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颜”概念研究❋

2020-01-14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颜面颜色

李 翊,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驻颜,《大辞海》解释为“使容颜不衰老”[1],在文人小说中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古代本草和方书中,“驻颜”经常作为药物的功效而出现,宋朝《圣济总录·补虚门》下还有专门的“补虚驻颜色”一章,收录各类驻颜方剂。到了现代,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抗衰老的高度关注,中医驻颜有着独特的价值;然而“驻颜”一词源流不明,概念不清,中医临床及科研中也很少有人提及和诠释,制约了今后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本文从驻颜的出处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中医“驻颜”的概念。

1 “驻颜”出处

有学者[2]考证“驻颜”出自晋·葛洪《神仙传·刘根》:“草木诸药,能治百病,补虚驻颜。”然而笔者发现,葛洪于《神仙传》《抱朴子内篇》等篇中仅有“住年”而无“驻颜”二字。如《抱朴子内篇·论仙卷》:“又以住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皆止不复长。[3]”“住年”为停止年龄变化之意,后世极少再用。

笔者考证“驻颜”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北朝江淹的《采石上菖蒲诗》:“冀采石上草,得以驻余(一作衰)颜。[4]”菖蒲络石而生,在此代指仙草,作者表达了希望通过服食保持颜面不衰的愿望。而“驻颜”二字合用,最早见于唐·张说的《钱本草》:“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久而服之,令人长寿。[5]”正如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张说此篇实为借《神农本草经》形制、以世间事比喻成药效[6]。张说处于盛唐,是开元名相,通达世事,亦知医理,他在此处揭示了两点深刻内涵。其一,钱所能达到“驻颜”的效果,即“采泽流润”。细究此4字,采,神色光采;泽,光亮润泽;流,周流无偏;润,细腻如玉。拆分下来,张说从颜面部的颜色光亮、润泽度、完整性、细腻程度4个方面描述了“驻颜”的具体表现;其二,“久而服之”。“久服”并不是服用金钱,而是需要长期持有一定量的金钱作为基础,才能有驻颜、疗饥、解困厄等安逸的生活;正如人体需要内在精气血津液等物质长久充盛而不衰,才能长期维持住外在肌肤“采泽流润”的驻颜效果,可见气血(钱财)充足和驻颜长寿是体与用的关系。

2 “驻颜”简史

虽然“驻颜”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但颜面暴露于外,其衰老显而易见,自古就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历代中医都在积极地寻求各种方法“驻颜”,甚至延年、益寿、不老。

早在汉朝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里,就有记载“令人强益色美”“令人面泽”等方法;集当时本草之大成的《神农本草经》中收录了各种“不老”之药,如木部上品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7]。菌桂“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等功效,已有“驻颜”概念之萌芽。

其后的魏晋时期,诸多医籍如《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等,延续到唐朝《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籍中,记载的面部美白抗衰方药,外用之法仍占到了绝大多数[8]。如《肘后备急方》中的“疗人面无光润,黑黑干及皱,常傅面脂方”[9],即是面脂;《千金要方》中的“去风寒,令面光悦,却老去皱方……膏成,去滓,敷面作妆”[10],做成药膏来敷面,这些方法促进了“驻颜”概念的产生。

直到宋朝,“驻颜”才开始大量见于医籍之中。《圣济总录》批判了前朝医家运用面脂、膏、散涂面的做法,提出“服药以驻颜色,当以益血气为先,偿不知此,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11],认为面部外用之方不能保持最终颜面不老,而是需要内服取效。自宋代《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起,直到明清时期《普济方》《奇效良方》等方书中,具有“驻颜”功效的绝大多数都是内服的丸散,如还少丹、鹿茸丸、天雄沉香煎丸等。

明清时期除了内服方剂外,导引方法也被认为能够驻颜。明初冷谦《修龄要旨》记录的各类呼吸吐纳、导引之术,如“导引却病歌诀”[12]中的“水潮除后患”“形衰守玉关”“观升鬓不斑”“搓涂自驻颜”等法,或按摩导引,或观想守神,更是从形与神两个层次探讨驻颜之效,“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12],为后世诸多养生医籍引用。

