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路径研究
2020-01-11武巍峰樊君
武巍峰 樊君
摘要:少儿舞蹈创作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评定标准。随着少儿舞蹈作品的日益增多,其背后的舞蹈创作如何促进美育功能、怎样促成美育目标的实现越发引起教师与学界关注。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通过梳理历史背景、总结存在矛盾、引出个人观点、提出实践方案等四个方面,形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的逻辑梳理,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归纳总结。以期通过对北京地区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路径的研究,为今后的舞蹈美育与少儿舞蹈创作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
关键词:美育 少儿舞蹈 舞蹈创作 北京地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184-05
一、北京地区少儿舞蹈创作背景
(一)美育工作的开展
早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美育理论与体系的引入,蔡元培先生就撰写了《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来宣传美育思想,提倡美育的制度建设。1987年2月,北京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召开中小学美育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艺术教育委员会。1999年6月,江泽民主席于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开幕式上就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新的表述:“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正式确立。紧接着在2000年,北京市教委制订《小学美育大纲》《中学美育大纲》《高等学校美育大纲》。从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角度,对美育的原则、培养目标、基本任务以及美育的内容与要求、实施美育的途径、学校艺术教育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学校美育大纲。由此可以看到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对于党和国家美育政策方针与理念的实施反应灵敏、贯彻有力,因而北京地区的美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对于舞蹈美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舞蹈课程的开设
“素质教育舞蹈课”是吕艺生教授在教育部《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专项研究中的子课题成果,目前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通过生动的、富有创造力的舞蹈课程形式,以期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知识迁移与融合能力,进而实现学生提升素养、完善人格、强健体格、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014 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推动下,北京市50所中小学正式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学工作,將其列入学校课表当中。至2015 年,仅仅一年时间开设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学校就增加了100多所,足以见得舞蹈课程的开设符合当时学校教育的切实所需,获得众多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同时,2014年北京市教委为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力量在美育当中的引领作用,开展了“高参小”项目①,先后筛选出20余所高校为“高参小”项目的实施提供帮助,其中设有舞蹈课程。
(三)比赛与展演的举办
北京地区舞蹈创作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其历史之久远、积淀之深厚的各级各类比赛与展演的举办。早在1980年4月,北京市团委、市教育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发出《关于举行中学生文艺演出的通知》,每年暑假举行中学生文艺汇演,到1990年共举行11届。②当前在愈发重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以原创为主的比赛与展演更是开展的如火如荼。以2019年为例,北京地区就有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节、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艺术展演、第十六届北京舞蹈大赛等多项业界公认的具有较大规模与权威性的品牌比赛与展演,极大的促进与繁荣了北京地区的少儿舞蹈创作,搭建了北京地区少儿舞蹈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整体呈现方心未艾之势。在这三场具有代表性的比赛与展演中,体现出参加人数之多、入选作品之多、举办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等特征。舞蹈比赛以及展演中大部分均为原创作品。无论是从比赛或展演通知文件当中提到的的“鼓励原创作品”,还是各参赛单位踊跃的创作激情,亦或是比赛奖项设置上的“创作奖”,都不难看出少儿舞蹈创作领域蓬勃积极的发展势头和一以贯之的创作热情。随着比赛与展演的开设,大量的舞蹈作品呈现,随之衍生的一系列有关少儿舞蹈创作、少儿舞蹈美育、少儿舞蹈理论的现象与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业内专家学者的重视。
二、美育视域下少儿舞蹈创作中的矛盾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与作品评选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美育的总体理念当中,少儿舞蹈创作的本质是通过作品表现的形式,少儿在舞蹈活动过程中,被激发出可视化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对生活美、艺术美的抽象把握,是近年来少儿舞蹈创作作为美育的评价标准的原因之一。但就目前少儿舞蹈创作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从少儿舞蹈创作的选材、结构、编舞,还是后期的音乐选择、舞美设置、服装择定,都几乎由任课教师或者外聘编导来完成,并且最终的评价标准是舞蹈作品的质量优劣,即以专业的眼光去评判一个“舞蹈作品”的成熟程度。虽然已经把童真、童心、童趣作为评判标准的核心因素,但其关注点仍然聚焦在舞蹈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当中。其中参与舞蹈创作与表演的学生是否真正受到了美育的影响,对其产生了从身体到思想层面的变化,我们在这个评选机制中却无法得知客观有效的数据。
