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种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0-01-15包文泉斯钦毕力格何炎红

中国林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苗圃种苗双一流

包文泉 敖 敦 斯钦毕力格 何炎红

(1.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 010019)

“双一流”建设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其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是植树造林的物质基础,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进行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1],是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顺利开展的保障[2]。要获得足够的良种壮苗,除了需要加强良种选育外,关键是要做好良种的品质保障和壮苗培育工作。而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种苗学”课程获取[3-5]。“种苗学”是研究良种壮苗培育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济林、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种子生物学、良种品质保障技术、苗木生物学、苗木培育技术、苗圃建立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森林资源培育和种苗培育问题,并开展苗圃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以及从事种苗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6],因此该课程具有特色鲜明、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积累,种苗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种苗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教学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学生专业能力日益增长的要求,甚至会对其后期种苗研究工作的开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给种苗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种苗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种苗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滞后等众多问题[7],这已不能满足“双一流”背景下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8]。因此,针对高等农林院校“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种苗学”课程特点,在近年的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优化和重建了该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方法,探索应用了讨论式、现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以期推动“种苗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一、“种苗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目前,内蒙古农业大学“种苗学”课程所用教材是沈海龙主编的《苗木培育学》,沈国舫主编的《森林培育学》作为辅助教材。这些教材充分考虑了现代苗木培育学的发展热点和研究进展,介绍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林木种苗培育知识,其内容较为全面,包括了种子生物学、良种品质保障技术、苗木生物学、苗木培育技术、苗圃建立与经营管理等5大主题。然而,考虑到学校学生主要就业于内蒙古自治区内,这2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就业岗位接触到的树种有较大的差异,致使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此外,“种苗学”是一门不断更新、发展的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种苗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若仅向学生传授传统种苗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应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种苗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种苗学进展和发展趋势,熟悉种子生物学和苗木生物学特征、种子生产和苗木培育理论和方法、种子和苗木质量评价技术标准等知识,掌握良种品质保障技术、苗木培育技术、苗圃建立与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种子和苗木质量评价技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林业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面对日积月累的“种苗学”课程知识,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教师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对种苗学知识的全面、深入的讲解。此外,“种苗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虽然非常重要,但对于知识应用地讲解也同样不可忽视。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一些应用实践性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种苗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种苗学”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该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成绩给予学生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然而,“种苗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于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二、“种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教学内容

1.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根据当前种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北方林木种苗产业特点,以学生系统了解林木种苗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掌握林木种苗生产及培育的新技术与方法为目标,笔者对“种苗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补充、完善了种子生产、储藏以及苗木培育的新技术与方法等内容。改革后的“种苗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十三章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种苗学基本概念、种苗学性质,以及“种苗学”课程的意义;第二章林木良种基地:主要介绍建立林木良种基地的意义、良种基地的种类及种子调拨意义和原则;第三章林木开花结实:主要内容有林木的开花结实习性、结实年龄和结实周期性、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素;第四章种实采集、调制和贮藏:其内容包括种子的成熟、脱落以及种实的采集、调制和贮藏方法;第五章林木种子品质检验:主要内容为林木种子品质检验的意义,种子品质检验指标——净度、千粒重、含水量、发芽能力、活力和优良度等;第六章种子催芽:主要内容为种子休眠、种子催芽、种子萌发;第七章苗圃的建立与管理:其内容包括苗圃学基本概念、苗圃地的选择、苗圃区划及面积计算、苗圃技术档案、苗圃土壤管理、苗圃水分管理;第八章播种苗的培育:其内容包括播种苗的生长规律、培育播种苗的技术环节等;第九章营养繁殖苗的培育:主要内容有营养繁殖育苗基本概念、营养繁殖方法简介、插条育苗原理和技术;第十章移植苗培育:内容包括移植苗培育技术、苗木的整形修剪、大苗培育技术等;第十一章苗木出圃与质量评价:主要内容有苗木质量评价,苗木出圃、包装、运输和贮藏;第十二章容器育苗和工厂化育苗技术:主要内容有容器苗特点和应用,容器育苗技术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第十三章内蒙古种苗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问题:主要阐述了内蒙古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2.实验教学内容的重构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种苗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当注重逻辑性、连贯性和综合性,以帮助学生贯通所学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根据“种苗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笔者结合林木种苗行业要求及相关岗位技能需求,从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2部分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

