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江市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2020-01-15姜明宇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牡丹江食用菌栽培

姜明宇

(1.交通银行 宿迁分行,江苏 宿迁 223800;2.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在国家政策绿色发展观念的指导下,牡丹江食用菌产业,期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食用菌产业的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循环经济的理论践行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链条中。从特殊到普遍,从资源、体系、市场和政策四个方面提出适用于整个食用菌行业循环经济路径优化的策略,为本地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切实之路。

1 食用菌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1.1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概念

食用菌循环经济是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和相关模型方法,在引入高新生产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食用菌生产的环境和资源。使得食用菌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利用,进而促进食用菌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对国家政府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响应[1]。

食用菌无论是自然生长还是工厂化栽培,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这就要求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寻求产业长足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从生态角度看就是要运用好生态系统链条和物质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环经济也要寻求高科技手段的支撑;利用知识经济实现食用菌产业的体系化构建,产业化、链条化是实现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

1.2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在食用菌栽培、生产过程中,第一是做农户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和废弃物的产生;第二是利用科学生产技术,如通过工厂化栽培、无土栽培等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并有效控制减少资源的投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保护自然环境,这是食用菌循环经济需要遵循的减量化原则。其次,循环化原则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十分重要,贯穿于食用菌生产、运输、仓储的各个环节。例如,一些食用菌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质量上的变化, 但这些“质变”后的食用菌产品并非一无是处,也可以将其转化肥料,或将其自动降解,不造成任何的环境污染。此外,由于食用菌种类繁多,地区之间的环境差异也很大;因此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将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具体应用与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发展食用菌循环经济,避免食用菌循环经济步入误区,阻碍食用菌循环经济优势的发挥[2]。

1.3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首要特征。通过绿色生产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废弃物,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栽培食用菌的同时使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这也是食用菌循环经济的根本出发点。相较于其他农产品, 食用菌逐渐形成“市场需求大、生产规模大”的模式。而在食用菌农业循环经济中,食用菌需要经历栽培、采摘、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境,生产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有其内在的生产链条。在食用菌链条网络中,需要耦合、优化各个系统来减少食用菌生产的成本,延长食用菌产业链。使其成为食用菌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并保证食用菌产业生态链条的最大循环[3]。

1.4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是指在食用菌循环经济基本原则指导下对食用菌地理、环境等资源进行规划。不能因为发展经济损害环境,而是要达成食用菌生产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而立足于食用菌产业循环的维度,循环经济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把不同的生产链条联系起来,在层级网络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对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也降低资金和成本的投入[3]。

2 牡丹江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2.1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1.1 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牡丹江市的食用菌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有系统化的黑木耳栽培的工艺。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在精准扶贫目标下,国家政策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也逐渐加大,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食用菌的人工和工厂化栽培覆盖了全市10 个县市,建立了49 余个生产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基地。截止到2018 年底,食用菌的产量占据了全国食用菌产业产量的5%,产值更是达到了14.3 亿元人民币,有效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在牡丹江黑木耳、猴头菇等是具有品牌效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菌种,见表1。

表1 2010 年~2018 年牡丹江地区主要食用菌品种产量Tab.1 Output of major edible fungi varieties in Mudanjiang from 2010 to 2018

从表1 数据可以看出,食用菌产业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总体呈现上升的台式,并且还将持续增长;且根据产量显示,在牡丹江东宁县、林海县等地区,已经成为黑木耳和食用菌最大生产地,在全国名利前茅。

2.1.2 产业化体系的基本构建

在牡丹江地区食用菌产量和销量逐渐增长的过程中,不仅为众多的农村栽培户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也带动了许多企业的发展。例如龙飞、海林等都是在全国非常出名的食用菌企业。企业的形成进而促进了食用菌生产经营链条的形成,为了更好地进行食用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食用菌的产业链;编织贯穿食用菌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的层级网络,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食用菌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采摘、加工、运输的分工,也使得食用菌产业化体系更加专业和健全。

2.1.3 政府管理较为规范

对食用菌产业的管理,牡丹江市政府也率先建立了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规范;在食用菌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方面进行有效把控,以促进食用菌市场的扩大,有效为牡丹江地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食用菌归根到底属于农业栽培业的范围,因此林业部门也针对牡丹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食用菌生产的相关制度,保证食用菌在栽培过程中能够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排除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也兼顾了食用菌的产品质量,使得牡丹江的食用菌的产业化能够在正确的轨道内运行。

3 牡丹江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优化策略

3.1 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

无论是对牡丹江还是其他地区来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终归是与自然环境和资源消耗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一些食用菌的栽培,是在腐木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栽培技术的落后往往给食用菌栽培的原材料造成浪费,再加上森林资源的逐渐减少,为食用菌产业发展产生影响[4]。因此,要在保护现有森林的基础上,建立的规范的材料使用标准,开发新型材料代替原木栽培,提高食用菌栽培原材料,如作物秸秆、腐木的利用率,探索与食用菌产业相联系的其他作物与食用菌之间的循环模式。

3.2 有关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策略

要加快食用菌循环经济,就是要建立相关生产标准,将食用菌生产的相关环节细化量化,在有关标准的指导下开展生产活动,这样不仅能有计划地缩减食用菌生产的费用,还能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对于食用菌散户栽培,更应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将生产标准上传下达;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食用菌的农户栽培,引导食用菌产业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技术标准的建设对食用菌循环经济来说同样重要。要建立健全食用菌行业技术标准,将其贯穿入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增强食用菌产业核心竞争力。

3.3 有关食用菌市场建设方面的策略

在各个食用菌产地必然建立了或多或少的食用菌培植基地,而基地的规模化运行是食用菌循环经济构建的重要内容。在基地化和规范化建设下,应加大对栽培基地的资金和技术投资;对附近的菌农也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加强企业和散户菌农的合作,相互补充形成稳定持久的产业供应链。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基地绿色生产建设,将食用菌的生产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5]。在产地内,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树立企业品牌意识和专利意识,鼓励其以优质的产品走向更广泛的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这样才能做出食用菌长久品牌。

3.4 有关政策支持方面的策略

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政府应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关注,为广大农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能坚实的保障。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资金投入,为食用菌配置更加先进和高效的设备,为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和保证食用菌生产质量奠定物质基础。政府要善于制定关于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此激励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利用循环经济的相关原则和模式对食用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稳定的基础上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尤其是要在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特色菌菇,努力打造名声响亮、质量过硬的食用菌产品。

4 结论

食用菌循环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优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作为当前中国独具特色的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食用菌品种多样,大部分食用菌栽培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已经带动了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政府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战略指导下,食用菌的生产也应该具备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意识;遵循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加快食用菌对循环经济的参与[6]。政府也要对食用菌循环经济予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大食用菌循环经济宣传引导的力度,使食用菌循环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但我们也应该深刻认识到,食用菌循环经济虽然是发展食用菌经济的好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且在循环经济模式推广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要结合地区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食用菌生长特性等相关因素,将循环经济和其他条件结合起来,走符合中国特色的食用菌循环经济之路。

猜你喜欢

牡丹江食用菌栽培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大豆要高产,该如何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