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升阳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2020-01-12马庆韬米建平戴恒亮余焯燊梁淑萍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升阳经脉督脉

马庆韬,米建平,陈 斌,戴恒亮,余焯燊,梁淑萍,王 舒,4△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4.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1]。其临床表现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水肿风团,少数患者会出现水肿性红斑[2]。本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从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西医目前应用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以对症处理为主的药物治疗此病,其优点是起效迅速,缺点是病情容易反复,并且此类药物有诸多副作用[3]。皮疹每周至少发作2次,病程连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有的可迁延至数年,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4]。笔者运用“通督升阳”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且具有无副作用、治愈后不易复发等优势。

1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

荨麻疹在古文献中没有统一的病名,属于中医“隐疹”范畴,又可称做“风疹块”“风瘙瘾疹”“风湿疙瘩”“瘰疬”等。现代中医教材多认为其致病因素与风、湿、痰和瘀有关,辨证一般分为“风邪束表、血虚风燥、肝郁内热”等证型,因此治疗上多以“疏风解肌、调和营卫、养血益气、滋阴润燥、疏肝理气、疏风清热”为法[5]。

隋代曹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瘰疬。状如麻豆,甚则渐大,搔之成疮。”该书作者认为卫阳亏虚多汗之人,风邪侵入腠理,与气血相搏,发为此病。曹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亦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此条文进一步完善了此病的病机,他认为在邪客肌腠的基础上,而又复感风寒,伏留肌腠之风邪为寒所困,两邪相折,发为本病。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本条文虽然论述简略,但医圣张仲景提出该病邪气蛰伏之处,即经络为该病病位。综合以上医家的论述,笔者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如下。

患者感受风邪,风邪稽留肌腠而入经络,由于风性开泄,风邪逼迫经络内的津液流溢脉外,外泄之津液本应透表形成生理之汗,但由于毛窍被寒、痰、湿等阴凝之邪所郁,故而外泄津液闭阻皮下,而生风团。素体阳气旺盛的荨麻疹患者,正邪搏斗剧烈,邪易从热化,故出现鲜红色水肿风团;素体阳气虚弱的荨麻疹患者,正邪搏斗不剧烈,邪易从寒化,故出现苍白色水肿风团。然患者瘙痒一症,也皆因邪郁阳气、阳气透发不畅所致[6]。

《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这句条文揭示了“痒”症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其气外发”指的是阳气的宣散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向外宣散的阳气与阴津合而为汗,带走人体多余的能量。病理情况下,由于伏邪久居“皮肤之间”,阳气向外宣散时遇到阻力。这种阻力介于通与不通之间,导致阳气时而宣畅于外,时而郁闭于里,形成“气往来行”之势,故而瘙痒。若阳气为邪气所遏,全然不能外出者不痒;若阳气表里出入道路通畅,阳气外出,合津液而为汗者亦不痒。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一症的病机与之契合,阳气为风、为寒、为痰、为湿等阴凝之邪所郁,阳气出入不相顺接,时畅时郁,如若风动之象,故而出现瘙痒症状。

综上所述,慢性荨麻疹患者因风邪浸淫经脉,寒、痰、湿之邪郁闭皮腠,阳气透发不畅,正邪相搏,故而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

2 慢性荨麻疹治疗法则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赤疹热时即发,冷即止。白疹天阴冷即发”。此条文介绍了不同疹色的荨麻疹患者,其缓解和诱发因素也是不同的,探究其机理,对治疗法则制定意义重大。

