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2020-01-15史卫军黄超华曹琛福林彦星花群义

中国兽医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血清型抗原特异性

史卫军 , 黄超华 , 曹琛福 , 林彦星 , 王 潇 , 花群义

(1.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广东 深圳 518045 ; 2.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42)

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动物感染后平均死亡率为35%,易感绵羊死亡率可高达80%[3-4]。蓝舌病的分布与中间宿主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关系,大致分布在北纬40°和南纬45°区域之间,一些地区在北纬50°内也检测到BTV,这种分布情况的改变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蓝舌病因分布范围广、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须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5],也是我国出入境口岸重点检疫的外来动物疾病。本文简述了蓝舌病病毒蛋白结构及诊断方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病毒和新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1 病毒结构

BT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蓝舌病病毒亚群(Bluetonguevirussub-group)的成员。完整的BTV粒子为圆形、无囊膜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核衣壳直径为53~60 nm,加上衣壳外细绒毛状层,总直径为70~80 nm,是目前分子质量最大的RNA病毒[6]。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共分离到27种不同血清型的BTV[7],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8]。有研究表明,相继在中东和南非检测到28型和29型BTV[9]。我国引起蓝舌病的主要病原为1型和16型。

BTV由10个大小不等的双链RNA基因片段组成,其分段基因组RNA3′和5′端各含有特异的重复保守序列,为5′-GUUAAA 和3′-ACUUAC[10]。10个独立的RNA片段分别命名为L1~3、M4~6、S7~10,可编码7种结构蛋白(VP1~7)和4种非结构蛋白(NS1~4)。除S10节段外每个节段只编码一种蛋白[11]。BTV具有双层衣壳结构,最外层由VP2(111 kDa)和VP5(59 kDa)构成,核心衣壳由VP3(100 kDa)和VP7(38 kDa)2种主要结构蛋白和VP1(149 kDa)、VP4(76 kDa)、VP6(36 kDa)3种次要结构蛋白构成。4种非结构蛋白可能参与了BTV的复制、“裁剪”和运输,是在被BTV感染的细胞中合成的[12]。

2 病毒蛋白

2.1 外衣壳蛋白VP2、VP5 VP2和VP5构成包裹BTV核心颗粒的外层衣壳,约占BTV总蛋白量的40%。外壳蛋白在病毒吸附靶细胞和进入细胞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研究发现,除去VP2或VP2及VP5后的BTV核心颗粒对哺乳动物细胞不具有感染能力,但对昆虫细胞更具感染性。

VP2由L2基因编码,位于病毒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和血凝素蛋白,BTV的血清型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主要存在于VP2中。VP2由950~960个氨基酸组成,不同血清型之间氨基酸序列变化范围为22.7%~72.9%,各血清型缺乏有效交叉免疫保护。相同血清型不同地域不同毒株的VP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最大的差异可以达到30%。VP2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血型糖蛋白A结合,参与病毒的吸附和进入,缺失VP2的病毒不能结合细胞,也不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VP2可以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并对同一血清型病毒产生免疫保护。

VP5由M5基因编码,以三聚体形式整齐分布在病毒粒子表面,大小为526个氨基酸。VP5也是型特异性抗原,但更加保守,不同血清型BTV间同源性为70%以上,产生的中和抗体具有群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病毒的地域来源。VP5与病毒的毒力有关,调节病毒粒子从内吞泡释放到细胞质,增强细胞膜透性化。VP5在VP2免疫中和反应中起增强作用,对研究BT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2.2 内衣壳蛋白VP3和VP7 VP3和VP7是BTV核衣壳的2种主要蛋白,与3种次要蛋白共同组成包裹基因组的内层衣壳,保持着BTV核心结构的完整性。

VP3由L3基因编码,位于病毒衣壳最内层,有903个氨基酸残基,高度保守,属群特异性抗原。VP3蛋白分为A和B两种构型,2种构型形成闭合的亚核芯层结构,为VP7三聚体的附着提供了支架。亚核芯层同时与内部的VP1、VP4、VP6及dsRNA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核芯颗粒结构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VP3与BTV的毒力无关。

VP7由S7基因码编,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VP3蛋白表面,大小为349个氨酸基,至少有2个表位暴露,是BTV主要的血清群特异性抗原,在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位于VP7蛋白255处的赖氨酸残基对病毒内衣壳的形成起着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13]。VP7在不同血清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和较强的抗原性,26种不同血清型中其氨基酸残基的同源性达到98%。细胞被BTV感染后,VP7是最早被检测出的抗原,动物被感染后,VP7抗体也是机体产生的主要抗体之一,所以VP7是建立BTV群特异性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最佳抗原[14]。在缺乏VP2或VP5的情况下,VP7也可介导BTV对昆虫细胞吸附和侵入。

