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乱到有序:爱尔兰华人社会探析
2020-01-16庞卫东
庞卫东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位于欧洲大陆西北海岸外的爱尔兰,是欧盟小国,国土面积仅7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万。20世纪60年代以前,爱尔兰还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穷国。1973年加入欧共体后,爱尔兰社会经济开始加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量美国和欧盟资本的涌入使爱尔兰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4至1997年,爱尔兰GDP年均增长7.7%,1998至2000年年均增长10%,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被誉为“凯尔特之虎”[1]。在爱尔兰经济腾飞之时,大量外国移民开始进入爱尔兰,使其日益成为一个全球化国家。在众多移民中,华人移民是重要的一支。华人在爱尔兰的生活状况如何?旅居爱尔兰对华人的社会交往有何影响?华人在融入爱尔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这都是爱尔兰华人研究值得关注的。
由于爱尔兰并非传统的华人移民对象国,移民历史不长,人数较少,因此学界对爱尔兰华人关注不多,总体研究较为薄弱[2-4],特别是对华人在当地的生活状况、社团与网络、社会融入、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得益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与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我们曾于2019年1-4月在爱尔兰做田野调查,广泛走访了爱尔兰高校、华人企业和商会,与留学生、学者、商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爱尔兰华人移民历史
爱尔兰独立前,已有英籍船只的华人水手在都柏林和贝尔法斯特短暂居留。二战后,欧洲餐饮业蓬勃发展,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和中国香港的一些华人经由英国到达爱尔兰,谋求发展机会。从时间上看,成规模前往爱尔兰谋生的华人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1970至1980年、1997至2004年。第一批华人主要来自中国香港,以经营中餐馆为主。据爱尔兰北方商会会长王建伟估计,这批华人有700-1000人。目前,他们基本已退休,受叶落归根思想的影响,大部分人返回了香港。他们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多定居爱尔兰,但基本不再从事餐饮业。
第二批前往爱尔兰的华人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具体而言,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和福建省。在爱尔兰经济腾飞之时,其社会福利随之提升,当地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薪水低且环境恶劣的工作,一度出现劳工短缺的情况。此时,我国东北三省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许多人开始到国外寻找发展机会,福建省自晚清以来就有移民海外的传统。改革开放后,福建再次掀起移民海外的浪潮。在拉力和推力的双重作用下,东北人和福建人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爱尔兰。与此同时,爱尔兰高等教育也开始国际化转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高威大学就开始接收中国留学生,成为爱尔兰最早接收中国留学生的大学。1997年7月1日,爱尔兰政府放宽了对中国留学签证的限制,当年便有300名中国留学生抵达爱尔兰。当时,前往爱尔兰留学的学生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真正赴爱尔兰留学的学生,以东北和其他省份的人居多;二是以留学为名前往爱尔兰打工或经商者,以福建人居多。由于当时中国留学生申请签证的条件非常宽松——申请读语言学校者不要求语言成绩和存款担保,加之爱尔兰留学和生活成本较低,无论是真正赴爱留学者还是以留学为名赴爱打工者,大多顺利拿到了签证。因此,赴爱尔兰的中国人快速增加。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通过偷渡入境爱尔兰的中国移民较少。
当然,这种“名不符实”的留学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语言学校注册后就开始到中餐馆、理发店、超市打工,许多人在签证到期时仍不能找到合法的工作,便滞留下来成为非法移民。随着非法移民增多,制作和贩卖盗版影碟、出售税卡、办理假证件、假车辆保险、假结婚、行贿受贿等一些不法现象开始在华人群体出现。在2000—2003年期间,都柏林华人内部出现了几个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他们一方面向华人强收保护费,另一方面又因争抢地盘而大打出手,由此引发几起命案,引起爱尔兰社会广泛关注。为此,爱尔兰驻华使馆在2002年一度暂停中国留学签证的发放,直至2003年10月才恢复。与此同时,为打击非法移民,爱尔兰政府尝试将非法移民遣返。由于遣送费用很高,移民不配合,且仍会再次前来,遣返效果不佳。后来,爱尔兰当局改为处罚雇佣非法移民的雇主,此后非法移民明显减少。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爱尔兰经济自2008年起连续三年呈负增长,对劳工的需求大幅减少。2008年后,前往爱尔兰的中国人基本为留学生,来源较为分散。由于爱尔兰国内市场不大,且为移民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或前往其他国家就业。2009年,爱尔兰开始对中国开放投资移民渠道,但投资移民的条件较高,因此通过该渠道移民爱尔兰的华人并不多。
