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针刺风池穴的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配伍特点浅析※
2020-01-12郑嘉太刘阳阳郭永明
郑嘉太,胥 莹,刘阳阳,郭永明,陈 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
郑魁山教授为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精研传统针刺手法,其对风池穴的运用独具特色,通过对风池穴的随证配伍及补泻手法的灵活运用,治疗头面五官疾病疗效显著。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为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会,有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健脑安神的作用[1]。现将郑魁山教授针刺风池穴的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配伍特点总结如下。
1 针刺操作特点
1.1 重用押手,气至病所 《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难经·七十八难》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均强调了押手的重要性。郑魁山教授在针刺风池穴时,同样重视押手的运用及双手的配合,其认为押手似“侦察兵”,在进针前首先要进行揣穴,即用左手拇指在风池穴体表定位处进行揣按,找准风池穴的孔隙,辨别此处肌肉的厚薄及孔隙的大小,确定进针点,并根据患者肌肉的厚薄确定针刺深度,一般为12~20 mm[2]。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均强调得气是针刺取效的关键。郑魁山教授认为,得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基础,而补泻手法操作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进针前,郑魁山教授在揣按风池穴时会通过按压来激发经气,使进针时易于得气[3]。进针后,注重双手配合,通过押手感知针下的“气至冲动”,抓准时机,刺手施以补泻手法[4]。
《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气至病所是针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郑魁山教授在针刺风池穴时,通过按压风池穴下方使用关闭法,并结合不同的进针方向,可将针感沿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等经络传至眼、鼻、耳等部位,从而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增加风池穴的主治范围和临床疗效[5]。
1.2 强调补泻,重在守气 郑魁山教授认为,进针得气后,如不能根据病情及时施以补泻手法,则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补泻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补泻手法运用得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在同一个穴位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在风池穴行烧山火手法,可以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若行透天凉手法,可以疏风清热,治疗风热感冒。
在施以补泻手法后,郑魁山教授尤其重视守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强调守气的重要性。《灵枢·小针解》曰:“上守机者,知守气也。”认为懂得守气的医者才能被称为“上工”。郑魁山教授认为,守气可增强针刺感应,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郑魁山教授在针刺风池穴时,得气并施以补泻手法后,会着重使用推弩守气法或捻提守气法在风池穴处守气1~2 min,以增强针刺感应,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守气也是针下产生热感或凉感的关键[7]。
2 临床配伍规律
郑魁山教授临床运用风池穴时,将其作为主穴,灵活配伍,应用广泛,治疗眼病、感冒、耳病、鼻病、头痛、面瘫等疾病常获良效。
2.1 活血明目 适用于治疗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等眼病多由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治疗以行气通络、活血明目、平肝补肾为主要原则。针刺取穴以风池、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髎、肝俞、肾俞等穴为主。风池通过运用过眼热手法将针感循经传至眼部,并在眼部产生热感,以疏通少阳经气,行气活血。局部选取内睛明、球后、攒竹、瞳子髎以疏经通络,活血明目,以上四穴均为治疗眼病的重要配穴,其中球后、内睛明长于治疗内眼病,攒竹、瞳子髎长于治疗外眼病。肝俞、肾俞平肝补肾,养血明目。风池穴运用过眼热手法,即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穴下方,向上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刺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上推,使针感传至眼部,行热补法,使眼部产生热感,不留针;内睛明、球后用压针缓进法;攒竹、瞳子髎行热补法,使眼内产生热感;肝俞行平补平泻法,肾俞行补法,留针20~30 min[8]。
2.2 解表散寒 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等表寒证。风寒感冒多因感受风寒之邪、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所致。治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针刺取穴以风池、大椎、风门、后溪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穴下方,向上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押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上推,增加行针及推按的力量,行烧山火手法,不留针;针刺大椎、风门、后溪,行烧山火手法,留针20~30 min,使患者产生热感发汗。通过运用烧山火手法,使患者汗出,解表散寒,祛邪外出。风池善治风邪,运用烧山火手法以祛风解表;风门宣发足太阳经气,扶正祛邪;大椎、后溪发散风寒,解表退热。
