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保障是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制度基础
2020-01-15骆秉全徐永强
骆秉全 徐永强
关键词: 新时代学校体育;组织保障;意见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1-00-02
良好的学校体育发展外部环境会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良好外部环境的建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制度设计、政策支持、资金倾斜等方面给予支持;学校要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的规范性,提升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绩效考核标准,注重学校体育工作实效;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强烈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大众公开、公示学校体育成果,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建设都是反映学校体育工作情况的重要载体。《意见》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保障、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对比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此次《意见》明确提出了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好主体责任,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要熟悉、关心、研究学校体育工作。那么也就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制定清晰可行的地区体育发展规划,对执行效果作出严格的要求,如降低青少年的近视率、肥胖率,提升地区兵源身体素质及水平。同时意见也提出了要把学校体育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计划,从而确保各级各部门了解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把学校体育工作一步步压实到基层工作之中,学校体育工作才能取得明显的进步。
针对资金来源及分配问题,《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工作的资金投入不仅要依靠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撑,还需要创新工作思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吸引社会捐赠,其中校友资源、慈善基金应该作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要方面,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回馈母校,不仅解决了学校体育资金来源问题,也向社会传递出积极正能量,对学校教育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也要特别注意廉政建设,党委政府以及学校要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资金审批使用流程的規范化,特别是要对社会捐赠提出要求和规范,只有这样,学校体育资金来源才能确保稳定、可持续。
二、要完善和加强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层面,《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要基本遵循的规范。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更多地侧重于激励机制的建立,本《意见》更多地是强调制度与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这实际反映了学校体育规范化发展的方向。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考虑到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意外伤害等因素,体育课仅仅是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起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作用。面对这一现象,修订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有利于给体育教师松绑,也只有这些保障措施的建立才能让体育课回归正轨。具体来说,形成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保险赔付的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各学校要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管理,切实保证使用安全。学校有责任和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对话沟通机制,学校和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成才的出发点上是一致的,正是这个一致性才使得对话有了可能性。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建立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家长参与将会给学校体育的顺利开展减少很大的阻力。往往爱子心切的家长并不能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培养青少年儿童优良意志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家委会这一平台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设置各种趣味活动,如亲子运动会等,让家长在收获欢乐的同时认识到体育在培育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
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也不能仅仅着眼于问题出现之后的弥补工作,科学预防、规范化指导学生体育活动,减少运动损伤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凡是损伤都将是不可逆的,通过科学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的强度,尽量减少青少年学生的运动损伤是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安全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可以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以及宣传教育推广活动上入手。第一,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知态度,加强体育教师队伍文化底蕴及运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教育教学、体能训练、技能培训、运动损伤康复及运动营养等方面复合型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第二,学校体育健身场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对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大力投资建设体育场地的同时要十分注重体育场地结构的优化组合,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健身娱乐需求。第三,要拓宽宣传推广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形成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除了要利用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传播方式,针对学校教育本身而言,还要通过家委会等途径获得家长的支持与理解。
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树立一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典型代表,把学校体育工作经验推广普及,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学校体育应有的贡献。
(首都体育学院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