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和汤加减治疗肛周脓肿、肛瘘临证体悟

2020-01-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炮姜痔瘘痈疽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阳和汤源自《外科全生集》,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洪绪所创之名方,治疗一切属“气血寒而毒凝”之阴疽[1],为温经散寒法治疗阴疽的代表方。本方由熟地黄、鹿角胶、炮姜炭、肉桂、麻黄、白芥子、生甘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得补,营血痰滞得除。一般用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腠理所致的一切阴疽。

肛周脓肿,中医病名为肛痈,中医辨证多分为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肛门湿热证、阴虚毒恋证、气血两虚证五型,分别以清泻实热、宣散郁结;消肿散结、活血祛瘀;清热祛湿;滋阴清热、祛湿解毒;补益气血法治疗。肛瘘,中医病名为肛漏,中医辨证多分为湿热下注、阴虚邪恋两型,分别治以清热利湿、养阴清热法。然笔者在临床中遇阳虚,血脉凝滞的阴寒证患者不在少数,运用阳和汤加减辨证治疗常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案例两则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肛痈 张某,男,58岁,2018年3月21日就诊。患者两年余前因肛周脓肿行手术治疗,此次再发2周,因不愿再做手术,选择静滴抗生素及口服中药治疗,现用药11天,疼痛减轻,但未愈,遂到笔者门诊就诊。刻下症见:肛门左侧时有轻微疼痛,排便时无加重,大便溏,无便血。精神尚,纳眠可。患者平素易疲劳,不喜寒凉饮食,大便常稀溏粘滞不畅。查体:肛门皮肤无破溃,肛门左侧较右侧稍隆起,皮色、肤温正常,轻微压痛,无波动感。舌质淡稍黯,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肛周脓肿。中医诊断:肛痈,证属阳虚寒凝,痰浊瘀滞。治法:和阳解凝、化痰逐瘀。方用阳和汤合红藤败酱散加减。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20g(冲服),炮姜10g,肉桂 10g,麻黄8g,白芥子15g,甘草10g,细辛10g,浙贝母15g,大血藤3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赤芍30g,白芷15g。5剂,两日1剂,水煎服。

2018年3月30日复诊,患者诉无明显不适,疼痛消失,查体肛门左侧与右侧对称,余无异常。舌质淡稍黯,苔白,脉沉稍细。守前方再服4剂。

2018年4月7日三诊,患者无不适,查体无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为进一步巩固疗效,守原方再服3剂。嘱药服完后至痔瘘科复诊评估,2018年4月14日患者告知其至我院痔瘘科复诊检查已痊愈。随访1年半未复发。

按:《外科证治全书·痈疽治法统论》指出:“初起者,审其证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此治痈之大旨也。”《薛氏医案》中曰:“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虑此患。”本病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浊不化,湿热内生,热邪蕴结,下注大肠,毒阻经络,瘀血浊邪凝结,热盛肉腐成脓而为痈疽。因肺、脾、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积于肛门部,蕴而成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案患者平素易疲劳,不喜寒凉饮食,大便常稀溏粘滞不畅,来诊之前已经静滴抗生素,服用清热祛湿、消肿散结之中药。患者本为素体阳虚之人,又屡用清热解毒之品及抗生素,戕伐脾阳肾阳,再结合舌脉象,可知患者病因病机为阳虚寒凝,痰浊瘀滞,局部湿热瘀血浊邪凝结。《外科证治全生集》论:“诸疽自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何能解其寒凝,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故治以阳和汤合红藤败酱散加减,共达和阳解凝、化痰逐瘀、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之效。方中重用熟地黄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祛邪;鹿角胶温肾助阳,益精养血;麻黄开其腠理,解散寒凝;肉桂补火助阳,散寒通经,助炮姜温振阳气,调畅气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白芥子消散皮里膜外之寒痰;薏苡仁、败酱草、浙贝母利湿破瘀排脓;佐以细辛、白芷扶助阳气,温化寒湿;赤芍活血化瘀,瘀血去则新血生;大血藤活血通络,败毒散瘀;甘草为使,解毒而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推陈致新、固本清源之功效。 患者服用本方后,脾肾之阳渐振,枢机运转,郁热透泄,寒瘀得化,气血得运,逐渐痊愈。

1.2 肛漏 唐某某,男,26岁,2019年6月4日因“肛内肿痛伴里急后重3天”住院行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高位挂线)+对口引流术。术后形成肛瘘,予切开引流治疗,两个月后仍未痊愈,于2019年8月25日到我门诊就诊。刻下症见:瘘管外口部位不适,时感轻微疼痛,排便不畅,无流脓,易疲劳,纳可,常凌晨1点以后睡觉,睡眠质量欠佳。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肛周直肠粘膜下脓肿。中医诊断:肛漏(阳虚寒凝,痰瘀壅滞)。治法:和阳解凝、宣壅生肌。方用阳和汤合黄芪内托散加减。处方:熟地黄30g,鹿角霜40g,炮姜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15g,甘草10g,黄芪30g,白术30g,皂角刺30g,大血藤30g,川芎12g,桃仁10g,细辛10g,白芷15g,土茯苓30g。6剂,两日1剂,水煎服,嘱勿晚睡。