2.3 疏风清热 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等病。风热感冒多因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治以疏风散邪,清热解表。针刺选穴以风池、大椎、合谷、少商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穴下方,向上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根据患者的发热情况选用透天凉或凉泻手法,不留针;针刺大椎、合谷,行透天凉或凉泻手法以解表退热,不留针;少商点刺出血以清肺热。
2.4 开窍聪耳 适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鸣、耳聋可分虚实两类,实证多因胆火或风寒上扰,少阳经气闭阻,耳窍被蒙所致,治以疏经通络,开窍聪耳;虚证多由肾精不足或久病精血未充,经气不能上达于耳所致,治以补肾益精,升清聪耳。针刺取穴以风池、听宫、头窍阴、翳风、中渚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于风池穴下方,向前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同侧前额方向进针,得气后押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前推,使针感传至耳部,守气1~2 min,不留针;听宫运用金鸡啄米法,使针感传向耳内,并使鼓膜有向外鼓胀的感觉。头窍阴、翳风、中渚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 min[8]。于风池穴处运用手法将针感循经传至耳部,以通达少阳经气,开窍聪耳。听宫活络通窍,清头聪耳。取足少阳经头窍阴,手少阳经翳风、中渚,以疏利少阳经气,通关开窍。
2.5 通鼻开窍 适用于治疗鼻炎。鼻炎主要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风寒型鼻炎多因外感风寒所致,治以祛风散寒,宣肺开窍;湿热型鼻炎多因积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化浊,通利鼻窍。针刺取穴以风池、上星、上迎香、合谷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于风池穴下方,向前上方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鼻尖方向进针,得气后右手顶着针尖有感应部位的同时向前上方推,使针感传至鼻腔,风寒型用烧山火手法,湿热型用泻法,不留针;针刺上星、合谷,风寒型用烧山火手法,湿热型用泻法,留针20~30 min;上迎香点刺。于风池穴处运用手法将针感循经传至鼻部,以通鼻开窍;上星解表清热;上迎香疏风解表,宣通鼻窍;合谷属手阳明经,上挟鼻孔,针刺该穴有通经开窍的作用。
2.6 疏经镇痛 适用于治疗头痛、头胀。头痛、头胀病因复杂,风邪侵袭、肝胆火盛、气血虚弱等均可引发该病。治疗以疏通经络、祛邪止痛为基本法则,并根据疼痛部位分经论治选取相应配穴。针刺选穴以风池、百会、头维、太阳、合谷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于风池穴下方,向内上方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右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上推,控制押手及针刺的力度,使针感传至疼痛部位,守气1~2 min,不留针;百会、头维、太阳、合谷,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 min。于风池穴处运用手法将针感传至痛处,以通达脑络,祛风镇痛;百会祛风通络止痛;头维、太阳、合谷祛风开窍,通络止痛。
2.7 祛风活络 适用于治疗面瘫等病。面瘫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侵袭,以致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针刺取穴以风池、地仓、下关、四白、合谷等穴为主。发病前3 d,针刺双侧风池,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下方,向前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同侧前额方向进针,得气后刺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上推,使针感传至前额,行烧山火手法,使患者汗出,不留针;其余穴位均针刺健侧,地仓沿皮向颊车穴透刺;下关、四白、合谷进针得气即可,手法宜轻,留针15~20 min。发病第4日起,取穴同上,除针刺双侧风池外,其余穴位均针刺患侧,操作手法同上,留针5~10 min。发病前3 d,采用缪刺法,除风池外均针刺健侧穴位,治以祛风散寒,舒经活络。发病第4日起,除风池外均针患侧穴位,以通调气血,温润经脉。风池通达少阳经气,疏风散邪;地仓、颊车疏通阳明经气,清热散风,疏经镇痛;下关、四白疏风活络;合谷善治头面疾患,通经活络。
2.8 开窍健脑 适用于治疗小儿脑瘫。小儿脑瘫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治以温通经络,补益气血,固肾健脑。针刺取穴以风池、百会、四神聪、肾俞、足三里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穴下方,向内上方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刺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内上方推,控制押手及针刺的力度,使针感传导至头顶,行温通法,不留针;百会、四神聪、肾俞、足三里行热补法,留针10~20 min。风池通脑络,开窍健脑;百会、四神聪通络开窍,益智健脑;肾俞益精生髓,以固先天之本;足三里补虚培元,以养后天之本。
2.9 宁心安神 适用于治疗失眠。失眠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原则。针刺选穴以风池、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等穴为主。针刺风池穴时,押手拇指按压于风池穴下方,向内上方持续用力推按,刺手持针向对侧太阳穴方向进针,得气后刺手顶着针尖有感应的部位同时向内上方推,控制押手及针刺的力度,使针感传导至头顶,守气1~2 min,不留针;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 min。风池通调脑络,宁心安神;百会、印堂安神定志;神门为心经原穴,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三阴交调补肝肾,神门与三阴交合用可补益心肾,使水火相济。
3 小结
郑魁山教授针刺风池穴时,重用押手,进针前揣按穴位,以激发经气,进针得气后施以补泻手法,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同时通过关闭法与进针方向的配合,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临证以风池穴为主,灵活配伍,在治疗眼病、感冒、耳病、鼻病、头痛、面瘫等疾病时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