二、爱尔兰华人发展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华人人口稳步增长。据爱尔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爱尔兰华人常住人口为9575人。[5]而据曹雨的估计,爱尔兰华人约为5万人,其中约一半为留学生。[6]随着华人大量到来,爱尔兰中国移民群体人口结构也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爱尔兰华人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下,属于较年轻的移民群体。这主要与爱尔兰在1997年才开始向中国大规模发放留学签证有关。若当年的留学生平均以20岁计算,这批留学生的年龄目前约为42岁。即使当时赴爱攻读研究生的学生,目前大多不超过45岁。从性别上看,爱尔兰华人性别较为均衡。早期以留学为名前往爱尔兰打工的男子多为单身,随着年龄增长和经济条件改善,他们大多回乡娶妻,然后一同前往爱尔兰谋生。
从地域分布看,华人主要分布在都柏林、科克、高威等较大城市,其中都柏林的华人约占全爱华人的60%。原因在于都柏林不仅是爱尔兰首都,而且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远多于其他城市。同时,都柏林还是爱尔兰高校云集之地,汇聚了大量中国留学生。据科克商会的陈积敏介绍,爱尔兰官方文件虽然没有对外来族群购买整条街区的限制,但在实际购买过程中会遭遇重重阻碍。加之华人居住较为分散,传统的中国城或以华人为主的聚居区未来很难在爱尔兰出现。
从就业情况看,爱尔兰华人就业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自营商业,二是在公司上班,三是在政府或高校工作。中餐和超市是华人传统的商业领域。中餐又可分为中餐馆和外卖两类,由于外卖店对场地、设施、人员、消防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外卖店的数量远多于中餐馆。据王建伟估计,爱尔兰中餐外卖店约有1500家。福建人是中餐经营的主体,近年来东北人也开始涉足中餐行业。由于爱尔兰华人数量有限,华人经营的超市不仅供应中国食品,还提供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食品,持学生卡可享有一定折扣。华人经营的超市主要集中在都柏林,著名的超市有亚洲行、东方行和荣兴行等。为拓展业务,这几家超市还建立了网站,接受网上订单,顾客凡购买超过50欧元的商品,可享受免费送货服务。此外,一些华人还经营外贸、旅行社、汽修厂、出租车行、针灸诊所、会计师事务所、食品厂、版画绘制坊等。近年来,个别投资新移民开始在爱尔兰建造纸厂,进军制造业。小规模的华商大多为个体经营,比如中餐、外卖、中医诊所等,客户主要为外国人。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往往聘请爱尔兰人作为顾问,帮忙打理生意。近年来,一些中国融资租赁公司,像工银租赁、国银租赁和交银租赁开始在爱尔兰开展飞机租赁业务。这些大型企业需要雇佣当地人经营,而公司高层基本上为中国人。爱尔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情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制度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灰色地带。因此,在爱尔兰经商仍需要聘请当地人作为商业顾问去处理各种手续和社会关系。
在公司上班的华人从事的职业较为广泛,但总体上看,从事计算机、会计金融和工程类工作的人较多。这主要缘于华人留学生多修此类专业,他们毕业后也从事相应的工作。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原因,华人很难进入爱尔兰的政府机构工作。都柏林曾招收20名华人警察,出于收入和前景的考虑,其中3人已经辞职。此外,还有一些华人在爱尔兰高校任教,但他们多是在其他国家取得学历或执教多年后移居爱尔兰。
三、爱尔兰华人社团与社会网络
社团是爱尔兰华人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也是爱尔兰华人网络的重要载体。最初的几个华人社团由一些越南和中国香港的华人在20世纪50年代组建。20世纪70年代,都柏林和利默里克的华人分别成立了两地的华裔会,旨在加强华裔之间的联谊,弘扬中华文化,互助互济,共谋生存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海南籍华人陈敏琪移居都柏林,开办了一家私人全科诊所。由于职业原因,陈女士有机会广泛接触华人,了解他们在爱尔兰所面临的各种困难。自1986年起,她牵头先后成立爱尔兰华人会、爱尔兰华商会、爱中文化协会等多个华侨华人社团。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陆华人的大量到来,爱尔兰的华人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爱尔兰华人社团约有30多个,较著名的有爱尔兰华协会、越华协会、华人信息中心、全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华夏商会、福建同乡会、福建商会、爱尔兰北方商会、南华会、科克华人商会、爱尔兰中英翻译者协会等。
