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荨麻疹中医脏腑病机再认识

2020-01-13秦文钰苏庆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腠理皮毛荨麻疹

秦文钰,苏庆民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风疹块”等[1]。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2]。中医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大多着眼于外邪或内在脏腑,而鲜少论及本病脏腑之间的内在关联,其中教科书对荨麻疹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外感层面。《中医外科学》[1]认为,本病总由禀赋不足、复感外邪所致,多因于风寒风热,或缘于饮食不节、胃肠积热,或因于血虚风燥而施以辨证分型论治,其对本病发生发展及诊疗方面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缺少系统论述。

近年来,受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影响,本病有日益增多趋势。西医多以抗组织胺药、钙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显但复发率高,且存在一定副作用,故求中医药治疗患者日益增多。进一步分析其病因病机,对提高本病的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荨麻疹病变显于表,其发生发展、临床诊疗与皮肤腠理具有密切关系。皮肤腠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及病变受多方面的影响,《黄帝内经》中相关论述颇多。如《素问·经脉别论篇》“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肺生皮毛,皮毛生肾”,《灵枢·本脏》中提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等。而如《丹溪心法》言:“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荨麻疹病变虽在皮肤腠理,但其发生发展与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具有密切关系。

1 从肝论瘾疹

1.1 风邪侵袭,内通于肝

荨麻疹的发生、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与“风”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记载“风气通于肝”,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集注》中解释为:“风生木,木生肝,内外之气相通也”,所以荨麻疹的发病及表现特征与肝也具有内在关系。

古代文献关于荨麻疹的诸多描述都离不开风邪的侵袭。荨麻疹被称为“瘾疹”(隐轸、隐胗)“鬼饭疙瘩”“游风”等。《诸病源候论·风瘙隐胗候》言:“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起,相连成隐胗。”《证治准绳》记载:“夫风隐轸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隐轸。”《金匮要略心典·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湿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浸淫机体,故为瘾疹。”清·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说:“此证俗称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清·祁坤在《外科大成》中指出:“游风者,为肌肤倏然焮赤肿痛,游走无定。由风热壅滞,荣卫不宣,则善行而数变矣”。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若风邪乘虚袭表、腠理开合失司则易发生皮肤病变。荨麻疹的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3],正与风邪致病特点相合。

1.2 内外风合,功能失司

荨麻疹的发生多与“外风”相关,而“风气通于肝”,其内在病因病机与肝具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藏血,若功能失调出现肝阴虚或肝血虚,使皮肤失于濡养,血虚生风,亦致皮肤瘙痒或加重病变;另一方面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易紧张或动怒,极易出现肝气郁滞,失于条达或肝阳上亢、肝火旺。而荨麻疹若显于面部,患者易因影响美观或因瘙痒影响睡眠而导致情志不畅,从而加重病变并影响临床辨证与疗效。《医学入门·卷四·外感类》述“赤白游风属肝火”,若平素性情急躁易致肝气亢逆,疏泄太过,而肝木克脾土,脾的运化功能受到影响亦会导致荨麻疹。《灵枢·本神》亦记载,五志过极会导致“毛悴色夭”,说明情绪过极日久会显于肌表而致皮肤病变。故在治疗中,需重视肝在本病发生发展与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影响,注意患者情绪,予以耐心劝导,适当控制情绪,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2 从心论瘾疹

2.1 心火亢盛,灼于肺金

虽然现代中医教材对心与皮的关系较少论及,但在《素问·刺禁论篇》中对此早有记载:“心部于表。”张志聪注为“部、分也。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认为皮肤腠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心具有密切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进一步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小儿斑疹论篇》则明确指出,荨麻疹的发病与心有关,“心乃君火,入于皮则作瘾疹”。

有关“瘾疹”的最早记载,一般被认为是《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中“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4]。关于本句话中“少阴有余”是为何意,多有争议。张景岳在《类经·六经痹疝篇》中解释:“少阴者,君火之气也。火盛则克金,皮者肺之合,故为皮痹。隐轸,即瘾疹也。”又《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记载:“少阴,火也。火,四时之夏也。少阴有余,则火气外炎,故病皮痹隐轸。”而王冰则认为:“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则病肺痹。又肾水逆连于肺母故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大多医家认同“少阴有余”是指“少阴心经之气有余,心火亢盛而灼肺”[5],是发生瘾疹的重要病机。《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瘾疹》也认同此观点,提出:“瘾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故名曰瘾疹”。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也提到了荨麻疹与心火的关系:“瘾疹红色小点,有窠粒隐行于皮肤之中而不出是也。属心火伤血, 血不散传于皮肤。”另外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若患者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往往会心烦气躁而影响睡眠,心神受扰而致症状加剧。