2019年9月7日复诊,患者诉无明显不适,排便正常,精神可,睡觉时间提前至23时许,睡眠质量欠佳。舌脉同前。守前方再服6剂。嘱其服药后至痔瘘科复诊检查。

2019年9月20日三诊,患者无不适,睡眠较前改善。诉痔瘘科医师告知瘘管逐渐愈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稍弦细。处方调整为:熟地黄30g,鹿角霜30g,炮姜10g,肉桂10g,麻黄8g,白芥子12g,甘草10g,黄芪30g,白术30g,皂角刺30g,大血藤30g,川芎12g,桃仁10g,细辛10g,白芷15g,土茯苓30g。再服5剂。药服完后再至痔瘘科复诊检查。

2019年9月30日患者告知其至我院痔瘘科复诊检查已痊愈。随访5月未复发。

按:《诸病源候论·瘘病诸候》指出:“但瘘病之生,或因寒暑不调,故血气壅结所作,或由饱含乘节,狼鼠之精,入于府藏,毒流经脉,变化而生,皆能使血脉结聚,寒热相交,久则成脓而溃漏也。”《千金翼方》云:“一切痈疽,皆是疮瘘根本所患,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 明确指出瘘乃痈疽之后遗疾患。故肛瘘虽主要责之于风、热、燥、火、湿,痔久不瘥,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房劳过度等因素,但局部气血运行不足,致营气不足,逆于肉理,而生痈肿,陷脉为瘘为根本病机。本案患者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渍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湿热余毒之邪留恋不去,痈疽溃后久不收口,而发为肛漏。瘘管久不收口,邪气流连,耗伤气血,寒凝痰瘀,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故治以阳和汤合黄芪内托散加减。方中重用鹿角霜温肾助阳收敛,熟地黄滋补肾阴,肾之阴阳协调,通行血脉;麻黄辛开外达,散寒通滞;肉桂、炮姜温振阳气,温化寒痰,调畅气血;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有豁痰理气、散结通络之功,《本经逢原》有“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也”,芥子既能祛除病理产物,也可通达经络[2];黄芪内托散中黄芪、白术益气托毒排脓;皂角刺合大血藤、川芎、桃仁托毒排脓,活血散瘀,通络消痈;细辛、白芷温化寒湿,排脓生肌;土茯苓利湿解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全方温阳活血,散寒通滞,消痈排脓,宣壅生肌,则患随消矣。

2 小结

《外科证治全书·痈疽治法统论》中曰:“于是乎未出脓前,痈则宣其阳毒之滞,疽则解其阴寒之凝;已出脓后,痈则毒滞未尽宜托,疽有寒凝未解宜温。……曰∶……白塌漫肿者,气血冰结于内也。……痈疽之起,总由血气壅滞所致,如河渠淤塞者然。苟使血气流畅,何痈疽之有。……疽始终总以温补、开腠、消解为治。……阴疽之形,皆阔大平塌,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险之证。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五内,神昏即死。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流行,则患随消矣。血气不能化毒者,则宜温补排脓,虽当溃脓,而毒瓦斯未尽,肿硬未消,亦仍以温气血开腠理为要。……如曾经误药,或皮色稍变,须服阳和汤。” 《外科症治全生集》曰:“夫色之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成方便读》曰:“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疡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角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调和诸药。”可见阳和汤在证属阳虚寒凝,痰浊瘀滞之疾病的治疗上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临床实践中发现,肛痈、肛漏病例中,证属阳虚寒凝的患者并不少见,尤遇漫肿,皮色不变,按之不痛,伴体倦乏力,面白肢冷,腰酸便溏等阳虚之证者,治疗时常以阳和汤治疗阴疽的理论为指导,以和阳解凝法治之。“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和阳”乃温补,宣通阳气;“解凝”乃消痰逐瘀,宣畅气血,激发脏腑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阳气振奋,促使病邪消散[3]。临证时需于细微处着眼,去伪存真,洞察症结所在,审证求因,方能做到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炮姜痔瘘痈疽
痈疽源流考*
自拟消肿止痛汤熏洗对痔瘘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影响分析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痔瘘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效果分析
基于炮姜有效成分筛选炮姜炮制辅料河砂粒径及其炮制工艺研究
湿润烧伤膏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在痔瘘术后的应用效果
炮姜的药理药化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痔瘘洗剂联合加味四黄膏治疗肛窦炎临床研究
探析炮姜与姜炭的合理使用
中医外科痈疽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