(1)必做实验

对于必做实验,主要以基础实验为主,包括种实的识别与解剖、种子品质检验等技术。通过必做实验,对一些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实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和内部构造进行解剖,从而对种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抽样方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为其他品质检验实验提供必需的样品;了解净度的意义,学习、掌握净度测定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方法;了解测定种子重量的测定方法,掌握百粒法测定种子千粒重的方法和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掌握室内发芽试验的方法,并计算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掌握生产中种子优良度的测定方法。

(2)选做实验

对于选做实验,由于受学时限制,可对种子活力测定、苗木快速繁殖和苗木质量评价等实验实施选做。通过必做实验,学生对种苗学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已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种子活力测定和苗木质量评价等选做实验,学生可进一步掌握种子活力测定技术、了解苗木快繁技术和苗木质量测定技术,可激发学生对“种苗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或“技术型”转向为“创新型”或“能力型”。因此,在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术、不断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种苗学”课程知识的传授中,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笔者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式讨论教学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学生很少主动思考、主动动手,而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死记硬背知识以应对考试,考试结束后将所记知识遗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种苗学”课程教研组对该课程中的一些理论性、综合性的知识,如良种选育、种苗储藏等知识点,采用了提问式讨论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引导学生发言,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习知识。对一些不主动或不自信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或邀请他们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一些喜欢发言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控制。另外,在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少加批判,对于学生的不准确发言,不要给予直接的否定,而是通过引导的方式,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现场教学法

在“种苗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一些客观、自然规律的知识,如种子结构特点、种苗分类等,仅依靠单纯的语言进行讲授会导致讲解内容的抽象和空洞,并且课堂气氛也较为枯燥、乏味,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种苗学”课程教研组充分利用了学校实验基地或校园附近苗圃的条件,将课堂搬到了室外,采用现场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以实际演练消化理论知识,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实践技能。鉴于此,“种苗学”课程教研组将该课程中观察类和实践性内容的知识纳入现场教学中,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边听、边看、边做,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联系起来,使学生记得又快又牢。

3.学生提问式教学法

自古以来,我们已习惯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往往被教师牵着走、思维不灵活、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种苗学”课程教研组采用了学生提问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尝试让学生提前做预习、课前找问题、课中提问题,让教师或其他同学来回答问题。最初,部分学生存在胆怯、怕提问、想提问又不敢提问的问题;部分学生存在表述不准确的问题。但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发现采用学生提问式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抓住课程重点、解决课程难点问题,有效提高“种苗学”课程教学质量。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吸引力强等特点,它可以利用计算机控制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信息。“种苗学”课程教研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结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种苗学”课程中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如种子检验、扦插的原理、技术和操作流程等,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同时也收集和拍摄了大量与林木种苗生产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图片,补充到“种苗学”课程多媒体课件中,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实施侧重于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课程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客观、科学的考核方法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种苗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技能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在“种苗学”课程考核过程中,该课程组采用侧重于教学过程的量化考核方式,即期末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5%、出勤和平时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成绩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完成相关文字报告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文字报告的撰写情况给出学生的实验成绩。

三、“种苗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在“种苗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反应,注重与学生交流互动。从课堂情况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课后情况看,学生都能认真、深入地思考种苗学相关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与教师讨论课堂所讲内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向教师咨询课堂介绍的种苗学科研方法;有的学生对“种苗学”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甚至制定了报考种苗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计划。

总之,“种苗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课程内容的优化及重建,突破了教学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种苗学知识的理解。

第二,提问式讨论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和争论能够迅速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得过多、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第三,学生提问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营造了活跃而浓厚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通过精品多媒体课件的文、图、声、像并茂,将不可见化为可见、抽象化为具体,使“种苗学”课程知识点深深地烙印在了学生脑海中,完成了该课程教学任务及目标。

第五,现场教学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弊端,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从事种子生产、科研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教学实践证明,新的考评体系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应考转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苗圃种苗双一流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彩霞苗圃优惠提供新优果树苗木
试论加快国有林场苗圃经济发展的对策
车顶苗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