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思想和新举措(上)

2020-01-15毛振明

体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举措新思想

毛振明

关键词: 新时代学校体育;新思想;新举措;学习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2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笔者在认真学习了《意见》之后,发现其中有许多以前没有过的新表述,这些新表述包涵着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意义、新指向、新工作和新措施,需要我们认真领会。为此,笔者对这些具有“新意”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其中最具新意并内涵深远的12个表述,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今后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方向和趋势,启发大家对学校体育新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帮助学校体育同仁寻找新的工作突破点和特色点。

一、立德树人基础工程

《意见》开篇就为学校体育定性定位道: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定位不同于以往类似“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表述,而是直接定位在“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区别在于“组成部分”是“方面军”,而“基础性工程”则是“军校”和“干部队”,此表述大大提升了学校体育在学科教育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体育教育的根本性、基础性和重要性。《意见》强调“立德树人”和“提升综合素质”是新颖的表述,它摆脱了就体育论体育,就体育问题说体育问题的狭窄视野,摆脱了对“德智体美劳”之一的“体”的强调,甚至超越了“体质”“竞技”“身心发展”“终生体育”“全民健身”等目标范畴,而是将体育定位在“树人”“综合素质”的高度,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特殊重视,也反映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所在,更体现了学校体育改进与发展的方向性。笔者相信,这个新的表述可能成为未来各个学校体育政府文件有关地位表述的基本说法。

二、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独特功能

《意见》在开篇部分指出:学校体育“对于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这也是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的一个新颖的阐述。体育可以立德育心是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也可谓深入人心,但体育可以益智、育智的功能则是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的,相反“体育让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识却是根深蒂固的。《意见》在此强调体育育智的功能,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告诫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不可因为错误的“身心二元论”认识而放弃学生宝贵的体育锻炼;二是要求教育者特别是体育教育者一定要探索以体育智的方法,实现体育以体育智的功能。要求学校体育人“不要就体育说体育、就锻炼说锻炼、就身体说身体”,而要让体育既促进锻炼又促进学习。因此,学校体育的研究者们要抓紧时间在以下方面的理论基础上拿出证据并予以可信服的宣讲,以逐渐改变“体育活动促成学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锻炼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效果”的错误认知。(1)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大脑器官的结构性或体液性成分优化的科学实验依据,这方面的数据已有不少,但宣传不够,甚至许多体育教师都没有掌握;(2)体育锻炼促进大脑的功能性发展,这方面的实证性数据也很多,但缺乏系统地整理,更缺乏在学校体育意义宣传中的体现;(3)体育锻炼促进学习所需要的品质(意志、注意力、自信等)的改善作用;(4)体育锻炼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生理原理的进一步解释;(5)体育锻炼促进积极性休息的原理以及其形象说法(如“8-1≥8”的说法)的阐释。应该说,在以体益智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局部性实证性的佐证已相当丰厚,但它们大多还停留在脑科学实验和生化实验中,或停留在一些局部的总结之中,因此还不能让广大家长和校长们完全信服。为此,对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文化课学习进步的大量的、典型的、可行的、可信服的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和积累是必需的,应该成为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和重大研究内容。总之,学校体育要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下胜利突围,以体益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三、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意见》指出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这个表述既是习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十三次会议上的指示,也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内容之一。本文理解,这句话指向了两种青少年教育的不足:(1)指向了普通学校的学生过于重视文化课学习而严重缺乏体育锻炼的不良现象;(2)指出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注重运动训练而导致文化课学习严重不足的弊病。“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这句话也是“体教融合”的基本立意所在和改革方向所指,更是青少年运训竞赛逐步回归国民教育体系的路径指引。要达到这个要求,体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但在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可以關注以下几个工作:(1)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和方法,促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形成,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有效地增强体质;(2)进行更加科学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彰显“8-1≥8”的科学道理,让体育锻炼和文化课学习有效地互相促进;(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坚持力和思考力乃至创新力,让体育最大限度起到益智、育智的作用;(4)不断加强学校的运动训练工作,快速提高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为青训运动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在笔者的记忆中,这是至今其他中央文件和国务院文件中从来没有提到过的要求,这将为许多重视体育的学校增设体育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也彰显了国家非常重视体育课程并希望通过增加体育课时不断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质的期待,因此,它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可以想象: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断增加体育课时的对比之下,那些至今不能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学校将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会倒逼这些学校把确保体育课时间作为重要的工作。但随着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的学校越来越多,体育教师的数量问题、教学质量问题以及体育教师的负担、待遇,体育场地、器材等问题也会愈发突出。应该说,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这样的要求,不少体育教师喜忧参半,不喜欢甚至是颇有反感的体育教师也不在少数。因此,解决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等问题是能否增加体育课时的前提,也是“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前必须努力做好的准备工作。

五、义务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虽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基本实现每个学生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的要求,但《意见》却明确提出了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要求。这个新要求会加速改变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中“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明显弊端,会有利于推动“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即“体育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实现这个更高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就要求学校体育研究者和工作者要认真检讨“上了12年体育课没有掌握运动技能”“小学教双手胸前传球,大学还教双手胸前传球”课程弊病的深层次学科原因和体育课程设计的问题,要求学校体育课程设计者和体育教师们打破“体育要学得很多才是全面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校可以提供的运动项目进行较长时间的专项化体育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教师和场地条件差的学校实现“一校一品、一生一长”,教师和场地条件较好的学校实现“一校多品、一生一长、一师一专”的良好的体育课程教学的新格局。

六、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

《意见》指出: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棋类、射艺、龙舟、毽球、五禽戏、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这也是中央级的学校体育文件中對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要求最具体的一个表述,要求甚至具体到了8个需要认真梳理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同时,《意见》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让中华传统体育在校园绽放光彩”等要求。这里的“梳理”自然是指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这里的“开展教学”实际上是要求传统体育项目要尽快进入校园,这里的“因地制宜”是指要根据各地的体育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教学,这里的“在校园绽放光彩”是要求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不仅仅要成为教学的内容,还要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立起“民族体育文化自信”。但是,要建立“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就要求我们进行的“体育传统文化”教育要精致,要高质量,而当前诸多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还面临着“去粗取精”的工作,还需要不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竞赛化、文化化、美化、现代化、娱乐化等,这是我们今后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化的重要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新举措新思想
追根溯源,探索电压管控新举措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