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鼠腧穴定位和针刺大鼠固定方法的思考*

2020-01-12杜若桑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腧穴针刺穴位

杜若桑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针刺动物实验在研究针刺起效机制、经穴特异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的实验动物也有多种,如大小鼠、兔、猫、猪甚至灵长类动物猴等。有统计发现针刺研究类文献中14%为动物实验,其中应用最多的实验动物是大鼠(占60.47%)[1]。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鼠和人类一样都是哺乳动物,其基因组与人类高度相似,而且大鼠生长发育成熟快、繁殖力强、体型较小和饲养成本低,其遗传学特征较为一致,对实验条件的反应也较为近似,可作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迄今为止,虽然大鼠针刺实验已被广泛开展,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作为基本操作的大鼠腧穴定位和针刺时大鼠固定的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取穴不准确和固定不牢固,势必干扰实验进度、影响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研究试讨论之。

1 大鼠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是针刺的施术部位,通过刺激穴位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准确定位腧穴是针刺起效的前提。准确定位腧穴是大鼠实验中重要的一环,是实验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2-4]。人体上的腧穴经过上千年不断的理论整理归纳和临床实践验证,已经较为成熟。中兽医学也积累了关于牛、马等腧穴定位主治和刺灸的经验,但大鼠作为实验动物中的一种,其腧穴理论是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针灸动物实验发展起来的,虽短短几十年,却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争议。

根据华兴邦等[2]于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大鼠穴位图谱,大鼠穴位数量是42个,随着大鼠针刺实验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腧穴在大鼠身上被定位与应用。总的来说,目前确定的大鼠腧穴绝大多数是临床常用的十四经穴,除此之外有少部分经外奇穴,如八邪、八风等。这些腧穴的定位方法和依据主要有以下3种。

1.1 参照人类腧穴定位

根据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不同物种的解剖构造、生理生化有一定的相似性,据此人类的部分腧穴可以投射到动物身上,动物穴位可参照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如体表标志法、骨度折量寸法定位[5]。但毕竟大鼠和人类的体型、解剖结构等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参照人类腧穴定位法时还应结合实验动物自身形态特点来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例如大鼠合谷穴在前肢第1、2掌骨之间,与人类合谷穴定位方法一致;涌泉穴位于后肢掌心前正中,与人类定位接近[2]。但人类的腧穴已经过无数的实践验证,而大鼠腧穴不能只简单地比照人类腧穴定位,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其特异性。

1.2 参照中兽医学中穴位定位方法

中兽医学已积累总结了牛、马、猫、狗等动物的腧穴标准和刺灸经验,但大鼠这一啮齿类动物属于实验动物,它并不在传统中兽医学范围内[6]。有一些大鼠腧穴是通过模仿大型家畜或猫狗而来,比如大鼠的尾尖穴(位于尾部尖端)、膝前穴(位于膝盖骨正前方),此类腧穴为动物特有的,在人体上没有相对应的腧穴[2]。目前应用到大鼠的针刺实验研究一般是利用大鼠腧穴对应人类腧穴,继而开展针刺疗效或机制等研究,所以这些动物特有的腧穴在针刺动物实验研究中极少涉及。

1.3 根据腧穴的特异性确定穴位

腧穴尤其是经穴具有特异性,即腧穴有特异性治疗效应[7]:经穴与非穴点之间主治功能上存在差异,另外穴位点和非穴点相比,前者具有可被客观检测到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如穴位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特性)[8],抑或组织结构上有差异(腧穴的特异性研究进展),穴位的这些特异性表现也是实验动物穴位定位的关键因素,由此可以通过对比疗效差异、技术手段检测等确定穴点和非穴点。刘佳玉等[9]利用声测经络技术发现大鼠腧穴声波波幅值明显高于旁开2 mm的非穴点,这说明大鼠腧穴和人类腧穴一样具有高导声特性。但在动物身上应用此法定穴时宜和上述其他定位法配合,如参考人类腧穴定穴后在穴位周围选取非穴点,两者相比较进行特异性评估。

1.4 讨论

目前某些大鼠腧穴的定位还有分歧,比如高频用穴足三里的定位方法超过7种[1],其中最为公认的定位是位于腓骨小头下5 mm[2],但金建华等[10]认为此穴在腓骨头下0.82 mm处:首先参照人体骨度折量寸确定大鼠足三里位于此,继而通过甩尾疼痛测试发现针刺此处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这是根据足三里镇痛这一特异性疗效确认了这一定位的准确性。而另外一项国外的研究认为大鼠足三里位于膝关节下6.5 mm、胫骨前肌上,同样利用穴位的特异性效应,通过观察足三里对醋酸诱导腹痛的镇痛效果验证得出[11]。对于此种分歧,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利用腧穴的特应性效应,通过脏腑-经穴效应实验来确认足三里的定位。除了上述镇痛疗效外,其最主要的作用是调理脾胃,可通过制造脾胃病模型观察确认大鼠足三里的准确位置。