2.3 核芯蛋白VP1、VP4、VP6 VP1、VP4、VP6三种核芯蛋白与内衣壳蛋白和10条基因组共同组成BTV核心颗粒。3种核芯蛋白具有酶活性,参与转录及加帽装饰等过程。

VP1由L1基因编码,长1 302个氨酸基,是BTV蛋白质中最大的蛋白,分子重量为149.5 kDa,但在病毒粒子中占的比列很少,每个病毒粒子中大约只有12个拷贝。VP1具有RNA聚合酶活性,并对Mg2+具有依赖性,可以寡聚核苷酸A为引物延伸RNA的合成,并能作为BTV复制酶以正链R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在27~37 ℃之间VP1的活性最大,能在昆虫细胞和哺乳动物中进行有效的复制。

VP4由M4基因编码,长654个氨基酸,主要作为鸟苷酸转移酶参与病毒mRNA的合成。早期的蓝舌病病毒mRNA并不具有生物活性,需要加帽修饰才能使mRNA更稳定和高效翻译,参加这一装饰过程的4种酶都需要VP4蛋白进行催化。另外,VP4细长的模块化晶体结构也为病毒粒子的有效装配提供了支架[15]。

VP6由S9基因编码,长328个基氨酸。VP6免疫原性很强,但较保守,被认为是一种群特异性抗原,可以诱导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产生。VP6还具有ATP结合活性,能展开BTV的双链并辅助mRNA的合成。

2.4 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 和NS4 目前,在BTV感染的细胞中已经检测到4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a、NS4)。4种非结构蛋白在不同血清型BTV之间保守性很强,它们在病毒粒子的组装和运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非结构蛋白在区分受BTV感染动物和接种疫苗动物鉴别诊断方面也具有很大潜力。

NS1由M6基因编码,含有552个氨基酸,分子量64 kDa,是BTV最大的一个非结构蛋白,也是蓝舌病病毒编码的蛋白中表达量最高的。NS1在不同血清型的BTV之间高度保守,基因相似性达80%~90%,为一种型特异性抗原。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被BTV感染的细胞,可以看到大量的病毒特异性小管(直径52.3 nm,长1 000 nm)组成的多聚体NS1蛋白。有试验证实,这些小管可以选择性促进BTV单链RNA的翻译,增加病毒滴度[16]。研究发现,NS1的表达量可能会决定病毒的释放方式,影响到病毒对细胞的损伤程度。

NS2由S8基因编码,含有35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大小约为42 kDa。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核附近,聚集病毒基因组复制及核心组装所需的病毒单链RNA和蛋白成分,形成病毒包涵体(VIBs)。NS2是BTV感染细胞中唯一确定的磷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与单链RNA结合,并可以使三磷酸核苷酸水解成单磷酸核苷酸。这表明NS2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NS3由BTV基因组中长度最小的S10基因编码,S10基因有2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具有229个氨基酸的NS3(25.5 kDa)和216个氨基酸的NS3a(24 kDa)。NS3a与NS3相比,缺少了N端的13个氨基酸,两者氨基酸序列及核苷酸序列都具有高度保守性,高达82%~99%,具有群抗原特异性。NS3在BTV复制和形成过程中在宿主细胞中产生,先集聚在细胞高尔基体上,后转移到宿主细胞膜上以糖基化的膜蛋白存在。NS3/NS3A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量相对较少,仅可以勉强检测出来,但在昆虫细胞中具有很高的表达量,因此这2种蛋白可能的主要作用是参与了BTV在昆虫体内的传播。NS3是BTV编码的唯一膜蛋白,二级结构具有2个跨膜螺旋,其氨基酸序列的118~148位点和156~181位点形成螺旋结构跨越整个细胞膜。研究发现,NS3与VP2相互作用,通过招募ESCRT-I蛋白Tsg101来帮助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17]。

NS4是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非结构蛋白,位于BTVS9基因上,与VP6的ORF相重叠,含有77~ 7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10 kDa,高度保守,NS4的N端富含碱性氨基酸,C端有亮氨酸拉链结构[18]。试验证实,其在病毒感染早期表达,是复制非必需蛋白,具有非典型核定位信号,在干扰素应答适应性和小鼠致病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

3 检测方法

3.1 病原学检测 病毒分离鉴定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蓝舌病诊断方法之一。BTV可在10~11日龄鸡胚、易感细胞(如蚊子细胞C6/36、仓鼠肾细胞BHK-21、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等)和绵羊身上增殖。鸡胚接种与细胞培养相结合是目前分离BTV最敏感和有效的方法。我国BTV分离鉴定的方法主要依据《蓝舌病诊断技术》(GB/T18636-2017)和《蓝舌病病毒分离、鉴定及血清中和抗体检测技术》(GB/T18089-2008)进行,基本步骤为:病料采集及制备(全血、肝、脾、肾、淋巴结、精液、库蚊)-鸡胚静脉接种-接种C6/36细胞-BHK21或Vero细胞盲传3代以上-鉴定、定型。

