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与产能过剩态势研究*
2020-01-15王睿
王 睿
(海口经济学院 财务会计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在食用菌产品生产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在传统食用菌生产环境下,因为食用菌产业的资金、技术等投入力度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深层次发展,导致我国食用菌产品的种类不够丰富,缺少自主品牌的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这样在国际市场开拓中就容易受到各种竞争的压力,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对外出口上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比较有限,这些都影响了创汇能力的提升。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当下,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就容易影响我国食用菌产品的正常出口,导致国内正常出口的食用菌产品出现大量过剩积压的情况,这对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出口结构过于单一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多层面推动我国食用菌出口结构的多元化、丰富化,提升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如此才能确保我国食用菌产业贸易水平的持续提升[1]。
1 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食用菌生产大国,尤其是在“走出去”战略推动下,在工厂化模式推动下,用于出口加工的食用菌产品在不断增多,见图1。
图1 食用菌工厂流水线加工Fig.1 Edible fungi assembly line processing
但是,受到以农户模式为主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食用菌的种类等在创新发展上明显不够,实际出口的食用菌产品占国内生产总量的比例还是不高,而且由于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不够,导致我国食用菌出口上还主要倾向于初级产品,这种出口结构不利于我国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的创造,对于我国食用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影响。
1.1 食用菌出口商品结构
在我国出口的食用菌当中,双孢蘑菇、块菌(以食用菌罐头为主)在整个外贸出口当中占到了相当的比重,这两个品类创造的出口额占到了食用菌及食用菌相关出口产品总额的将近50%,对于食用菌及食用菌产品出口起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2]。但是,从2003 年以来,在市场环境影响下,我国食用菌出口产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在对外出口过程中,食用菌干品的比重显著提升,并且超过了食用菌罐头,成为整个食用菌及食用菌产品出口当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数据,从2003 年开始,食用菌罐头出口比重从52.4%逐步下降到了2016 年的37.8%,而用于出口的干食用菌产品也由2003 年的18.7%逐步上升到了2016 年的47.8%[3]。从食用菌及食用菌产品整体出口上看,鲜冷食用菌以及短期保鲜的食用菌出口比重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整个出口结构当中的影响力显著下降,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从2003 年的18.9%与10.1%下降到了2016 年的8.9%和3.8%[4]。从整个外贸出口结构上看,由鲜冷食用菌以及短期保鲜的食用菌所创造的出口额比较小,整体占比不高,我国食用菌产品外贸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初级产品为主的特点,出口结构的经济价值一般,科学技术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食用菌商品出口市场结构
种类不同的食用菌在出口市场集中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鲜冷类型的食用菌出口方向主要集中到了日本,在整个外贸出口额当中占比达到了46%;其次,是销往美国的数量占比达到了15%,韩国也超过了14%;从短期保鲜食用菌产品输出地上看,意大利是最大的输出地,日本居于次要位置,这两个国家的进口量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6%[5];食用菌干品也是重要的出口内容,当前主要是向日本、中国香港、泰国等国家出口,但是在整个食用菌产品外贸出口当中占比不高。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对外贸易出口上存在着过于集中的现象,一旦这些地区出现贸易壁垒或者市场波动,都会对我国食用菌产品的正常出口构成影响,这些都是我国食用菌产品外贸出口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 我国食用菌产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食用菌生产上出台了各种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使得我国食用菌生产行业的潜能得到了充分释放,食用菌的产量从2012年开始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结合国务院相关统计资料,从2012 年到2018 年,我国食用菌生产量每年都保持了7.8%~10%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就使得食用菌产品大量增加[6]。从整体上来看,生产量的增加量还是明显超过了食用菌的消费量与出口量,导致了国内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出现了大量积压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食用菌行业内生动力的增长。结合相关研究来看,导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科学技术水平偏低,导致产品档次低
在食用菌技术研发上,很多地方没有将技术研发与生产结合起来,导致科学技术研发的脱节,导致了关门抓科研,埋头搞生产的情况出现,极大影响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提升。虽然整体的生产总量有了增加,但实际转化率不高,很多食用菌产品优质率不够,加工水平较为初级,使得生产的产品很难融入到美国及欧盟的市场当中。由于技术不到位,导致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上,很难满足美国、欧盟等的技术要求,在融入这些国家或者地区市场上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2 品牌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食用菌的生产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出口上却遇到了各种困境问题,这是因为我国很多地方在食用菌栽培技术应用及加工技术选择上较为落后,很多食用菌产品没有选择国际上通用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建立为市场认可的行业标准体系。很多地方,包括生产企业及农户更多的是关心产量的多少、产值的高低,没有对生物转化率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档次等给予应有的关注。同时,在技术应用、菌种选择、物资购置、生产标准等方面同样表现得较为无序,导致了很多不合格食用菌产品流入到市场当中,导致消费者对食用菌产品产生了不良印象,反而影响了食用菌消费市场的扩大,影响了消费力度的提升,导致很多生产出来的食用菌产品无法按照预定计划投入市场并完成销售任务,使得大量的食用菌产品出现了过剩的情况。
2.3 食用菌深加工不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由于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对外出口过程中,初级产品占比非常高,导致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较低,只能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这样就降低了我国食用菌产品最终获取的经济效益,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生产企业、农户较为分散,缺少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在食用菌生产上的规范化不够等,都影响了食用菌的深加工,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导致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难以落到实处。
3 新形势下推动食用菌产能过剩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3.1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产品档次
针对食用菌科研水平不够,产品档次低的情况,政府部门应当统筹科研力量,针对当前食用菌生产领域当中的困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集中现有的科研设备、技术人才进行重点攻关,确保能够推出更多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现有的食用菌生产当中,这对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加大新型栽培技术的应用,加快新知识的宣传,推动新品种改良工作的进行,逐步创新出更多的新品种,以此来更好地获取市场认可度,这对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及销售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形成特色知识产权
加快工厂化栽培栽培工作的开展,通过政策出台、措施制定等对栽培企业进行扶持,政府从法律层面对食用菌新产品进行保护,确保企业依托新产品能够形成更为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对于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打破相关生产垄断,包括技术垄断、工艺垄断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进入到欧美等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
3.3 提高深加工水平,增加基本的附加值
针对我国食用菌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结构特点,应当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综合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优势,结合我国食用菌的品种进行深加工,以食用菌为原始材料,创新出更多的新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更高层面的需求。例如,早餐食品猴头菇饼干,营养保健恢复体力的口服液等,这对于食用菌消费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在食用菌的销售上,应当充分用好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平台,以崭新的营销模式融入到市场当中,深入到消费者当中,让消费者对食用菌及相关产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于食用菌产能过剩问题的化解意义重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食用菌产品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我国食用菌出口结构的基本特点,明确了自身的问题不足。同时,对国内食用菌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明确了产能过剩原因之后,从加大科研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新形势下破解食用菌产能过剩颇具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