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实在于重视过程还是结果。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是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性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苏珊在《美育基础》一书中提到:“现代审美心理学表明,学前少儿几乎没有什么审美鉴赏能力,7-9岁的少儿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是作品与实际像不像,审美标准单一。13-20岁之间,青少年的审美标准带有相对主义倾向,缺乏批判性。20岁左右,青年才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也初步形成”。③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意见》中目标的设立也是建立在美育的时间周期较长这一特征之上的。
现阶段舞蹈美育以及少儿舞蹈创作的衡量标准为舞蹈作品质量的优劣,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追求短时间的成果转化。就北京地区的各类展演和比赛而言,一年一届或两年一届的开展与举办,促使大部分学校和舞蹈老师一直忙于准备或推出新的舞蹈作品。对于学生而言,当教师的关注点在对于作品呈现的极致要求时,就会缺失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关注。尤其是那些受到学业压力,只有两年时间在舞蹈团中练习的初高中生,影响更为明显。最终少儿舞蹈创作呈现出在学生与作品之间关注对象颠倒的现状,似乎与我们所强调美育理念的初衷不符。
(二)舞蹈创作理念与创作主体地位之间的矛盾
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是以舞蹈作为表现手段与呈现方式,通过感受美的发生——深化美的体验——进行美的创造三个审美过程,以达到少儿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认知综合性培养的舞蹈活动。其中,少儿对于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审美教育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将少儿放置于舞蹈创作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少儿在学习阶段缺乏整体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行为能力,舞蹈创作活动中应由教师进行辅助性引导与总体性把握,以专业的艺术视角将少儿的创造性成果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既具有少儿主体性又富有艺术标准性的舞蹈作品。这一创作理念也与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囯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的“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一教育理念相契合。
随着少儿舞蹈的蓬勃发展,舞蹈作品反映出来的相关现象与问题引发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其中所出现的“成人化”“技艺化”“模板化”等创作问题在经过几次专家学者的研讨与强调后,大部分舞蹈教师在继续创作时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规避,所呈现的作品质量显著提高,对少儿身心理的关注和童真、童心、童趣的挖掘成为创作主流。从创作结果中看,虽然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究其根本,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创作主体地位颠倒所导致的必然现象。在少儿舞蹈创作中应以学生为创作主体,通过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辅以教师的艺术引导与激发,其所表现出来的一定是最为自然、最为贴切、最富有共情的舞蹈语言。以往占据创作主体地位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稚嫩的第一输出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与整合,再将其反馈于少儿,以检验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不断进行调整,由此达到一个少儿舞蹈创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既是少儿的,又是舞蹈的。
三、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原理与方法构思
(一)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原理
基于对美育原理的理解以及积累的创作经验,通过对少儿舞蹈创作中所出现的两大矛盾的梳理,紧握少儿舞蹈创作的根本原因与最终目的,本节通过思考后提出少儿舞蹈创作中的四个维度、四个方向与两个方法。四个维度分别为科学、文化、生活与情感。通过对四个维度的分类,进一步寻找在实践中可开展的方向,最终结合实际提出方法与路径。
科学——规范与引导。少儿舞蹈创作首先要根据少儿的身心理特征,运用科学的舞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少儿肌肉、骨骼、心肺、机体等基本身体素质性的训练,开展包括科学的身体训练、理性的身体认知、客观的身体接受的舞蹈课程。通过规范的动作形态与引导式的身体开发,在促进少儿的成长与发育的同时,为进一步的动作编创中对身体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认知与尊重。舞蹈是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同时也是文化赋予的身体语言。无论是国外的芭蕾、现代舞、街舞,还是国内具有传统精神的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或者是承载着民族风格特性的民族民间舞,文化都是支撑其起源、发展与流变的重要因素。少儿在学习与表演这些典型性、风格性的舞蹈动作时,应该主动认知其舞蹈背后的文化含义,而不是进行单纯的动作模仿;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背后的文化存在,而不是表现出泛泛的漠不关心。
