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蒸学说的婴幼儿变蒸热研究❋
2020-01-13王凤兰高宴梓鲁周南韩凯利寇鲁辉陆雪秋张明明
王凤兰,高宴梓,鲁周南,韩凯利,寇鲁辉,陆雪秋,张明明,孙 亮,魏 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1 “变蒸热”之含义
“变蒸热”是指婴幼儿处于变蒸时期无明显疾病诱因而发生的发热现象,这种发热不经过治疗可以恢复到正常体温,因此被认为是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的一种生理性发热。“变蒸热”是否等同于“发烧”以及“体温升高”?以下就文献记载分析之。
“变蒸热”指肢体发热。如儿科第一部专著《颅囟经》提到变蒸可引发“四肢发热”。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曰:“生变蒸者……身热。[1]”《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圣济总录》《圣济经》《幼幼新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均记载变蒸有体热现象。
“变蒸热”指温温微热,如著名儿科临床大家曾世荣《活幼心书》曰:“变蒸热,温温微热。[2]”主张微微发热的医家尚有明·秦昌遇的《幼科折衷》以及《诚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幼科辑要》《青霞医案》等。温温微热具体部位指向不明确,可能是额部也可能指全身。
“变蒸热”指身体壮热。有的医家将变蒸热形容为 “温温壮热”。寇平《全幼心鉴》曰:“变蒸者,温温壮热”[3];而南宋御医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说:“变蒸形证……身体壮热。[4]9-11”“温温状热”与“状热”,说明变蒸发热有时体温会比较高。此外,尚有医家把“变蒸热”称之为“蒸然发热也”[5]“烧热”[6]等,形象地表达了发热现象。
“变蒸热”有一种情况被认为体温升高不大,为微热状态;另一种情况为高热,这即是古代医家所言的变蒸有轻重之别。笔者认为,高热可能与婴幼儿处于变蒸期同时感受寒邪有关。无论医经类古籍,如《颅囟经》《脉经》《圣济经》,或是方书类医籍,如《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以及历代著名的儿科临床大家,如宋·钱乙、郑端友、陈文中、元·曾世荣、明·万全、清·曾鼎等都对“变蒸热”形成了一致性认识。
现代医学将发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称为发热。一般认为,当口腔温度高于37.5 ℃、腋窝温度高于37 ℃,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 ℃以上即为发烧。“四肢发热”“体热”“壮热”“温温微热”“烧热”等只是一种关于发热的语言描述,表明变蒸期体温较常温高,至于升高多少,目前尚无实验观察研究给出结论。但变蒸会引发体热,在这点上众多医家在认知上无差异。体热是古代医家关于变蒸发热无争议的一组临床体征。这种热是因为变蒸引发,故而称之为“变蒸热”。
2 变蒸热之节律性
古代医家不仅认为婴幼儿变蒸时会有发热现象,同时认为这种发热现象有一定的规律。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的《活幼口议》曰:“婴孩变蒸作热,按法应期”[7],说明变蒸热应期而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明代儿科大医王銮在《幼科类萃》中曰:“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8]”《幼科发挥》云:“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似病非病也。[9]”《幼科证治大全》云:“小儿之初生,血气未足,阴阳未和,脏腑未实,骨骼未全,有变蒸之候。每三十二日一发热,或吐或汗,或呻吟不食,此为长血脉,全智意之常候,不须治而自愈。[10]”《幼科杂症绳墨》云:“问君变蒸何日?三十二日为期。精神改变异常,时发热蒸蒸,昏睡。[11]”
“小儿变蒸周期初探”[12]研究认为,古代医家主要以32天为一变蒸周期,这种论点主要见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经》《小儿药证直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病源方论》《活幼心书》《原幼心法》《幼科发挥》《婴童类萃》等古籍中。以32天为一周期,变蒸结束共计576天,如此婴幼儿从出生至576天,按照变蒸学说应该有13个体温波动周期。按照32天为一变蒸周期,变蒸时间节点如下。
从出生至32天一变;64天二变,特点是变且蒸;96天三变,128天四变,160天五变,192天六变,224天七变,256天八变,288天九变,320天十变,小蒸毕。384天大蒸,512天复蒸,576天大小蒸毕。
以32天为一周期者,分别包括“十变七蒸说” “十变八蒸说” “十变九蒸说” “十小变说”。“十变七蒸说”是指十变五蒸之后又两大蒸,“十变八蒸说”是指十变五蒸之后又三大蒸,后三蒸发生日期为64天、64天、128天,变蒸经历总时间为576天。而儿科世家曾世荣《活幼心书》认为,后三大蒸发生的时间为每64天一蒸,共计有三大蒸总512天,变蒸结束。“十变九蒸说”是指十变五蒸之后有四大蒸,每64天一大蒸,576天变蒸结束。“十小变说”主要指每32天一变,共计有10个变化周期。亦有“九变四蒸说”,总体时间为288天。此外,尚有45天、49天、60天为一变蒸周期者,查阅文献尚无具体变蒸周期论述。
综述以上,针对变蒸热以及节律性发热问题,各医家认识有所不同。比较成熟的看法是32天一变,64天一蒸,说明婴幼儿节律性变蒸发热主要以32天为一周期。后续的医家亦多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有的医家进一步将变蒸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进行联系[4]8-11,构成了规律性发热,并且兼见变蒸可能伴随临床症状为一体的婴幼儿变蒸学说的基本框架。
3 讨论
变蒸从东汉时期第一部儿科古医籍《颅囟经》记载始,直至明清经历了漫长时间,其中有关变蒸阐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庞杂。笔者仔细分析后发现,构成变蒸学说的主体框架主要由“变蒸热”以及呈“规律性的变蒸热”组成。“变蒸热”含义是指变蒸时期体温升高,但体温升高是否等同于发烧?目前尚无临床试验观察研究给出答案。而对“规律性变蒸热”这个关键问题的论述则更加复杂。相对一致性观念认为,婴幼儿完成变蒸需经历13次发热,而且发热基本遵循每32天一次规律。但亦有不遵循上述所论,如45天、49天、60天一变蒸者。笔者认为,婴幼儿变蒸现象亦如女性月经,基本遵循每月1次的行经规律,临床上亦有2个月一行者,或者一个半月一行者,对于变蒸热以及发热规律的研究尚需结合婴幼儿体质情况进行,可能更加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思维,变蒸热以及发热规律的探讨分析为变蒸学说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