“赤疹”者身热时,体表阳气更盛,阳气欲鼓动皮下风、痰、湿和寒等邪气外排,阳气只有相争之势,而无战胜之功,正盛驱邪,病邪外现,故而“热即发”。“赤疹”者身冷时,撤其体表阳气,正敛邪退,病邪潜伏,故而“冷即止”。“白疹”者遇寒身冷时,因“寒主收引”则表闭更重,因“寒冻其水”则皮腠中的水湿更盛,盛邪凌正,闭阻阳气,表阳勉强与之相争,故而“天阴冷即发”。“白疹”者遇热身暖时,表闭减轻,水湿亦减轻,邪衰正安,正邪争止,则得温减轻。总而言之,赤疹者,正盛而邪浅,邪从阳气表里出入而隐现,阳气外越则驱邪以外现,阳气内敛则邪潜以隐藏;白疹者,邪深而正虚,正从邪之盛衰而争止,邪盛内逼而正搏,邪衰势弱而正安。但无论何者,其病因病机终究为风、寒、痰和湿邪郁闭皮腠、经脉,阳气欲托邪外达而不胜邪,是其致病关键。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根据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应当运用升阳发汗之法,开玄府而通腠理,以达到托毒外达、邪随汗解的治疗目的。

3 通督升阳针法

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左常波教授在参透董氏奇穴基础上,融各家之所长,结合古典针灸理论,创立了“调筋-调血-调气”针灸体系。笔者在左常波教授的启发下,运用解结针法松解督脉之筋结,刺络放血拔罐畅通督脉气血,在此二者基础上,施以“新八髎”针法以激发督脉阳气,共同达到畅通督脉、升阳发汗的功效,故命之为“通督升阳针法”。其针法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意在激发督脉阳气,使阳气循脏腑至经络,由经络至腠理皮毛,发越体内一切阴凝之邪,使邪随汗解。

3.1 督脉解结

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气血而营阴阳”,是一切物质和能量的通路。患者当感受外邪或劳损性损伤时,就会在相应部位产生筋结,筋结通过阻滞经脉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影响经脉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使患者生病。故而《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解结”为“解开结扣”之意。在针灸学体系中,此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此条文为针灸松解筋结以疏通经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督脉解结针法”就是通过针具松解督脉黏连、挛缩的软组织,以达到疏通督脉、恢复督脉生理功能的一种针刺手法[7]。

督脉解结操作时,嘱托患者俯卧位,放松后背颈项部肌肉。采用双手对称部位触诊法,从督脉及其附近区域由上及下进行触诊。触及圆形或者条索状结节,同时按压此处伴有酸麻胀痛,此即为督脉筋结,用记号笔标注。针刺时,用辅手拇指轻轻压住病变部位,刺手持0.20 mm×40 mm毫针,在辅手拇指稍旁开处快速破皮,后缓慢进针,待针尖稍抵至结节遇到阻力时,快速刺入结节中心处。当施术者辅手感知筋结抽动或筋结变软、变小、消失时,即可出针。

在触诊过程中,准确地找到结节的位置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根据笔者经验,督脉结节大都汇聚在颈项部、双侧膀胱经附近的背俞穴和督脉夹脊处。在行解结针法时,患处大都产生抽动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古文献中也有十分形象的记述,如《难经·十八难》中所记述的“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也如金元窦默《标幽赋》所描述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由此可见,古人也早已观察到这种特殊的针感,也将此作为气至病所、针灸取效的客观依据[8]。在现代,魏鹏绪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跳动性针感”[9],而且现代研究表明,解结针法可分离粘连的软组织,松弛紧张的肌筋膜,解除神经、血管压迫,具有改善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并加快其新陈代谢,从而促进炎症消散与组织修复的作用[10]。

3.2 督脉刺络放血拔罐

“刺络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体表瘀络,逐泻瘀血,使污血及邪气尽出,以达到“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为治疗目的的一种针刺手法。所刺之“瘀络”为趋向体表皮肤、黏膜病理性扩张的小血管,既属于络脉系统中“孙络”,又属于左氏针灸体系中的微络。“瘀络”的形成大多是由于气血凝滞、脉络受阻所致,但其形成根源则不尽相同。