社团组织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华人社会的时代特征。首先,从人员组成看,爱尔兰华人社团成员基本上是出生于中国的新移民。社团领导层多为20世纪90年代末前往爱尔兰的留学生,经过20余年打拼,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社团成员年龄普遍不足45岁,华人社团呈现出年轻化和开放性的特征,对会员资格的要求较为宽松和灵活。
其次,从社团类型看,爱尔兰华人社团大体上可分为地缘型、专业型和文化型三类。爱尔兰华人总数不多,来源较为分散,地缘型社团主要有福建同乡会、福建商会和福清商会。这些社团与传统华人社团多有相似之处。专业性社团多以一个或多个专业领域或专业人群命名,如爱尔兰华人华侨餐饮协会、爱尔兰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爱尔兰中英翻译者协会等。文化性社团主要是以中华文化和中爱文化交流为纽带建立的社团,如都柏林华裔会、利默里克华裔会、爱中文化协会、高威爱中友好协会等。这些社团大多希望通过共同的族群与文化背景团结起来,维护和提高华人在爱尔兰的权益和地位。[7]
第三,从社团功能看,爱尔兰华人社团与欧美华人社团多有类似之处,明显呈现出商业取向、政治诉求和文化功能等特点。[8]虽然,大部分华人社团都声称是公益组织,但实际上多数社团的商业取向非常明显。著名的华人专业人士协会(ACPI)章程明确指出:“定期组织商业论坛、职业发展研讨会和社交等各类活动,促进商业和个体会员之间的密切联系,帮助会员更好地融合,在商业和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8]由于华人大规模移民爱尔兰的时间不长,且人数不多,华人社团的政治诉求与欧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美国华人社团不仅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还在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上坚持明确立场。爱尔兰华人社团则更多聚焦于改善华人在当地的生存状况,维护自身利益。2019年4月25日,华人华侨餐饮协会会长王琪等3人与爱尔兰食品安全局6名管理人员进行了实质性对话,双方就中餐面临的卫生标准不规范、信息渠道不畅通、餐饮培训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9]社团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加强华文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由于爱尔兰华人社团成员大多出生于中国,他们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据科克福建商会理事陈积敏(Jim Chen)介绍,科克福建商会正采用众筹方式办一所华文学校,希望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中文。华人社团对爱尔兰春节晚会的支持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爱尔兰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都柏林一年一度的春晚由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承办,华人社团和企业是主要赞助商。据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王黎明院长介绍,华人社团和企业通过捐款和认购门票的方式来赞助晚会,社团和企业将门票赠送给会员、客户或员工。除都柏林大学孔院举办的春晚外,科克大学孔院近年来也开始举办春晚,并得到当地华人社团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爱尔兰华人网络大体可分为建立在家族、姻亲、朋友、同乡、同学基础上的个人网络和以社团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就个人网络而言,爱尔兰的福建人联系较为密切,北方人的联系相对松散。一方面,福建人多经商,相互联系频繁。另一方面,福建移民多是通过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迁移,喜欢信息共享,共同做事,以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相对而言,在公司上班的华人交际面较窄。他们多是读完大学后留在爱尔兰工作,由于华人留学生多回国或前往第三国发展,留爱的同学不多,居住在同一城市的同学则更少。工作后,同事多为爱尔兰人或其他欧洲人,接触华人的机会不多。由于60%以上的华人集中在都柏林及其附近小镇,因此都柏林华人的交往面相对较宽,生活在爱尔兰小城市的华人的交往面相对较窄。
华人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人际网络,进而形成更大的社会网络。在爱尔兰华人网络中,华商和侨领往往是主角,这些人通常也是华人社团的核心成员。虽然社团为华人交往提供了更大平台,但一般情况下,华人多是在社团内部活动,只有社团首领和侨领才能跨社团活动。目前,爱尔兰华人社团基本上是地方性社团,虽有个别社团号称是全国性的,但实际运作的情况并不理想。由于爱尔兰华人数量有限,华人所从事的行业较为单一,华人及华人社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不密切。因此,从总体看,除都柏林和科克等少数大城市外,爱尔兰其他城市的华人网络仍在建构中,全爱性的华人网络还未形成。