郑利岩等[12]根据穴位点的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和高导声的特性,在与人体经穴相仿处确定了大鼠腧穴46个,其中部分经穴亦经过经穴-脏腑效应实验验证治疗作用[13]。但其中和《实验针灸学》[14]中定位一致的穴位仅有5个,其余32个均有所不同。这提示应对现流行的大鼠腧穴定位进行检验考证,进一步对穴位的位置进行寻找确定。目前3种常见的大鼠腧穴定位方法各有优劣,确定大鼠腧穴定位时不能只根据上述1种方法,而是应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确定腧穴的位置。例如,可以先结合大鼠自身解剖结构等特点,按照人类腧穴比照定穴,然后利用腧穴特有治疗效应或物理化学特性等特异性特征验证确定。

另外,某些穴位定位描述简单粗略,不能很好地指导取穴,比如神阙位于脐中央,关元在脐下约25 mm处,中脘在脐上20 mm处,这些穴位均以肚脐为标准点[2]。但大鼠的肚脐在离乳前无法辨认,严重影响寻找这些位于腹正中线上的任脉腧穴,上述腧穴的定位描述中却未给出更详细的取穴指导,未说明如何寻找大鼠肚脐,这势必影响实验中针刺操作者取穴的准确度[15]。所以应进一步细化穴位定位的描述,给出尽量具体的取穴指导。除此之外,现有的大鼠穴位图谱为高度概括的平面图,在指导定穴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2]。因穴位图谱可以更直观地呈现腧穴的位置,有利于提高研究者定位的准确性。因此,应在精确穴位定位的基础上,利用不断更新的绘图技术,绘制立体、准确、清晰和详细的穴位图谱。

2 针刺时大鼠固定方法

大鼠和人类不同,不能主动接受针刺治疗。另外,针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致痛性,大鼠易被激惹继而攻击抓挠咬伤实验人员,威胁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亦会影响实验进程,进而干扰实验结果,最终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增大、实验可信度降低。因此针刺施术时如何固定大鼠使其顺利地完成治疗是实验操作中重要的一环。而现在流行的大鼠固定器往往以尾静脉注射或取血等为目的,一般只暴露出大鼠尾部,暴露面积有限,不适用于针刺治疗,因为穴位遍布大鼠全身,针刺时往往需要选取身体多个部位的多个穴位;另外针刺时往往需要留针一段时间,这些都提示针刺实验对大鼠固定方法的要求更高,需要在牢固固定大鼠一段时间的基础上还要充分暴露出被针刺的腧穴。目前针刺时常见的大鼠固定方法有麻醉固定法、高台固定法、捆绑束缚固定法、鼠套固定法和其他装置固定法。

2.1 麻醉固定法

即麻醉动物后再行针刺治疗,此时大鼠处于麻醉状态,针刺施术不会引起动物的反抗,可顺利实施治疗。但麻醉药物有致死风险,除此药物在起到麻醉作用的同时对机体还有其他影响,如异氟烷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16-17];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对大鼠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前者还会抑制血压[18];长效麻醉剂乌拉坦毒性大且有较强致癌性,还会造成血糖升高[19]。麻醉药的这些特性会影响实验指标,降低实验结果可信度。

2.2 捆绑束缚固定法

即利用橡皮筋、绳索和医用胶带等捆绑束缚大鼠四肢后再将其固定于鼠台上,这种方法可使大鼠身体充分伸展,大鼠暴露面积大,肢体、背部或腹部都可充分暴露。但捆绑会引起大鼠反抗挣扎,有可能造成束缚脱落大鼠逃脱进而固定失败;另外捆绑过紧的话会造成被捆绑远端部分缺血紫胀,时间过长时甚至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2.3 高台固定法

此法利用了大鼠恐高的特性。王宇[20]利用此特性将大鼠置于表面积为6 cm×12 cm、距地面50 cm高的木制高台上,大鼠即会由于怕高而不敢活动。将高台固定的糖尿病大鼠和束缚固定的糖尿病大鼠相比较,发现相对于束缚固定,高台固定法对血糖影响不明显,说明此法能有效地减少束缚应激对疾病模型和针刺效应的影响。但是高台固定法也有应用限制:上述研究提到大鼠在高台上自然呈趴卧,此时针刺大鼠头背部、四肢外侧的穴位较为方便,但其他部位暴露不充分不便于针刺。另外此法仍存在大鼠被激惹的可能性,此种情况下加上大鼠未被强制固定导致施术者被抓伤咬伤的风险仍较大。