《素问·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入于大经脉。”此条文立论“外邪致瘀”说:外邪侵袭,客于皮肤腠理,而入孙脉,久而孙脉满溢,则输注大络,甚至脏腑。“内伤致瘀”说则与“外邪致瘀”说传变相反:脏腑、经脉气血不通,由于“诸病于内,必行于外”,则在体表相应部位形成瘀络。无论是外邪侵袭,客入其中;还是脏腑、经脉不通,外现而致,都说明孙络具有“双向性”[11]。瘀络既是外邪传入络脉、病邪由表陷里的起始点,同时也是里邪显现于表,病邪由里达表的出口。

督脉刺络放血拔罐时,先从患者大椎穴处开始视诊,由上而下寻找青紫瘀、暗滞的小血管。找到瘀络之后,常规消毒,辅手撑开刺络处的皮肤,刺手持0.8号注射针头,快速而又轻盈地垂直刺破,在瘀血流出处吸附大小合适的火罐,留罐5 min,待瘀血排尽取罐后,用无菌沙块擦拭干净。

在董氏奇穴“络病理论”中十分重视瘀血这一病理产物,并提出了“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等理论,可见瘀血是众多疑难杂症共同的致病环节,故而杨维杰言:“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通过对体表瘀络刺络放血,可以直接祛除瘀络里痰湿瘀浊等有形之邪,进而改善经络、脏腑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刺络拔罐疗法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同时,能加快组织新陈代谢,火罐所形成的负压能快速排出病理产物,具有促进炎症物质的吸收和受损组织自我修复的功能,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12-14]。

3.3 针刺“新八髎”

“八髎”是人体骶后孔中8个穴位的总称,从上到下依次为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因其左右各一对,故称之为“八髎”。“新八髎”是道医王云老师基于传统八髎穴改良的穴位。传统八髎穴位于骶后孔正中,其穴位难寻,进针角度稍有偏差,则难以顺利刺入[15]。“新八髎”因其定位简单、取穴便捷和疗效确切,更加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新八髎”沿尾、骶骨,呈倒八字分布,因其穴位位于督脉夹脊,故其针刺经脉为督脉。针刺“新八髎”可以激发督脉阳气,使督脉阳气从尾骨末端起源长强穴处出发,经过腰骶,沿脊柱上行,并通过与其他阳经交汇处节节贯穿流注,从而起到振奋阳气以温煦全身、发越阳气以透邪外达的作用。除此之外,“新八髎”所针刺的尾骶部,即是道家内丹修炼、打通任督二脉重要关窍的第一关脊骨之根“尾闾关”,也是藏传密宗三脉七轮理论中能量系统根基的“海底轮”,其位置映射整个骨盆,可见其位置的重要性,而骨盆是冲任督三脉起源之处,其内寄藏着人体生命真元之气,人体生命能量也皆由此升发,故针刺“新八髎”亦具有激活人体先天潜能、祛病延年的功效[16-18]。

针刺“新八髎”操作时,患者采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臀部施针部位。选取0.25 mm×75 mm毫针,在尾骨弯旁开处起第1针,外上45°距第1针1寸处起第2针,第3、4针依次类推,皆贴骨进针,左右对称,共8针,形成一个倒“八”字型。针刺时,根据患者体型进针2~3寸。针刺后,嘱托患者精神放松,意守针刺处,留针30 min。在针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如果针尖针刺到尾骨骨质时,适当向外调整针尖方向后,再缓慢进针;②破皮快速,避免疼痛,破皮后缓慢捻转进针,不宜采用直插式快速进针;③当施术者针刺部位准确,扎到紧贴尾骶骨骨质处,针下有滞针感,这是得气的表现,此时患者多感到强烈的针感,有的感觉到酸胀和放电感传导至小腹、下肢、生殖器、肛门等,有的感觉到温热感沿督脉从下而上流动。

