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适宜病症的现代文献研究❋

2020-06-28郭珊珊傅心昊陈少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胃下垂神经节支配

郭珊珊,傅心昊,张 鑫,陈少宗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济南 250014;2.山东英才学院,济南 250104;3.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国内教材普遍认为,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病症,其中对100多种有很好的疗效。国际上临床实践指南也将针灸作为推荐疗法写入[1]。为了对针灸治疗方案的现有证据进行回顾并整合最佳证据,对安全有效的治疗穴位进行规范推荐,笔者对“针灸疗法对消化系统适宜病症的现代文献”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参照杜元灏等[2-5]多年来对消化系统疾病谱的研究,笔者结合临床实践选取消化系统疾病的部分疾病谱(针灸Ⅰ级、Ⅱ级病谱亚型)进行整理归纳,以期回顾文献,统计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穴位使用频次、相关经脉归属、相关局部解剖特征,对针灸治疗适宜病症的取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关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下垂、肠梗阻、便秘的针灸临床文献。一次检索主题词or关键词:相关西医、中医病名。二次检索词:“针刺or针灸or艾灸or放血疗法or自血疗法or拔罐or穴位埋线or耳穴or穴位注射or火针or皮肤针or埋针and病名”,模糊匹配。检索日期自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将所有检索到的文献题录导入NoteExpress2.0进行剔重后下载原文,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

1.2 文献纳入标准

一般临床报道(无对照组的报道≥30例);临床评价研究(设有对照时治疗组≥20例);针刺、针灸、拔罐、皮肤针、刺络放血等《刺法灸法学》涉及的所有穴位刺激疗法的文献。

1.3 文献排除标准

动物实验、综述类;验案、个案报道类;推拿、针刀类的文献;其他非临床疗效观察类;病名不规范、诊断不明确或很难理解其所指的疾病;国外文献。

1.4 资料处理

依照既定的纳入标准进行文献录入;统计整理符合标准的文献,归纳穴位使用频次、相关经脉归属、局部解剖特征;对针灸治疗适宜病症的取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

2 结果

2.1 针灸治疗相关适宜病症的文献统计

表1~表8示[6-11],经文献检索,针灸对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下垂、肠梗阻及便秘有大量研究,总病例数量超过6万例(见表1),所查阅文献中,涉及胆系疾病及慢性胃炎文献最多,胆系疾病和便秘的病例数量共占到查阅文献的46.86%;涉及穴位数量最多的为慢性胃炎(73个)与胃下垂(72个)。

表1 针灸治疗消化系统适宜病症的文献统计

表2 针灸常见消化系统病症经脉归属及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分析

表3 针灸常见消化系统病症高频穴位的神经节段比较

表4 胆系疾病高频穴位的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2.2 相关适宜病症的高频穴位及经脉归属

表1、2示,上述病症均涉及40个以上穴位及10条以上正经,足三里、中脘为消化系统病症的高频穴位,在经脉主治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2.3 相关高频穴位的神经节段比较

表3示,上述病症中共88%的高频穴位都与疾病所在系统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区,而少数处于较远神经节段区的穴位仅占12%。

2.4 相关病症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2.4.1 胆系疾病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表1、2、4示,胆道系统受C3~5、T7~10节段的交感神经所支配。通过整理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118篇文献后[6]发现,针灸治疗本病共涉及13条正经的61个穴位,而使用频次较高的10个穴位中,就涉及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等6条正经及1个奇穴。而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知,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中,与病位临近的穴位均分布在T7~10神经节段区,而内关(与病位较远的穴位)分布在C6~T1神经节段区,而远端穴位(足三里、阳陵泉、胆囊、太冲)都分布在L2~S3节段区,支配胆道系统的神经节段完全重叠在支配下肢穴位的神经节段范围之内。

