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焦虑情绪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2020-01-13张悦
张 悦
(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恶性血液疾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等。近年来,恶性血液疾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并呈年轻化趋势[1],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又一大杀手。伴随着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患者会出现各种生理和心理改变。当出现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时,治疗的效果和治疗依从性都会下降,对免疫功能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焦虑情绪对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辽宁省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恶性血液疾病患者50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58.6±12.8)岁。其中包括: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恶性组织细胞病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2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3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细胞学检查,症状及体征符合《血液病学》恶性血液疾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对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的焦虑程度评估方法使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2],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患者个人资料进行采集、整理。通过抽取静脉血样,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血清补体C3、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细胞毒T细胞、NK淋巴细胞等来观察患者免疫功能变化。
2 结果
通过调查问卷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发现,50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中存在可能焦虑的患者为26例,占52%;肯定焦虑7例,占14%;明显焦虑4例,占8%;焦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抑郁状态。焦虑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有明显变化,其他免疫学检查结果与其他血液疾病患者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3 护理措施
对于焦虑患者应详细了解病史和个人资料,针对焦虑等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策,及时疏导,改善心理状况,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缓解和纠正不良情绪对机体的影响。
2.1 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从患者入院开始就要建立互相信赖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标准着装,用和蔼的态度介绍自己与科室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受教育程度、职业特点、家庭关系等情况,制定详细并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采取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沟通交流方式。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患者的诉求。
2.2 护理环境的要求: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噪音污染[3]。可根据患者的喜好在房间内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摆放生长茁壮、小巧的盆栽。注意室内的通风和清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
2.3 与家属协同进行心理护理:家属长时间与患者共同生活,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属良好的护理有利于患者重新建立信心,加快恢复的速度。要对家属进行关于疾病起因、治疗方法、预后等相关知识的介绍,关于护理要点、饮食搭配等护理技巧的培训。家属的心理疏导与护理人员的疏导同时进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讨 论
通过HRSD评分与调查问卷的分析显示,焦虑等不良情绪与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直接相关性。女性患者,高龄患者,过高或过低的文化素质都会增加焦虑出现的概率。经济原因也是造成焦虑的一个因素。
在本研究中,焦虑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出现明显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焦虑和抑郁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失调。这三种免疫球蛋白主要参与黏膜局部、血管内防御等免疫反应[4],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免疫能力的变化与细胞功能无关,疾病本身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是导致其改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患者免疫功能改变的问题,一定要从根源入手,做好心理护理干预。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倾诉,将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同时也要做好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重新恢复信心。
恶性血液疾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护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技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克服重重困难,拥有一个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康复率和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恶性血液疾病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此护理方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