到了现代,中医驻颜本应更加热门,但各种问题凸显,首先其概念尚不清晰。各大中医词典均未收录“驻颜”的含义;《中医美容学》将驻颜归入了中医美容的概念之下,成为其中的“祛皱驻颜”一节,认为驻颜即“留止容颜,缓其衰老”[13],主要是去除皱纹;《中国驻颜全书》扩大了驻颜的概念,认为驻颜是运用各类方法“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扶正祛邪,提高生理机能,防病治病,延缓衰老,青春常驻”[14],因此纳入了各类治疗五官、五脏疾病的方药。二者分歧较大,可见其概念急需明确。其次,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驻颜之术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但因其理论诠释得不够,指导性不强,方法上也掺杂了一些服食有毒矿石药以求长生不死的错误思想,再加上驻颜在最终能达到如何效果、是否能帮助人们延年益寿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和规范化的标准,最终限制了驻颜的临床运用。

3 “驻颜”的涵义

3.1 驻

驻,《说文解字》:“马立也”[15],本义指马停止不动,引申为马车、军队的驻扎驻守。在中医中,多为(气血)长久停留。如《内经博议》:“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16];又可引申为延续、保留某种状态,如源自《太平圣惠方》中的眼科名方“驻景丸”,即是保留住能看到景物的视力。驻颜之“驻”强调在一个较长时间的跨度下保持颜面状态,追求的是长期疗效。

此时仅着眼于当下,做到颜面部临时的掩盖和修饰,则不是“驻”的内涵,无法从根本上延缓衰老。如涂粉、沐浴、洗面膏脂散等,暂时达到颜面光洁的效果,此即上文《圣济总录》提出的“徒区区于膏面染髭之术,去道远矣”[11];又如治疗面肿、疱疮、酒渣鼻、白癜、黑痣、瘢痕、皮厚状丑等损美性疾病,中病即应停止。这些临时性的做法,都与“驻”之含义相差甚远。

从长远来看,各类方术如果使用日久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根本则同样不是“驻”。魏晋时期流行服食五石散,虽然初服会鼓动气血,使得面色红润,光彩照人。如嵇康《游仙诗》云:“采药钟山隅, 服食改姿容”[17];但石药燥烈,耗气散精,人体到后期气血亏竭,“何之视候, 魂不守宅, 血不华色, 精爽烟浮, 容若槁木, 谓之鬼幽”[18],从现实上宣告驻颜长生的失败。此类隐患巨大的方法,虽然能求得一段时间内的颜面之美,最终因小失大、害人性命,延驻无从谈起。

3.2 颜

颜,《说文》:“眉目之间也”[15],本义为面部眉目之间的具体部位,引申为面部色泽、仪态、容貌、表情等各类状态;还可以引申代指整个人,如俗语“红颜”代指美人,“慈颜”代指母亲等。

十二经脉之气上走颜面,使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所谓“阳化气,阴成形”[19],化气之阳,就像天与日一样清净光明,反映于面部则是光亮、润泽之态,所以“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19]。成形之阴,如同大地凝结坚实,支撑了面部的皮肉筋骨保持完整稳固,所以“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19]。随着年龄继续增长,肾精亏虚,阳明脉衰,颜面逐渐衰老。《望诊遵经》总结:“方其少也,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气衰,肌肉枯,气道涩,营卫之行迟……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润泽也。[20]”

3.3 驻颜

“驻颜”即是长久地保持“驻”面部各种状态,使得“颜”不衰老,看上去年轻。从古籍记载来看,颜之衰老又分两类。从具体的色泽上,有面无光泽、皮肉皴黑等气色状态上的改变;从整体的形象上,则会出现面皱、皮毛枯槁、发脱齿落等容貌结构上的变化。因此根据驻“颜”程度不同,又有狭义驻颜和广义驻颜之分。

狭义的驻颜是“驻颜色”,强调的是“色”。色以润泽为本,驻颜色即保持住面部颜色、光泽、仪态等具体的状态,对应的则是面无光泽,出现黧黑、痿黄、苍白等不健康的颜色。如《证类本草·卷第六》记载苍术久服能“乌髭鬓,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21]。“驻颜色”与乌髭鬓、润肌肤、壮筋骨等并列,说明此处驻颜仅需保持颜面的色泽,是局部的、具体的说法。相近的词还有“驻色”“驻彩”“驻朱颜”“色如少女”“色如童子”等。