“新八髎”之功效类似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激发阳气由里及表寻腠理而皮毛向外宣散,从而发越一切阴凝之邪的作用,故针刺后以后背微汗出为佳。在针刺“新八髎”的过程中,医者也可以根据患者汗出情况,窥探患者的预后:寒湿较重者汗出较多,且汗出温度偏凉,通过数次治疗后,患者汗出温度转暖,表示体内阴凝之邪将尽;阴凝之邪郁闭皮腠,阳气闭阻越重者汗出越少,通过数次治疗后,患者汗出增多,提示表郁的情况不断好转。

4 验案举隅

患者张某,男,38岁,2019年4月10日初诊。主诉:四肢、胸腹部反复发作风团伴瘙痒5年余,加重3 d。现病史:患者于5年前外出游玩后突发大小不等白色风团,伴瘙痒。遂至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诊断为荨麻疹,服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药物后症状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时轻时重。3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风团复发,伴瘙痒,多夜间、清晨发作,遇冷加重,得温减轻,服上述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皮肤瘙痒,皮肤划痕实验(+)。患者平素饮食贪凉,较少运动汗出,手脚微凉,近日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稍水滑,脉沉弦。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隐疹(寒郁湿困、风痰闭阻)。治疗:视诊患者督脉腰骶部有病理性微络,故在此处刺络放血拔罐,此谓“调血”也;触诊患者督脉双侧近风池穴处、左侧近肝俞穴处有结节,故在此处行解结针法,此谓“调筋”也;后针刺“新八髎”,留针30 min,此谓“调气”也。嘱停用其他药物,禁食寒凉、油腻,避风寒,适当运动、晒太阳和汗蒸等促进风痰寒湿外排的运动方式。每周治疗1次,治疗3次后,患者发作频率及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治疗7次后,患者未再出现风团、瘙痒等不适。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随证加减穴位治疗,以兼顾次要症状。

按语:此患者平素贪凉,外感寒风,风中经络,寒闭毛窍。又因长期不运动汗出,久则痰湿蕴结腠理,加重毛窍闭塞,风邪更难发越。风邪鼓动脉络津液外泄,而又为寒、湿和痰邪所郁,正邪相搏发为风疹、瘙痒。加之患者饮冷,其脉沉弦,提示阳气困厄于里,不能发越鼓动邪气外排,故而病性缠绵。另外患者既往久服抗过敏药物闭门留寇,致使病邪内陷。根据“病在表者,汗而发之”的原则,治以通督升阳、发散表邪,使闭阻在体表之邪随汗而解,故处以通督升阳针法。患者一诊针刺“新八髎”后背部发痒、微微冷汗出,随着治疗次数增多,患者毛窍、肌腠逐渐通畅,体表邪气不断减少,针刺时汗出不断增多,汗出温度也逐渐转暖,这都提示患者疾病好转。

督脉解结针法、督脉刺络放血拔罐和针刺“新八髎”,此三者谓“通督升阳”针法。此针法针刺先后顺序亦有讲究,《素问·血气形志》云:“凡治病先去其血”,《素问·三部九侯论》曰:“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故行此针法时,先予督脉刺络拔罐放血祛其邪气、畅通督脉气血,再予督脉解结针法松解督脉之筋结,在督脉气血畅通基础上,施以“新八髎”针法,激发督脉阳气,令之升腾,发越一切阴凝之邪,使邪随汗解,从而发挥其托邪外出的功效,此为“通督升阳”针法之要义。此针法不拘泥于治疗慢性荨麻疹,对于一切符合其病因病机者均可用之。此针法偏泻,故运用此针法时需四诊合参,阳气虚弱者慎用此针法。若用之,需加以补益正气之法。

5 结语

慢性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皮肤病,突发风团伴瘙痒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其治病关键为邪闭皮腠、经脉,阳气透发不畅。笔者运用“通督升阳”针法疏通督脉气血,升发督脉阳气,发汗以托邪外达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较满意疗效,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少和不容易复发等优势,为针灸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新思路和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升阳经脉督脉
脑-肾-督脉轴理论初探及临床应用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最方便的健身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
中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