四、爱尔兰华人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social inclusion),也称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移入国与移出国的文化差异,移民在迁入对象国后,需要不断地在职业发展、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社会交往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做出种种调适,以使自身适应所处的生存环境,并逐渐与周围社会融为一体。作为外来族群,华人融入爱尔兰当地社会需要经历一个磨合过程,并受多种因素影响。考察华人融入爱尔兰社会的影响因素,可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入手。
就个人因素而言,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客观方面讲,华人融入爱尔兰社会主要受语言文化、教育背景和职业类型的影响。语言是华人融入爱尔兰社会的关键因素。对一些偷渡客及文化层次较低的华人而言,他们多数时间生活在由朋友和亲戚构成的小圈子里。这些人虽然能够讲英语,但多是用于日常交流,很难与爱尔兰本地人进行深入交谈。相对而言,接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在爱尔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更易于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在青年时代到爱尔兰读书,不仅有大量机会接触当地社区,而且更容易转变思想,认同并融入当地社会。即便是留学生,想要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也非易事。若非对爱尔兰历史和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依然难以与当地人进行深入沟通。与我们相熟的一位卡罗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坦言,虽然在工作上可以与同事进行配合,但私下交往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深入交流。
就职业类型而言,相对于从事计算机、会计、制药等专业性工作的华人,从事销售、管理、商贸等交流沟通性工作的华人更易于融入当地社会。即使所学专业相同,因岗位不同,融入的程度也有所差别。我们认识的一对华人夫妇皆从事计算机类工作,女方在一家网络公司做程序开发,男方在卡罗理工学院任教。相对而言男方与当地人的交往更多,融入程度更深。同理,同为开中餐厅的夫妻,在前台从事接待(多为妻子)比在后厨操作(多为丈夫)的华人更易于融入当地社会。
从主观意愿讲,华人对融入爱尔兰的情感较为复杂,没有统一的意见。“是否愿意在爱尔兰长期定居”可以作为考量华人融入爱尔兰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抵达爱尔兰的华人,经过约20年的奋斗,基本在爱尔兰站稳了脚跟,他们大多愿意在爱尔兰定居。我们曾和多位商人及餐馆老板谈及这一话题,他们大多表示在爱尔兰已经有了事业,孩子在爱尔兰出生、长大,许多直系亲属也移民国外,与国内的关系慢慢疏远。回国省亲时,发现国内环境正在快速变化,他们已难以适应国内的生活节奏。
通过留学而留在爱尔兰工作的华人对是否长期定居爱尔兰仍不确定。在中国快速崛起背景下,留学生与老一代移民的情况已有很大差别,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生存技能,还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自信心。随着华人大量到来,他们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交网络,在工作上能够与爱尔兰人配合,但在社交体系中与中国人的交往更为频繁和深入。这部分人主动融入爱尔兰的意愿并不强烈,他们的子女才可能真正融入爱尔兰。
就社会层面而言,华人能否融入爱尔兰社会主要受经济与政策两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华人前往爱尔兰是为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爱尔兰是一个欧洲小国,经济结构单一,支柱性产业较少,经济发展并不稳定。相当一部分华人虽已在爱取得长期居留身份,甚至入籍,但在是否长期居留问题上仍持观望态度。许多华人特别是具有跨国流动能力的华人依据爱尔兰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长期居留。一旦爱尔兰经济出现动荡,还会出现大批华人离场的情况。这一点与美国华人有很大不同,美国经济发达,工作机会较多,美国华人一旦取得绿卡,基本上不会放弃或再移居他国。
爱尔兰移民政策也是影响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前,爱尔兰对移民实施较宽松的工作许可和入籍政策。此后,随着爱尔兰经济衰退及英国和欧盟移民政策收紧,爱尔兰移民政策也更加细化和严格。目前,移居爱尔兰主要通过投资、在爱尔兰工作、亲属团聚、退休定居、牧师传道等几种途径。华人一般通过前三种方式移民爱尔兰,而选择在爱尔兰工作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爱尔兰面向移民发放9种工作许可,这9种工作签证为重要技能许可证、公司内部调配许可、交换协议工作许可、独立/合伙/配偶工作许可、服务合同工作许可、体育文化工作许可、一般工作许可、再就业许可、实习工作许可。[10]其中一般工作许可和实习工作许可是华人申报最多的两项。爱尔兰经济体量不大,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而外来移民不断增加,获得工作许可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由于获得一般工作许可满五年以上才能申请长期居留,因此许多留学生在此期间会选择回国或前往其他国家就业。鉴于工作的不稳定性,许多华人对是否在爱尔兰长期定居和融入当地社会仍有疑虑。
