟。所以说课文无非是引子,引导孩子们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所以针对这道课后习题,我们又收集了许多资料,设计了相应的小练笔,并让孩子们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我们发现当我们从生活中取材时,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语言也变得生动有趣多了,可见“生活”才是源头活水。
三、结合单元主题,提升观察小练笔。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专门设计了一个习作单元,并明确提出要求: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并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本单元围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这一主题,安排了《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两篇精读课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习作例文以及“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习作课”。两篇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的方法;在“交流平台”中进行归纳、梳理,提炼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初步尝试运用;在“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方法;在“习作”中形成单元学习成果。从语文要素上看,课文与习作例文各有特色,两篇课文文体各异,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所以根据文本特点,我们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课堂小练笔。例如《搭船的鸟》作者主要是从鸟的外形和动作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所以根据这一观察方法,我们设计“观察金鱼”这一小练笔。小金鱼体型小,容易获得,方便孩子们带到教室来,这也有利于我们课堂活动的开展。而《金色的草地》则是引导孩子们观察大自然,亲近自然。为了培养孩子们持续观察的能力,我们引导孩子们观察了月亮的变化,并主动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觉得没啥可写,有时候月亮还不出来,孩子们就直接写:今天月亮没出来,直接结束了今天的日记。后来经过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天空,观察周围所见到、所听到的世界,慢慢地孩子们的语音就变得丰富起来,并且能在观察中学习思考:咦!今天月亮为什么没有出来?月亮变化的原因?从而培养了主动观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并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四、整体把握教材,分层设计观察小练笔。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教材中很多篇课文都是在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世界,而且要求都是层级递进的。所以我们要整体把握教材,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时间先后关系,分层设计不同的小练笔。比如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小练笔: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们交流。这已经不是短时间内的观察所得,而且长期的、有对比的观察,已经对观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写作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从写几句话到一段话。由此可见,我们小练笔就要根据学生能力训练的渐进性原则,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子,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尝试语言的练习,在练笔中形成语言技能,最终可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只有学生的生活和课堂小练笔联系起来,学生才能写出具有一定情景性的句子,句子才能带有真实的情感温度。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表达时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