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研究述评
2020-01-16刘亚东
刘亚东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著作蔚为大观。家训是中国古代家族教育的经验总结,蕴含着先辈对后代子孙的殷切希望,承载着家族的道德风尚和治家理念。帝王家训作为皇帝对子孙的训诫教导,治家思想和治国理念兼备,这些思想、理念是贯通儒家教化之道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桥梁,具有教化万民、仪范天下的榜样作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风尚。清代以前历代帝王留下了丰富的帝王家训,自《清华简》所载周文王遗训,至李世民《帝范》,无不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历代帝王皆把教子修身视作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定基石和根本保障。康熙帝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尤其重视以礼教来培养继承人,其以治家治国为目的的家教思想,凝聚于《庭训格言》一书。学界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近20多年来,相关研究达到了空前繁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可喜成就。[1]其中包含对帝王家训的整理和研究,对康熙《庭训格言》也有所涉及,但仍显零散和浅薄,欠缺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成果。我们不揣浅陋,拟在梳理有关《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近年来有关《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试作述评,以期对《庭训格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助益。
一、《庭训格言》版本及相关文献资料
古籍研究,版本和文献整理是第一位的。关于《庭训格言》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雍正实录,雍正帝数次提及“庭训”二字,强调其父康熙帝“庭训”对他的影响:
朕早蒙皇考庭训,仿学御书,常荷嘉奖。今景陵碑匾,朕亦敬谨书写,非欲自耀己长,但以大礼所在,不亲写,于心不安。[2]183
朕幼承庭训,时习简编。自即位以来,更欲以研经味道之功,为敷政宁人之本。[2]521
是朕仰遵庭训,时时体察,得以陶镕气质。皇考训诲之恩,尤不敢忘也。[2]738
查检相关文献资料,未见雍正朝关于《庭训格言》编纂、付梓的相关记载。《庭训格言》现存最早版本为乾隆朝所修四库本,书序称此书编纂于雍正八年。四库馆臣评价该书:“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於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3]对该书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推崇备至。民国所修《丛书集成初编》未收录该书,《丛书集成续编》方收录该书。此版本和四库本在内容方面基本上没有差别,但删去了雍正所撰序文。这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两个版本,为《庭训格言》研究在文本上提供了极大方便。
对《庭训格言》文本的点校整理,基本上是与一些家训文集一起编纂、整理的。主要包括夏家善主编《帝王家训》、徐少锦、陈廷斌等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全》、成晓军主编《帝王家训》、李志刚《历代帝王家训》等。其中赵振所著《中国历代家训文献叙录》[4]一书,收录了先秦至清末以治家教子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文献,并酌情收录少量具有家训作用和影响的蒙学、乡约与训俗文献,其中也包括《庭训格言》。此书虽未对家训文献全文进行点校整理,但其仿《四库全书总目》为这些家训文献撰写了提要,方便了读者从整体上把握家训著作的思想内容。楼含松主编《中国历代家训集成》[5]一书共十二卷,以时代为顺序收录了汉至清末百余种古代家训,并为每种家训著作做了提要,其中第七卷《清代编二》收录《庭训格言》全文。陈生玺、贾乃谦注译的《庭训格言》[6]和《庭训格言·几暇格物编》[7]是《庭训格言》单行本整理的代表作,两书还为各条训词拟作了标题,如“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我从来不委过于人”等,并对各条训词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归纳,为读者了解、研究《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提供了便利。
《庭训格言》的版本整理,是《庭训格言》思想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庭训格言》的帝王家训思想,是在传统帝王家训思想基础上和清初社会大背景下,康熙帝高度重视后代教育、殚精竭虑长期思考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清初家训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研究《庭训格言》思想还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文献资料:一是《清实录》《康熙起居注》《正续东华录》《康熙政要》等清代官修及私人编纂的文献,其中不乏康熙帝和之后清帝的言行举措,能够对《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是研究清代家教训诫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二是清代官僚士大夫家训文献,特别是康熙朝后期至乾隆朝前期近五十年间的官僚士大夫家训,如徐汝霖《德星堂家订》、张廷玉《澄怀园语》、王心敬《丰川家训》《四礼宁俭编》、尹会一《四鉴录》、陈宏谋《五种遗规》等官僚家训,以及徽州、苏州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地域性家族家训文献。明清家训文化繁荣,家训文集丰富,这与当时统治者的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康熙《庭训格言》的家教思想对有清一代官僚士大夫治家教子产生了极大影响,所以,这些资料对研究《庭训格言》家教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研究现状