2.4 鼠套固定法

用较为透气的布料(以利于大鼠呼吸)制作鼠套,鼠套大小依据大鼠身形大小制作。因大鼠喜暗喜钻洞,鼠套后端开口供大鼠钻入;前端是大鼠头部所在处,在大鼠四肢对应的位置上开小孔,大鼠钻入鼠套后将其四肢由小孔处掏出固定。由于处于黑暗的环境中,所以大鼠较为安静,利于针刺操作。本法操作简单安全,可充分暴露大鼠四肢,尤其适合针刺四肢部腧穴,对于背部腧穴可在相应位置剪开小口后针刺。曹朝霞等[21]设计了前后开口的圆柱体布套,待大鼠的头伸出固定器前口时收紧系带,大鼠躯干及四肢处于布套内,此时可对大鼠头面部及双下肢进行针刺操作。这两种鼠套由于并未牢固固定大鼠头部和四肢,有可能针刺后大鼠活动幅度较大造成针具脱落。王建波等[22]利用袜子制作袜套套在大鼠头部及上肢处,袜套上开两个孔将上肢掏出,然后用双手分别从大鼠两侧腋下穿过,固定大鼠上肢并用拇指固定住大鼠的头部。最后用橡皮筋将大鼠的四肢分别固定在兔台上。但这种方法需要两个人配合,另外橡皮筋绑缚较紧会造成血流不畅、远端肢体充血紫胀,不适合长时间的固定。

2.5 其他装置固定法

李洋洋等[23]用金属丝网制作固定筒,再配合可固定大鼠四肢、封闭身体固定筒出入口U型叉固定大鼠,大鼠身体暴露充分,这样任何部位的腧穴都可被针刺。但是该固定器初次固定大鼠时会引起大鼠应激挣扎反应。另外固定后的大鼠四肢仍有一定的活动,还有大鼠头部固定存在问题,当大鼠颈部固定棒的交叉点过高容易导致大鼠窒息,过低则不能很好地固定头部。

2.6 讨论

目前大鼠固定方法虽然较多但都存在暴露部位少、激惹大鼠、固定效果不稳定与单人操作不便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出固定效果好、操作方便的固定方法以提高大鼠针刺治疗配合度。另外固定方法也应符合动物伦理原则,如3R原则中优化(refine)原则:优化实验程序以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尽量让动物处于舒适状态[24]。还有不论任何固定方法都不能排除引起大鼠应激反应的可能性,如将大鼠置于高台可诱发其应激反应,引起血浆中皮质酮水平和海马中乙酰胆碱升高,但是其他大鼠应和针刺组大鼠一样被固定或设立固定对照组,以观察排除固定方法对实验的影响[25]。

3 小结

从20世纪50年代针刺基础研究开展后,实验动物腧穴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已取得了诸多成果和进步,已经形成了较为规范、认可度高的腧穴定位标准和相关理论[26],如现在较通用的定位标准是华兴邦[2]等制定的大鼠穴位图谱,其涵盖了制定当时大鼠针刺实验研究中常用的穴位,但随着越来越多针刺动物实验的开展,涉及的腧穴越来越多,其中有些穴位未被收录,如应用频率很高的上巨虚穴[27],还有风池、神庭[28]、次髎和血海[29]。但有关大鼠腧穴定位研究数量较少,另外还存在穴位定位方法不一且穴位位置有一定偏差[3]的问题,总之大鼠腧穴定位标准亟需更新,目前动物腧穴标准化已得到重视,相应的国家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26]。

针刺时大鼠固定的好坏关系着实验进程顺利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实验结果,甚至可决定实验的成败,迄今如何在针刺过程中良好地固定大鼠尤其是固定清醒大鼠仍无令人满意的方法。如何固定大鼠是任何一位开展针刺大鼠实验的研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仍较少,笔者搜索到目前已有不少大鼠针刺固定器的专利产品[30-33],更严谨的设计有更好地固定大鼠以减少其应激反应且安全性高、针刺部位暴露充分等优势,但很多装置结构复杂且只见图纸不见实物,希望其中优秀的设计能转化为具体产品,供针灸研究者使用。

猜你喜欢

腧穴针刺穴位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
旅途止泻按脾腧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