五、爱尔兰华人面临的主要挑战
本世纪初,当华人大规模进入爱尔兰时,遭遇内外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华人内部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一度为争夺商业利益而大打出手;另一方面,因中爱传统文化差异,初来爱尔兰的华人与当地人产生一些误解与矛盾。华人经营的超市和餐馆由于营业时间过长,引起了当地同行不满。一些不良青年到华人饭店闹事、吃“霸王餐”,导致双方争斗,引起媒体关注和警方介入。随着爱尔兰政府对移民治理的强化及华人对爱尔兰社会认识的加深,华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然而,作为亚洲移民,华人在文化迥异的爱尔兰社会仍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
目前,华人在当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治上没有话语权。爱尔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情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制度的执行还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常常对华人设置各种限制,华人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忍气吞声,亟需在政治上发声。然而,爱尔兰目前还没有一个华裔议员,也没有一个华裔市、县长。这主要是因为华人大规模来爱时间较短,在爱尔兰尚属于第一代华人。受语言和文化背景限制,他们很难进入爱尔兰政府机构工作。当然,这也与第一代华人的参政意识普遍不强有关。尽管华人参政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可喜的是华人已开始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改变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的被动局面。如有32名理事的科克福建商会,定期开会交流信息,经常代表商家与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谈判,表达诉求,陈述华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收效颇佳。
爱尔兰华人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普通劳工后继乏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就业、创业机会大量涌现,中国和爱尔兰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于爱尔兰中餐、超市、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普通工作岗位仍很辛苦,而侨乡新一代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普遍不足,出国打工的意愿下降。传统侨乡在经历20多年的移民潮后,青壮年劳动力规模不断萎缩,移民来源不足。自2007年以来,爱尔兰收紧了对移民的工作许可,采用欧盟公民优先政策。企业如欲招聘员工,需在就业培训局注册,并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广告。如果在4周内没有人申请该职位或雇主没有找到合适的爱尔兰人或欧盟公民,其他国家的公民才有机会竞争该职位。[11]此政策出台后,普通华人赴爱工作的机会大幅减少,许多华人企业很难招聘到像厨师、发型师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华人技工。而雇佣爱尔兰本地员工,则会导致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当地员工对工作条件要求较高,吃苦精神较差,不易管理。因此,许多华人宁可固守夫妻店,也不敢轻易扩大规模,更谈不上开连锁店。
六、结语
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华人移民爱尔兰以来,华人人口已从当初“忽略不计”的少数,发展为爱尔兰移民“不可忽视”的群体。爱尔兰也由传统的移民输出国家转变为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国家,开始接纳来自不同族群、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外国移民。[4]这一转变为爱尔兰华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中国和爱尔兰具有某些相似的历史经历和社会文化,两国人民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交流。英国脱欧后,爱尔兰作为欧洲的门户,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目前,在“一带一路”倡仪的推动下,中国正积极发展与爱尔兰的关系,作为连接两国桥梁的华人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和资源,积极推动中爱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合作,成为中爱关系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