3.2 血清学检测

3.2.1 琼脂糖免疫扩散试验(AGID) AGID为最早推广应用的抗体检测方法之一,也是OIE推荐使用的方法。1962年,Klontz最先应用AGID检测蓝舌病病毒群特异性抗体,我国目前仍在使用该方法诊断蓝舌病。琼脂扩散试验用从BTV在BHK-21或Vero细胞培养物提取的可溶性抗原,与待检血清在琼脂糖凝胶中进行免疫沉淀反应,同时设阴、阳性血清对照,室温放置24 h后,有沉淀线出现的为蓝舌病病毒抗体阳性。该法简便易行,可以在没有复杂实验设备条件下对大量血清样品进行低成本检验。缺点是灵敏性和特异性稍差,与环状病毒及其他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HDV)等存在交叉反应,容易受到抗原的水溶解性、决定簇数量和分子量、抗原和抗体的比例、pH 值等不同条件的影响[20]。

3.2.2 血清中和试验(MTSN) 主要方法为将56 ℃灭活后的待检血清倍比稀释后与不同血清型BTV在37 ℃,5%CO2培养箱进行孵育,同时设平行组和对照组,72~168 h后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情况来判定结果,当被检血清孔50%出现保护的,判定为阳性,该孔此时的血清稀释度即为该份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有人对自然感染动物和人工接种动物进行了血清效价监测,发现自然感染康复绵羊的中和抗体滴度可达1∶160以上,远高于人工接种绵羊。MTSN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强,可用于BTV型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分离。不足是准确性和测定效价会受细胞培养条件、培养液成分及细胞类型等因素影响。

3.2.3 过氧化物酶染色法(IPS) 该方法是利用标记抗体来检测蛋白抗原,包括间接过氧化物酶检测法(IP)、荧光抗体检测法(FA)及过氧化物抗过氧化物酶检测法(PAP)等3种方法。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IP中以抗生物素及生物素的复合物标记过氧化物酶为基础的ABC- IP检测方法,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IPS缺点是制备抗原蛋白和相应单克隆抗体操作繁琐,无法长期保存原材料。

3.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是最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20世纪80年代,国外已先后报道了BTV间接ELISA、阻断ELISA、竞争性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竞争性ELISA方法为OIE推荐的BTV血清学诊断方法,也是检测BTV最敏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抗NS1蛋白单抗和抗VP7蛋白单抗,可用来检测任何感染动物体内的蓝舌病抗体,且与其他环状病毒不会出现交叉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VP5、VP2、VP3、VP7、NS1、NS3等特异性抗原及基因表达抗原建立了不同的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都较高。ELISA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操作简便、耗时少、结果便于观察等优点,所以目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技术(PCR) PCR是一种快速的体外DNA片段扩增技术,在BTV的血清型分类、核酸研究及病毒检测上得到了广泛应用。PCR技术以蓝舌病病毒mRNA为模板反转录获得cDNA,再以此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BTV片段,经过限制性酶切后电泳进行分析。目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序列分析是用来进行BTV检测和鉴定非常有效的分子诊断技术,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产率高、重复性好等特点,适用于感染早期病毒量少时的临床检测。采用巢式RT-PCR检测血液和组织中的BTV已被OIE推荐为国际贸易采用方法,具有特异、快速、灵敏等优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Q-PCR)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扩增产物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量检测的目的,其灵敏度及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捷,缺点是易被扩增抑制物抑制和出现假阳性。

3.3.2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不同来源的DNA单链与RNA链彼此有互补的碱基序列而结合来检测相应的病原核酸。在BTV核苷酸序列的检测中,设计BTV cDNA探针,通常分子探针制备选取cDNA片段L2、L3、S7、M6,利用其与BTV病毒RNA进行核酸杂交以检测BTV抗原。尽管核酸分子杂交法具有敏感性强、特异性高、耗时短等特点,但过程十分繁琐,而且对实验条件、实验技能要求也相对较高,并不适用于常规的病原检测。

4 小结

蓝舌病病毒是结构最复杂的RNA病毒之一,由多种病毒蛋白和多节段的RNA基因组构成,有27种血清型,不同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及国际贸易的影响,蓝舌病在全球呈现出扩大的流行趋势,病毒部分血清型的遗传特性也在发生改变,导致病毒毒力改变、致病力增强,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给研究和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快而准的检测是控制和消灭蓝舌病的基础,尽管现在已经建立了许多BTV的检测和鉴定方法,但仍存在检测成本高、步骤繁琐、周期长、结果不稳定、识别抗原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研究进行完善和优化。因此,了解蓝舌病病毒结构功能及检测现状,对于进一步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疫病防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血清型抗原特异性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5 种大肠杆菌O 抗原定型血清的制备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