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岐黄针疗法探析

2020-01-14钟默默陆丽明孟婷婷张瑞琳傅诗韵陈娇莹陈振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选穴经筋针灸

钟默默,张 昆,杨 娟,陆丽明,孟婷婷,张瑞琳,傅诗韵,吴 融,陈娇莹,陈振虎Δ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 510000;3.广州市东升医院,广州 510000;4.澳门科技大学,澳门 999078;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 510000)

为提高临床疗效,陈振虎教授从改良针具角度出发,取法古代九针并结合现代工艺研发岐黄针,以《黄帝内经》经筋理论及五刺法为思想指导,创立了岐黄针疗法。岐黄针疗法以“轻”“快”为特点,即取穴轻巧,不留针不加电且疗程短。在提高针灸疗效的同时,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针灸接受度,以下将分别介绍岐黄针和岐黄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1 岐黄针

1.1 岐黄针的发明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医家对于减轻针刺痛感的追求,针具的发展经历了从砭石、骨针、金银针再到不锈钢毫针的过程[1],针身越来越细。自20世纪末以来,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广泛应用于临床,遵从局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的选穴原则,取穴少则10余穴,多则几十乃至上百,而疗效并未达到古人所记载的如风吹云的效果。有鉴于此,陈振虎认为这除与选穴及医者针刺水平相关以外,还与针具有重要关系。细针可以减轻疼痛感,但对于相同材质相同长度的针具而言,粗针的刚度比细针强,针具的刚度越大力沿针具传导的就越多,即可以相对有效地将刺激效应更好地向针尖处传导,或向病灶处传导[2-3]。这也是粗针比细针的针感更强且更容易达到“气至病所”效果的原因。

为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并减轻针刺的疼痛感,陈振虎反复实践,借鉴古代九针的部分外形特征,结合现代材料和工艺水平发明了岐黄针。其针身直径细,但能保持足够的刚度,而且其特殊的针尖设计,还可更好地避免刺伤血管引起的血肿,是古代针具和现代工艺的有效结合,该针具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7 2 0134057.X)。

1.2 岐黄针的特点

岐黄针取法于古代九针,糅合了九针中圆针、员利针、长针的特点。《医宗金鉴·九针式图并九针主治法歌》中对员针主治法歌的注解为:“经之二曰: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筒身卵锋者,谓身如竹筒,末锋员如卵锐也。”“圆利针者,大如氂,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岐黄针便是取之针身中空,针尖既圆而利,可治“病在分肉间”及“病痹气暴发者”,而“无伤脉肉”。从现代解剖学而言,岐黄针针尖的设计对于组织结构多是挤压分离作用而不切断肌纤维,类似于手术中的钝性分离,触及血管平滑肌时,平滑肌收缩而避开针头,故不易伤及血管。在陈振虎的实际操作中,极少有出血的情况。针身中空,所以若伤血管时,通过回血可以立刻发现,此时改变针尖方向即可避免更多出血及血肿的形成。针身中空的设计,不仅大大提高了针刺的安全性,而且因岐黄针较一般毫针粗、刚度高,针身的应力性强,不易出现弯针等特点,使针感更好地往远处传导,达到气至病所的疗效。

2 岐黄针疗法

2.1 岐黄针疗法的特点

岐黄针疗法以“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为宗旨,注重少而精。经多年临床实践,陈振虎从366个穴位中选取了最常使用的30多个穴位用于临床治疗,每次以2~3穴便可取得极好的疗效,旨在尽最大可能地减轻被施术者的痛苦与恐惧。刺法多以合谷刺、关刺、输刺相结合,追求“轻”“快”,气至后出针,不留针不加电,治疗时间约5 min。疗程上,大多数的痛证患者若接受岐黄针疗法治疗,仅2~3次即可达到病痛消除的目的。与普通毫针或电针相比,其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轻”为轻巧,一指手法轻巧,二指针灸处方之“轻”。以岐黄针进针轻巧为例,进针是利用刺手拇食二指指尖的虚力,捏住岐黄针针柄下1/3处,利用腕关节的活动,同时拇食二指指腹相对移动,拇指指腹向后,食指向前,将针快速轻巧地刺入到皮下结缔组织中。之所以称“虚”力,是与“实”相对,即在进针过程中一旦感觉针下有抵触时立即停止进针,轻轻改变针尖方向后再进针,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以减轻刺激。针灸处方之“轻”还主要体现在选穴少、手法轻。针灸疗法通过作用于穴位而激发经络气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若针刺太多太过则易于损伤营卫气血,耗伤正气,使病情加重。因此,岐黄针疗法注重选穴少而精,针刺手法轻巧,有效激发人体的正气,起到疏通经络、驱邪外出进而防治疾病的作用。

“快”即时间短。“快”既是指岐黄针疗法进针快速,针刺操作时间短,也是疗程短的意思。岐黄针疗法以飞针进针,按一定角度和方向快速进针至穴位的一定深度后(不同穴位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各不相同),行手法得气后即可出针。一个穴位从进针到出针不超过15 s且不留针,操作时间非常短。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的紧张不适引起的晕针等不良反应,还可避免临床中常见“漏针”现象的发生,针灸安全性和病人的接受程度都大大提高。疗程短是指大多数的痛证患者若接受岐黄针疗法治疗,仅2~3次即可达到病痛消除的目的,而治疗时间缩短也就意味着医疗成本的降低。

