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联合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35例

2020-01-16潘淑霞牛庆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7期
关键词:气海腹针关元

潘淑霞,牛庆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 太原030006)

围绝经期失眠指伴随围绝经期症候群出现的以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醒后不易入睡,睡醒后仍觉疲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症状性疾病。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等围绝经期症候群,失眠为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失眠的患病率高达64.82%[2],同时围绝经期女性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衡,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心身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笔者通过观察腹针联合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发现该方法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伴随症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患者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二科门诊接诊患者。年龄43~56岁,平均(49.74±3.75)岁;病程2~72个月,平均(9.23±3.15)个月;月经紊乱、潮热汗出15例,烦躁易怒12例;促黄体生成激素及促卵泡激素升高,雌二醇降低5例;入睡困难13例,多梦、易醒18例,早醒、醒后很难继续入睡10例,每晚睡眠时间<5 h,反复发作并持续2个月以上5例。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绝经综合征”诊断[3]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R)中有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4]。年龄45~55周岁,两次月经周期时间变化>1周或出现更年期或闭经不足1年者;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②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医妇科学》中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诊断标准[5]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标准[6]。发病年龄在围绝经期前后(一般为45~55周岁);主症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易惊,心烦不宁,健忘;舌红少苔,或舌尖红,苔薄或薄黄,脉细或细数或弦细数或沉细;次症为月经紊乱或绝经。主症、舌脉为必备,且具备2项次症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总分7分以上;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病、脑卒中等)引起的继发性失眠者。

2 治疗方法

35例患者均给予腹针联合针灸治疗。①针刺:腹针选取引气归元穴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腹四关穴组(双侧滑肉门、双侧外陵穴),体针取神门、三阴交、太溪。选择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进针,腹针深度需达地部;神门直刺3~5 mm,三阴交、太溪直刺8~12 mm,以局部有酸胀麻感为宜,轻捻转不提插。留针30 min,干棉签按压针孔出针。②艾灸:在神阙施以灸疗。选用约5 cm无烟艾条放于灸盒内艾灸,时间30 min。每日1次,治疗10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6 h;显效:睡眠时间增加3 h,睡眠深度增加,但总睡眠时间<6 h;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增加<3 h;无效:治疗后睡眠时间或深度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

3.2 结果 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2018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睡眠障碍6年余,加重半年,同时伴心烦、多梦、头晕、腰酸、潮热汗出。长期服用安定,入睡困难,睡眠时间2~3 h,精神可,纳可,大便干,1~2 d 1次。心电图大致正常。已绝经。舌淡红少苔,脉细。诊断:绝经前后诸证,不寐;证属心肾不交。选取腹针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取穴中脘、关元、下脘、气海、滑肉门(双)、外陵(双),加神门、三阴交、太溪,并在神阙处加灸。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入睡时间增长为5~6 h。治疗15次后,上述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每日睡眠7 h,入睡时间在20 min以内,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围绝经期失眠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不寐”等范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阐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7]女性围绝经期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阳失调。西医认为,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降低,导致围绝经期女性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同时伴随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由此引发失眠[8]。临床治疗采用口服西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药物。但口服药物不良反应较大,长时间服用可产生依赖性和耐受性,且疗效不稳定[9]。金佳恩[10]采用腹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腹针组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气旁(双)气穴(双),体针组取内关、百会、神门、安眠、四神聪、三阴交,结果显示,腹针组总治疗率(100%)优于体针组(90%)。孙鹏[11]对27例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型失眠患者运用腹针疗法,取穴关元、气海、中脘、下脘、外陵(双)、滑肉门(双)、气旁(双)、商曲(双)、气穴(双),总有效率为92.59%。

薄氏腹针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基础,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微针系统[12]。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多用于治疗胃脘疾患,有疏利中焦气机、补益中气之功;关元为小肠经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引气归元穴组由中院、下脘、气海、关元组成,脐上中院与下脘宣肺调中,脐中下脘与气海健脾和胃,脐下气海与关元益气补肾,与《难经·四难》中“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同意。腹四关穴组由滑肉门(双)、外陵(双)组成,同属于足阳明胃经,有调和腹部阴阳、通行气血、调畅气机之功。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输穴,针刺神门可镇静安神、调畅情志,同时激活与睡眠相关的神经中枢[13]。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交会穴,既可益气养血、补养心神、疏肝健脾、交通心肾,又能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养心安眠,宁心安神,改善失眠[14]。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能反映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滋阴降火补肾[15]。神阙,即为脐,为任脉要穴,与脾经、胃经密切相关,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艾灸神阙与诸穴合用,可调畅全身气机以调节睡眠。

腹针联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有长效调节作用,无不良反应,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睡眠质量,同时改善各种伴随症状,值得临床选择和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气海腹针关元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小穴位 大健康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