2.4.2 慢性胃炎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表1、2、5示,胃部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支配,纳入的153篇文献中[7-8],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共涉及12条经脉的73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膀胱经、任脉和胃经为主,且其中的8个穴位集中分布在T7-12神经段支配区内,即针刺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穴位多分布在与病位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表5 慢性胃炎高频穴位的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2.4.3 胃下垂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表1、2、6示,纳入的132篇文献[9]中,针灸治疗胃下垂共涉及13条经脉的72个穴位。通过对相关文献统计可知,使用频次较高的10个穴位中有7个穴位集中分布在 T7-12神经段支配区内,针灸治疗胃下垂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部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表6 胃下垂高频穴位的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2.4.4 便秘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表1、2、7示,胃部主要接受T6-T10节段的交感神经支配,而结肠主要接受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整理并纳入的240篇文献[10]发现,针灸治疗便秘共涉及13条经脉的72个穴位。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且其中9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8-L4神经段密切相关。

表7 便秘高频穴位的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2.4.5 肠梗阻的高频穴位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表1、2、8示,肠道系统主要接受T11-L2节段的神经支配,在纳入的92篇文献[11]中,针灸治疗肠梗阻共涉及45个穴位,分布在10条经脉,通过文献分析可见,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以任脉和胃经为主,且其中8个穴位的神经支配与T9-S2神经段密切相关,即针灸治疗肠梗阻的常用穴位多数分布在与支配胃肠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表8 肠梗阻高频穴位的归经及神经节段归属

3 讨论

取穴组方缺乏应有的规范,临床医生无从着手,这是针灸治疗学中的普遍问题[12],这一规范的缺失又源于针刺治疗适宜病症取穴规律没有被充分认识之故。针灸文献的数据挖掘技术开发,实现全面且智能化的分析针灸文献中病症、处方、穴位、刺灸法规律、名医医案,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热点[13]。近年的文献研究也可说明,传统与现代两个针灸理论体系并非是孤立、不可沟通的体系,反而可能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14]。

针刺腧穴所产生的调节作用是十分复杂的[15],针刺效应主要包括两大类效应:(1)节段性效应:在一个原始体节内,由神经节段发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将二者连成一个整体。随着胚体的生长、分化,无论内脏器官、躯体皮节、肌节如何变位,神经根如何重排,机能却仍然保持着节段性支配关系,针刺的Ⅰ类效应就是通过神经节段性联系所产生的;(2)整体性效应:除了Ⅰ类效应外,针刺不同腧穴多能够产生全身性的镇痛效应,尽管这种广泛的镇痛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效应主要是由针刺信号的复杂传导通路及高位中枢的超分节结构特点所决定的。针刺任何一个传统腧穴,这两类效应均同时产生,通常情况下,针刺某一腧穴时,分布在与该穴相同节段及临近节段内的组织器官所受到的针刺影响,往往是节段性效应与整体性效应的叠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针灸常见病症的治疗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每种适宜病症往往涉及几十个乃至上百个穴位,临床医生在具体选用穴位时常常缺乏规律性指导,多依靠个人经验和心得。

通过循证研究,上述病症常用穴位有88%与调节器官有密不可分的神经生物学联系,使用频次前10位的穴位多与相关神经节段之间具有密切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联系。虽然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脉、不同的部位,但是他们都与调节疾病有着密切的神经生理学联系,也从一个侧面支持针刺部位和痛源属于同节段或近节段的针刺效果较好,即“针刺穴位与调节对象处于相同或相关的神经节段支配区时能够获得更好疗效”的研究结论。

针灸治疗上述适宜病症中,使用频次前10位中仅有12%的穴位与相关神经节段之间无密切的神经解剖及生理学联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胆囊穴、三阴交、百会、下巨虚等7个穴位),但这几个穴位对于迷走神经或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机能多具有较好的整体性调节作用[16-20]。针灸对上述消化系统病症(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胃下垂、肠梗阻、便秘)有良好的疗效,腧穴的主治范围主要是由相关神经节段的支配空间决定的,针刺的节段性效应及整体性效应可作为针灸取穴理论的有力补充。

猜你喜欢

胃下垂神经节支配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饭后运动会导致胃下垂?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云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
跟踪导练(四)4
蹲着吃饭缓解胃下垂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