虽然《庭训格言》文本保存完整,清代文献资料也非常丰富,但集中性深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基于家训史角度和家训思想方面的整体性研究。徐少锦、陈廷斌所著《中国家训史》[8]一书,是目前研究传统家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中第三十章对康熙家训思想、家训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康熙家训思想的特点与意义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9]一书,对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做了系统性研究,特别在介绍传统家训思想如恒学、尚俭、诚信、重农等及言传身教的家训方法时对《庭训格言》的相关内容做了分析评价。鞠春彦《教化与惩戒——从清代家训和家法家族看传统乡土社会控制》[10]一书,从社会控制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家训和家法家族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与社会治理理念的关系。在论及帝王家训与国家控制的关系时,该书对《庭训格言》的满汉文化结合和等级色彩不明的特征做了论述。作者强调指出,在帝王家训理念向百姓颁布、宣讲过程中,《庭训格言》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刘家驹《儒家思想与康熙大帝》[11]一书,特别强调康熙帝幼年、青年时期全面接受儒学教育,崇尚“理学”,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准噶尔,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对康熙帝的深刻影响。该书结语部分专门对《庭训格言》思想做了讨论,强调指出,儒家思想及传统农业社会观念对康熙帝的重要影响,并对《庭训格言》和传统士大夫家训及现代一般家庭家训的互通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陈廷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和教化实践》[12]、程时用《历代帝王与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13]、刘强《圣王:帝训的政治取向与政治艺术》[14]、张洁《明清家训研究》[15]等论文,强调指出了以康熙《庭训格言》为代表的帝王家训思想对家训文化和社会教化所发挥的作用。刘敏《<庭训格言>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一文[16]从治家和做人两方面,对《庭训格言》的节俭观、孝悌观、仁爱观、勤学观、诚信观、积善观、名利观等进行了内容剖析。范国强、朱静《从<庭训格言>看康熙帝的教化思想与仁孝之心》[17]、丁士虎《<庭训格言>的修身处世思想及评析》[18]、张永奇《从<庭训格言>看康熙皇帝的人格精神》[19]、路佳凡《从<庭训格言>看康熙治学之术》[20]、王娟娟、周兴《从<庭训格言>看康熙帝的养生之道》[21]等论文,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做了充分讨论。杨珍《康熙帝教子试析》一文[22]则对康熙帝教子的原则、内容及注重实践和言传身教等特点做了高度评价,认为康熙帝的家教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韩思亮《康熙帝皇子教育探析》一文[23]对康熙帝皇子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式做了充分探讨,认为康熙帝开创了清代“家法”制度。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康熙帝重视教子,并极具成效。《庭训格言》一书记录了康熙帝对子孙后代的殷殷深情和谆谆教诲。杨珍先生认为,康熙帝教子严格,也非常成功,其所有皇子的总体素质居清代历朝皇子之首。[22]康熙帝的皇子教育也开创了清代“家法”制度,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皇子,以严厉的家庭教育措施和手段培养、提高皇子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杜绝、防范后继者昏庸无道,[23]雍正帝可以作为康熙帝家庭教育成效的典型代表。孟森先生评价雍正帝:“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24]
康熙帝的皇子教育思想对他的孙子乾隆帝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乾隆帝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祖父康熙帝的宠爱和教育,成年后对祖父的平和仁慈、教育训诫记忆犹新,印象深刻,即位后也曾多次谈及他对祖父的尊崇敬爱之情。高翔先生认为,年轻的乾隆帝由于对康熙帝的尊崇和眷恋,一直对康熙帝推崇的宽仁政治和内圣外王抱有特别的认同和好感,祖孙二人的治国理政思想与雍正帝的严苛作风有明显的不同,[25]乾隆初年“宽严相济”的政治氛围,即是乾隆帝政治思想的现实注脚。康熙帝之后的两代帝王,开创了有清一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局面,也将中国古代君主中央集权制度推向了顶峰,这与康熙帝重视后代教育,无疑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二,《庭训格言》思想内容丰富,体现了康熙帝独特的教子方式和理念。较之于《帝范》《皇明祖训》等前代帝王家训,《庭训格言》内容广泛全面,包括保持满俗、敬祖孝亲、勤俭节约、礼待下人、重视技能、修身养性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注重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历代帝王家训中独树一帜。范国强、朱静认为,《庭训格言》的教化思想和仁孝之心最直接地体现在修身养德方面。康熙帝重视后代子孙读书勤学、修身养生,注重培养他们诚信自持、宽容仁爱的品质,康熙帝认为这是帝国和家族合格接班人的基本品质和必备素养。[17]146-148相比明代家训注重典制和法治,清朝家训则更加注重礼教,这与朱元璋和康熙帝二人的学识和阅历关系密切。[26]蒯雪婷认为,康熙帝教子始终坚持文武兼修、双管齐下的教育宗旨,重视子孙对儒家经典的学习,鼓励子孙广泛涉猎科学知识,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利用。[27]这些论文都从自己的角度对《庭训格言》的基本思想内容做了分析和评价,但深入探讨尚有欠缺。