广义的驻颜是“驻容颜”,强调的是“容”。容者包容、容貌,驻容颜即使得面部容貌从整体上保持形与神的年轻、稳定,包含了各个层次,如形体上的皮不皱、肉不枯、筋不弛、脉不涩、骨不缩,防止出现面皱、筋弛、肌瘦、发脱、齿落等衰老表现;又有心神上的圆满无衰,防止健忘、痴呆等老年疾病面容,“形骸独居而终矣”。如《鸡峰普济方·卷第二十五》的紫金丹“治一切虚损之疾,主不老驻颜”[22],此处“驻颜”与“不老”并称,可以说包含了上文《证类本草·卷第六》苍术的乌髭鬓、驻颜色、润肌肤、明耳目、壮筋骨的各类功效,说明此处驻颜是从整体范围上保持容貌年轻。相近的词还有“驻童颜”“容颜不老”“驻年反白”等。

3.4 驻颜的意义

3.4.1 驻颜能防病疗疾 各类“驻颜”功效的方剂,除了诸如《圣济总录·补虚门·补虚驻颜色》为驻颜直接设立专方以外,其他多以防治疾病为第一目标,驻颜为次要、兼得之功效。因这些方剂多服务于虚实夹杂、正虚邪恋之老年人,医者处方虽要考虑祛邪但仍以补益为主,因而间接达到驻颜之效。如《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卷七》搜风顺气丸:“治三十六种风,七十二般气……初生小儿,及百岁老人皆可服,补精驻颜,疏风顺气。[23]”老年人血枯则风动,阴虚则火盛,多患中风、风痹等风症,此时须滋肾填精、疏风降火,驻颜已是次要。本方运用牛膝、菟丝子、山药滋补下焦肾阴,防风、独活主大风头眩痛,车前子去风毒利小便,大黄、郁李仁、火麻仁润燥通便,槟榔、枳壳宽中下气。久服肾水充足,经隧宣通,给风邪以出路的同时,气血易上达头面润其光泽,柔其肌肤,固其筋骨,因而有驻颜之功。

3.4.2 驻颜能延寿长生 “驻颜”带有浓厚的丹道家“神仙不老”思想的印迹。在道教理论中,得道之人必然容颜年轻,寿命延长甚至长生不老。如《南华真经注疏》:“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答云:闻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还童,色如稚子。[24]”中医受到道教影响,其观点是相通的。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男子五八、女子五七肾气不足、阳明脉衰,到后世补益先后天之本以延寿驻颜,正是中医的根本之“道”,此即《医学正传》中指出的:“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25]。各类驻颜方剂要求久服、常服,则五脏之精气充足永驻,经脉之气血常能上荣,固其头面部真气,使之不老。

3.4.3 驻颜无法返老还童 古方中常夸大驻颜之功。如《古今医统大全》就提出:“滋补有药,不过固元阳,却疾而已。进修有序,初调摄由筑炼,小大栽接驻颜返老还童”[26],因此需要清晰驻颜能达到的边界。能否将人由老年转成少年的样貌?目前的医学技术无法逆转人体衰老的进程。虽然医书中有“还少丹”等方剂“返老还童”“驻童颜”等功效描述,但实际上驻颜仅能逆转老年时面部不佳的状态和功能,对抗的是老之“态”而不是老之“实”,使得轮廓样貌回到年少之时。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27],驻颜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夸大功效、误导世人。

4 结语

综上所述,驻颜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但有方术而无理论指导,严重制约了驻颜在现代中医理论和临证中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依据驻颜相关研究资料,概括驻颜概念和内涵,提出驻颜有狭义的“驻颜色”、广义的“驻容颜”两层含义,在治病、美容、养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驻颜理论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颜面颜色
等闲
清场
调调颜色
秋天的颜色
调肺理脾法治疗损容性皮肤病中医辨治
把企业做成自己的“颜面”
特殊颜色的水
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