2.2 岐黄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岐黄针疗法目前主要运用于“筋病”治疗,如《灵枢·经筋篇》所言:“转筋”“痹病”“筋急”“筋弛”等。换言之,即关节活动障碍及痛证的治疗,具体如颈肩腰腿痛、帕金森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癌痛等。陈振虎近7年来运用岐黄针疗法完成病例数达3万余例,团队对于岐黄针治疗针灸科常见病,如颈椎病[4]、膝骨性关节炎[5]、腰椎病变[6]等疾病的疗效进行观察,并与普通毫针及电针作对比,发现岐黄针疗法疗效明确且优于对照组。

陈振虎在临床运用上,岐黄针疗法注重在辨经筋辨病位基础上选穴、选刺法,以下将具体介绍穴位和刺法的选择。

2.2.1 选穴 岐黄针疗法选穴以经筋理论为基础,首辨经筋再选穴。换言之,挛急的经筋就如同紧绷的琴弦,我们可以微调琴弦一端的附着点(即弦轴),使琴弦松弛从而达到音调准确的目的。所以岐黄针强调辨经筋后选穴,即先要找到琴音不准的琴弦,然后通过微调弦轴来调整琴弦的松紧,从而解决问题。

辨经筋,即根据病痛出现的症状部位位于何经的循行路线。之所以辨经筋,是因“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经筋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动功能。临床中常见的肢体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与经筋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经筋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由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十二经筋之气血结聚于踝、腕、肘、膝、髀、肩髃、脊等处。在病候特点上,十二经筋“病当所过者支痛或筋转”,辨病变部位所在的经筋,选取该经筋的结聚点附近的穴位进行针刺。

而结聚点附近穴位选择上,主要根据穴位的近治作用来选取。如陈振虎在治疗坐骨神经痛累及小腿后侧时,或中风后足内翻时,多选用足太阳经上的飞扬穴。足太阳膀胱经筋在小腿部的循行为“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如图1),而腨外即飞扬处,故在治疗小腿太阳经筋病变时,除了以委中治疗太阳经筋“主筋”病变时,还应顾及“其别者”。再则飞扬穴为足太阳经脉络穴,为阴分转阳分之处,大有飞扬之势,针之可使人体态轻盈,健步如飞。如《针灸大成》所言:“主痔肿痛,体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脚腨酸肿,战栗不能久坐久立,足趾不能屈伸。”

岐黄针疗法以“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为宗旨,注重少而精。经多年临床实践,陈振虎从366个穴位中选取了最常使用的30多个穴位用于临床治疗,每次以两至三穴便可取得极好的疗效,旨在尽最大可能地减轻被施术者的痛苦与恐惧。

2.2.2 刺法选择 岐黄针疗法目前以治疗痹证为主,刺法多以合谷刺、关刺、输刺相结合,追求“轻”“快”,气至后出针不留针。

古人将人体结构由外往里分为皮、脉、筋、肉、骨五体,当人体感风寒湿邪气时则合而为痹发为病痛。《素问·痹论篇》根据不同季节感邪将痹证分为皮痹、脉痹、筋痹、骨痹、肉痹,分别与秋夏春冬、至阴相应。若病邪入深内合五脏则成五脏痹。在治疗上,《黄帝内经》认为治病应了解病变部位的深浅,而确定针刺的手法和深度。如《灵枢·终始》所言:“在骨守骨,在筋守筋。”针刺过深或者不及都不可达到治病效果。《素问·长刺节论篇》言:“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人体中皮肉筋骨脉既独立存在又相互依赖相互为用。陈振虎认为单纯的五体痹既可独立存在,亦可在五体之间亦有传变,形成“合痹”,病邪伤筋中肉后传至骨则筋肉骨同病,故此时治疗应有所兼顾,如筋肉骨三者同治。这与张从正“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7]的思想不谋而合。

《黄帝内经》记载治疗痹证的刺法有五,分别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恰与皮、脉、筋、肉、骨痹一一对应。经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不难发现,临床中常见的肢体疼痛多与上述骨痹、筋痹、肉痹相关且多合而为病。故陈振虎在临床中多以合谷刺、输刺、关刺为主灵活搭配运用。其中合谷刺[8]向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如鸡足的形式以治肌痹,关刺用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的尽端,以治疗筋痹,输刺“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内经中医者辨明病变层次,是为了减轻针刺对人体的损伤,要求医者针刺到位且不伤及其他,如行关刺时“慎无出血”,行输刺时“无伤脉肉”,这些都是“岐黄针”能一一做到的,故在筋骨同病或筋肉同病时,可以结合不同手法治疗疾病。

3 讨论

目前针灸临床中,毫针治疗常搭配电针治疗,加上辅助治疗手段,其治疗总时长约30~60 min,且疗程长,针灸门诊常需要3~5名针灸医师配合完成治疗。而岐黄针疗法只需1名针灸医师,治疗时长只需5 min,大部分痛证治疗只需2~3次的治疗。其疗效的提高,使得治疗时间和疗程的缩短,而时间和疗程的缩短意味着医疗成本的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患者接受度的提高,更有利于针灸的广泛治疗与国际推广。

事实上,针灸疗效的提高除医者水平和选穴外,更依赖于针具的改良。古有九针,各有所长,所治病证也各有不相同。毫针痛感轻,其治疗范围无法代替全部。寻求古训,结合现代工艺,扬九针之长,在减轻痛感的基础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值得临床针灸医师思考和钻研的方向。

猜你喜欢

选穴经筋针灸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