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蜡疗联合通补宗气法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验案

2020-01-12魏瑞丰牛志健马学芹窦中伟李永春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8期
关键词:宗气膻中石蜡

魏瑞丰,牛志健,马学芹,郝 舒,窦中伟,李永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患者,男,45岁。初诊日期:2018年7月1日。主诉:双下肢重坠胀痛半年余,水肿1周。现病史:患者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重坠胀痛,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1周前久立授课后出现双足踝部轻度水肿,夜晚抬高下肢休息后症状缓解,未予以治疗。近期连日工作,上述症状愈发明显。行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为求治疗来我科就诊。刻下症:双下肢重坠胀痛,小腿为甚,久行久立后易疲劳,时感瘙痒,双小腿皮色灰暗,散见迂曲扩张的表浅静脉,足踝部、胫骨外侧轻度水肿,皮肤紧绷,休息后症状略有缓解。偶见胸闷气短,乏力。纳眠可,小便调,便秘7年余,3日1行,质硬难排。舌质暗,苔少,脉沉细。西医诊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医诊断:筋瘤,证属气虚血瘀。治则:通补宗气。治疗方法:膻中、双天枢、双足三里麦粒灸配合通补宗气针法。操作方法如下。

(1)石蜡疗法 将医用石蜡放入恒温蜡疗仪内加热融化,待石蜡完全融化后,用专用蜡盘将石蜡冷却凝固成饼,表面温度45~50℃。蜡饼表面包裹塑料布平铺于治疗床上,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双下肢放置于蜡饼上,外裹棉被以保持温度。隔日1次,每次治疗30 min,共治疗7次。

(2)麦粒灸疗法 取穴膻中、双天枢、双足三里,选用5年陈艾,以拇、食二指将约0.5 g艾绒捻转揉搓成麦粒大小(直径约3 mm,高约4 mm)的纺锤形艾炷,每个艾炷确保密度均匀。按先膻中,次双天枢,后双足三里顺序施灸,用棉签蘸少量清水涂擦腧穴表面以固定艾炷,放置麦粒灸后以线香点燃艾炷顶端,待患者自觉局部灼热疼痛时,用镊子快速取掉残灰,再取下壮施灸,每次每穴灸6~9壮,以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且无皮损为度。隔日1次,共治疗7次。

(3)针刺 取穴:①双侧肺俞、心俞、脾俞、肾俞;②双侧太渊、内关、复溜、大都,中脘、气海。患者先取俯卧位,采用0.30 mm×25 mm一次性毫针针刺①组穴,后取仰卧位,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毫针针刺②组穴。其中肺俞、心俞均向下斜刺13~20 mm,其余穴位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法,两组穴位均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14次。嘱患者多休息,尽量避免久行久立,清淡饮食,保持大便畅通。

治疗3次后,患者自述双下肢重坠胀痛感减轻。治疗10次后,水肿消退,胀痛、瘙痒等症状基本消失,下肢皮肤松弛。继续治疗4次以巩固疗效。6个月后随访,患者自述未再发。

按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指由于静脉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压力增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水肿、静脉曲张、色素沉着、营养不良及静脉性溃疡等,具有病程长、病情逐渐加重的特点。现代医学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药物、压力治疗等,但治疗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术后易复发,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1]。该病属中医“筋瘤”范畴,主要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加之久立久行,过度劳累致使气虚行血无力,血壅于下,则湿邪、瘀血壅滞阻脉,血管迂曲扩张,形成筋瘤。

《灵枢·邪客》言:“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表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推动气血运行的生理功能。《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表明宗气与下肢脉中之血的密切关系。宗气,又名胸中大气,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合聚于胸中而成。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也。”[2]认为宗气本源于肾气,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宗气理论。故宗气充盛与否依赖心、肺、脾、肾四脏生理功能正常,通补宗气亦应从此四脏入手。只有宗气充盛且下行至足通畅,才能有力推动下肢脉中血液回流,血行湿化,则诸症皆消。

蜡疗即石蜡疗法,因其保温时间较长,能使机体组织受到持久的温热作用,从而加速血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石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会逐渐缩小,与患处紧密接触,对机体组织产生挤压,在促进热度向深部传导的同时,还可防止组织内血液和淋巴液渗出,促进渗出液的吸收,是“火调”的体现[3]。艾灸法具有益气升阳、温调气机的功效,而麦粒灸法刺激面积小,刺激强度大,使灸法温经、益气的作用凸显,补虚作用更为显著,对于脏腑功能低下、气血虚弱所致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大临床工作者认可[4]。膻中属心包募穴,为气会,是宗气会聚之处,以麦粒灸法益气温阳、振奋并调动宗气;《灵枢·卫气》中对气街有言:“故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天枢、足三里分属腹、胫气街,灸之引宗气下行,灸法的应用亦是“火调”的体现。心俞、肺俞、脾俞、肾俞分属本经背俞穴,取其“阴病治阳”之意,通补四脏气血经气。内关穴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与足三阴经会于任脉,对下肢阴经血证具有疏通作用。太渊穴是肺经原穴,为脉会,在补益肺气的同时亦有通调血脉的双重作用。大都穴为脾经荥穴,主治体重肢肿,《黄帝内经》有云:“病变于色者,取之荥。”属对症取穴。中脘穴为胃之募穴,深刺可补脾益气和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治疗属虚属瘀的疾病。以上诸穴补脾益肺以培宗气之源。复溜穴功在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气海穴是先天元气汇聚之地,针之生发元气以滋宗气之根。太渊、大都、复溜分别为肺脾肾三经的母穴,体现了“虚则补其母”的用穴规律。十穴合用,通补宗气,气旺则血行湿化,诸症自消。

猜你喜欢

宗气膻中石蜡
徐宗佩教授运用宗气理论指导冠心病心绞痛诊疗经验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石蜡疗法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国内石蜡市场概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大载荷石蜡驱动器研制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