《庭训格言》的养生思想是其一大特色。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722年康熙帝去世,享年69岁,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算是比较长寿的。雍正帝、嘉庆帝和道光帝平均寿命也都接近70岁,乾隆帝更是长寿,春秋八十有九,这与康熙帝《庭训格言》重视子孙的修身养生不无关系,也是《庭训格言》家教思想与前代帝王家训思想不同的地方。王娟娟、周兴认为,养生思想实为康熙帝彰帝王之气、显王者风范、辅助其治国理政的工具。养生包含养身和养心两方面,康熙帝在继承满清先人思想、糅合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基础上,从顺应自然、关注饮食起居、颐养身心和谨慎请医用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养生思想。[21]李文海对清代家训的“致寿之道”进行了分析,认为家训论及的养生,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紧紧同修身相结合,更多地强调精神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这一特点在清代家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28]康熙帝重视养生的教子理念,对后代子孙和清人家训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康熙帝《庭训格言》及清人家训的健康养生思想,在当今社会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公共卫生、全民健康更应受到所有人的重视,这也是康熙帝及清人养生理念和思想最直接、最现实的价值所在。
第三,《庭训格言》在中国家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纵向来看,徐少锦、陈廷斌认为,中国帝王家训思想在康熙帝时达到了历史顶峰。[8]563王长金认为,明清帝王皆高度重视家风家训对巩固统治地位、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家风家训文化建设,把中国帝王家训推向了巅峰。[9]87《庭训格言》相较于历代帝王家训,有其突出特点。徐少锦、陈廷斌《中国家训史》一书将其归纳为三点:1.将汉族以儒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与满族器物旧制、生活习俗贯穿于整个家训家教过程。2.内容广泛全面,实用性强。3.教化与惩治相结合。[8]566特别是在家训内容上,前代帝王家训往往侧重于修身、齐家、治国或其中某一方面,康熙帝《庭训格言》家训家教思想则远不止于此,康熙帝非常重视子孙后代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艺的习得与掌握,这是前代帝王家训未曾涉及的,实属难能可贵。[8]565可见《庭训格言》因其内容和特点成为古代帝王家训的集大成之作,当之无愧。
从横向来看,《庭训格言》促进了清代家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程时用认为,古代帝王通过亲自创作家训文本、参与家训实践、表彰孝门义族、将家训法制化等方式,推动了古代家训的普及与发展,为家训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3]张洁认为,封建帝王大力提倡家训文化建设并亲力亲为,清代帝王尤其重视仕宦和寻常百姓的家庭教育,表现优异者予以奖励表彰,特别是康熙帝在皇子教育过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随时示训,遇事立言”[15],有力推动了清代家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魏雪源认为,清朝帝王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对撰写家训予以奖励,百官众僚,齐声响应,纷纷仿效,一度出现竞相撰写家训的社会风潮,[29]由此可见康熙帝及《庭训格言》对清初家训文化发展与繁荣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庭训格言》对清朝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有一定作用。《庭训格言》作为雍正帝追述康熙帝教子训诫而编著的一部帝王家训,其目的是为巩固统治和治理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刘强认为,帝训的政治追求是成为圣王,古代帝王希望通过帝王训诫将自己的政治经验、政治艺术、政治品格等圣王之道留给后代子孙。他特别强调指出,康熙帝对太监和下人恩威并重,要求子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力争成为全才,这些做法都是其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的体现。[14]陈廷斌也强调指出康熙帝通过家训进行正风俗、厚人伦的社会教化及教育子孙重视养生之道的重要性。[12]欧雷《清初君主治国的理念——以清初儒臣张英的处世为视角》一文也肯定了张英重视家风家教且严谨为官的处世原则,符合康熙帝严格管制官员、加强君主专制的治国理念。[30]