生活——体验与观察。丰子恺提出“人类最初,天生是和平的、爱的。所以小孩子天生有艺术态度的基础。小孩子的生活,全是趣味本位的生活”。④我们在舞蹈创作中所要做的就是把少儿与生俱来的“生活优势”进行挖掘与放大,并在过程中寻找舞蹈创作的素材与内容。培养少儿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能力,教会其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在此基础上修正其对事物的看法,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世界观,不仅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巨大的艺术宝藏,也会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情感——接纳与表达。情感在少儿舞蹈创作中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是生发内心认同的关键链接,也是表达思想世界的重要端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由积极情感作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认知学习。因此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少儿教育的角度,情感都以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拥有着不可估计的力量。而在舞蹈创作中可以以启发式的游戏或创新性的引导使得他们在其中辨认和标识情感、学习接纳情感,在舞蹈创作所设置的特殊情境如悲伤的小青蛙、快乐的玩偶、奇怪的大脚等中适當的表达情绪,由此完成少儿的情感意识、情感接纳、情感表达的逐步发展。
(二)美育视域下的少儿舞蹈创作实践方法构思
围绕以上四个维度与方向的美育核心内容,结合当下北京中小学舞蹈素质课的实际情况,在尽量维持总体教学环境与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拟通过局部的细节调整与教学中心偏移,在少儿舞蹈创作实践过程中提出两个切实具有可行性与开展性的方法构思。
其一是以课程的形式,开展科学的身体教育与综合的舞蹈训练。
科学的身体教育是舞蹈创作的前提。只有少儿在身体教育中对自己的身体接受与认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学会关注身体的发展与结构后,才可能灵活的运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其情感以及创造性思维外化的工具,实现舞蹈创作的真正含义。目前北京大部分舞蹈课程为素质训练课,在课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赋予极大的关注,但容易局限于软开度、技巧性、力量感等舞蹈动作的完成上。在美育视域下开展的身体教育的关注点应该放置于少儿的肌肉、骨骼、心肺的发育、身体各部位的灵活运用以及良好的身体形态上。通过科学化的舞蹈训练,解决已出现或潜在的身体问题,保护少儿身体的良好发育与成长。
综合的舞蹈训练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所有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的素材积累一定是地基性的存在,优秀的素材积累是美的鉴赏和体验,在创作中会形成美的转化与发展,从积累到运用再到创作的一个基本过程。因此舞蹈训练中应该包括多种丰富的舞蹈素材库,它包括基本的舞蹈动作元素,典型的舞蹈创作语汇,多样的舞蹈肢体表达。在这个部分中应该注意的是,规避专业教学中程式性的动作学习,在少儿的学习中,教师在强调规范的同时保留舞蹈本身的风格与趣味,避免学生陷入到只关注动作是否高难度的状况中。
以上两者皆是线状的学习过程,是通过一以贯之的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质量上的提升与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建议以能够保证学习时间与内容的课程形式进行开设。
其二是以课题的形式,开展舞蹈的创新思维与多元的素材融合。
舞蹈的创新思维是鉴赏舞蹈能力——解放少儿天性——鼓励创造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并且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启发,使少儿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的创新思维逻辑。这就需要学生接触大量的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且教师需要以生动灵活的方法刺激少儿内心的艺术感知与创新,在不同的角度与课题中,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模式。
多元的素材融合是指少儿无论是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都会在这一时间段里接受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这些被我们忽略掉的、每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都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素材。21世纪强调人才培养多元化,鼓励学术交流与跨学科研究,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背景与时代特性,进而开展相关的舞蹈创作课题与活动。比如,人大附中航天城分校目前就有开设相关的舞蹈融合课程,如舞蹈与诗歌、舞蹈与剪纸、舞蹈与音乐等。这是一种从形式开始推演到内容与结果的创新,而这种新形式下的环境背景所衍生出来的作品也容易达到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舞台效果。
上述两个内容都需要不同角度的尝试与突破,其学习过程是点状的,并且基于学生创造思维与方向的不同,建议以课题的形式开展,可以由学生自发根据兴趣组成课题小组并由老师进行辅导,这一行为可以极大程度上的留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留给创新孕育所需要的最大化自由。
四、结语
在开展美育的时代背景下,少儿舞蹈创作应运而生并总体呈现方兴未艾之势。美育原理是少儿舞蹈创作的前提,也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其在開展过程中需要对少儿进行创造性培养、身体素质训练、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教育。文本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展开由历史到现状、由观点到方法的学理性研究,并最终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模式,对推动少儿舞蹈创作以及舞蹈美育走向科学而系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资华筠,刘青弋主编.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吕艺生主编,屈红梅,张乐乐副主编.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 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丁小棋,朱敏编.少儿舞蹈编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4]曾婕,刘海栋.少儿舞蹈的童真·童心·童趣 记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发展研讨会[J].舞蹈,2017(09):20-23.
[5]王珍珍.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中的“成人化”问题由第九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引发的思考与启示[J].舞蹈,2017(12):72-73.
[6]丰子恺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9.
[7]方珊主编.美育基础[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