2.2 心火亢盛,下移小肠

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亢盛下移小肠,则致小肠燥,而小肠主津,肠燥则津亏,皮肤失于濡养,日久亦可引起瘙痒。而小肠与皮肤的关系在《灵枢·本脏》中亦有论述:“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3 从脾论瘾疹

3.1 饮食失节,脾失健运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二·斑疹》中指出,荨麻疹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

脾主运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过食寒凉及荤腥等食物易致湿邪内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困脾会影响脾气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约20%的荨麻疹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1]正与此相关。

脾胃功能失调亦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间接使皮肤功能受到影响。如《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言:“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胃损伤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土不生金则影响肺;又如《脾胃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篇》中言:“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

3.2 气血亏虚,化燥生风

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禤国维认为若脾胃运化失司,气血则无以化生,气血亏虚则易化燥生风,契合荨麻疹病机[6]。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提到:“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进一步指出:“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所以荨麻疹的治疗也需要考虑到脾。

3.3 饮食失宜,禀赋不耐

另外,《证治要诀·发丹》中提到:“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见得系脾风”,对于此类可能引起荨麻疹发作的食物亦需避免食用。所以除了药物治疗外,荨麻疹患者也需注意饮食调护。

4 从肺论瘾疹

4.1 肺卫不固,外邪侵袭

荨麻疹病变显于皮肤,而肺主皮毛,其病因及治疗首先应从肺着眼。

肺与皮肤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多有论述。《素问·痿论篇》中直言肺与皮毛的关系:“肺主身之皮毛”;《素问·咳论篇》中又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素问·痹论篇》中指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性慓疾滑利, 不能入于脉也, 故循于皮肤之中, 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而在《灵枢·本脏》中记载:“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卫气作用于皮肤,只有卫气功能正常时,皮肤腠理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而卫气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肺气的正常宣发,正如《理虚元鉴·劳嗽症论》所言:“肺主皮毛,外行卫气,气薄而无以卫外,则六气所感,怯弱难御,动辄受邪。”同时也有赖于中焦脾胃对水谷精气的运化,如《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脾胃亏虚时亦会使肺的功能受到影响。

4.2 肺气肃降不利,大肠传导失司

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与皮肤亦有关系。《灵枢·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同时大肠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肺气肃降。《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中指出:“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若肺气的肃降功能受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也会受到影响,故在治疗中需注意腑气的通降。

4.3 肺气失调,痛痒异常

此外,《灵枢·本神》提到“肺藏气,气舍魄”。《类经·藏象类》言:“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认为肺与机体感知痛痒的能力相关,而荨麻疹伴发瘙痒也正与肺主气的功能失调有关。

5 从肾论瘾疹

5.1 体质虚弱,风邪侵袭,久病及肾

皮肤腠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有赖于肾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关于本句话,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从五行角度解释说:“肾主水,金实生之,故皮毛生肾。”而《张聿青医案》中关于肾与皮毛关系的论述则更为清晰:“肺合皮毛,毫有空窍,风邪每多乘虚而入,必得封固密闭,风邪不能侵犯。谁为之封,谁为之闭,肾虚也”。

荨麻疹的发生虽以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但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瘾疹”。其人有体质虚弱的前提,而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若久治不愈则会及肾,故荨麻疹的诊治应重视肾,对于久治不愈患者及老年患者的治疗需考虑补肾。

5.2 肾脏受邪,传于三焦和膀胱

此外,《灵枢·本脏》也指出了三焦、膀胱与腠理毫毛的相应关系:“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6 结语

皮肤腠理与各脏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病变的发生发展同样与各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对于荨麻疹的辨证论治不能仅笼统地认为与外邪侵袭、内在脏腑功能失常有关。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言:“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还应进一步明确其与脏腑之间关系失调的关系,这对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在此病临床诊疗中切不可局限于其皮肤病变,而忽略内在脏腑关系失调对本病的影响,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患者的情绪及饮食情况给予指导。

猜你喜欢

腠理皮毛荨麻疹
腠理玄解*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字母浓汤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先看皮毛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
荨麻疹253例病因探讨
腠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