当然,康熙帝《庭训格言》主要还是用来对皇子进行教育和训诫的,其对清初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鞠春彦认为,《庭训格言》并没有超越皇族教育的范围,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般家庭或宗族家训家法所具有的“修齐治平”的特色与功能。[10]100《庭训格言》作为康熙帝教子思想的载体,其目标是培养品质卓越、能力超绝的政治人才,这种帝王家训理念逐渐为寻常百姓所接受和认可,这也为后来雍正朝颁行《圣谕广训》奠定了基础。
三、《庭训格言》研究特点及展望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三十年来,学界在家训史和家训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夥,研究对象主要是一些官僚士大夫家训和地域性宗族家训。对帝王家训,特别是康熙帝《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呈现出零散性和浅薄性的特点,仅对《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做了简单的分类和梳理,对其思想内容的作用和影响未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庭训格言》及其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对康熙帝教子思想的形成和《庭训格言》的成书过程进行梳理,这是深入研究《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康熙帝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从他年少时期就已开始,他还深受萨满、佛道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其教子思想是在多种思想交织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与前代帝王家训思想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且《庭训格言》是雍正帝即位后追述成书的,后来雍正帝还将康熙帝所颁《圣谕十六条》做了阐发,作为《圣谕广训》颁行于世。可知《庭训格言》在编撰成书过程中,雍正帝一定有自己的调整和取舍,这对《庭训格言》思想内容的形成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深入探讨《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是以后研究《庭训格言》最主要的任务。帝王家训家教的目的是培养政权继承人和治国理政之才,培养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治国能力,是帝王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庭训格言》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全面,其中仁孝、勤学、立志、养生、技能养成等内容,对皇子成长成才及其整体素质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深入探讨《庭训格言》的思想内容对清代家训文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影响和意义。学界已经认识到统治者的身体力行对家训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具体体现在家训编纂和家训思想研究,而这正是帝王家训思想所独有的特质。《庭训格言》的教子思想,后来上升为《圣谕广训》对全民的教化理念,这种由治家到治国的过渡,体现了帝王家训的社会作用和普世价值。所以应全面认识《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影响力,特别是其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综上所述,未来对《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我们建议要特别注重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挖掘文献史料,尤其是在《庭训格言》的成书问题及其思想对清代官僚士大夫治家思想的影响方面,要充分利用清朝官修档案和官僚士大夫家训文集,为研究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支撑。二是开拓视野,变换视角,突破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研究的瓶颈,将《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置于清代家训文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大格局下,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家庭教育推广和家训文化建设。
四、结语
梳理、分析《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肯定学界已取得的学术成就,这是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坚实基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对《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研究确实已到了有待深入和突破的“瓶颈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献史料,开拓视野,创新角度,从《庭训格言》及其思想的溯源、内容及影响力等方面着手,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清朝前期儒家思想和社会治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进而从文化史角度加深对清代家训文化发展的研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家训家教文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社会伦理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