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11张晓琰

艺术评鉴 2020年23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协同效应声乐演唱

张晓琰

摘要:协同理论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其主要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协同效应、自组织原理以及伺服原理三部分。将该理论用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演唱中,对提升演唱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基于此,探究协同理论应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明确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该理论的必要性,对挖掘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效应”和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协同理论  声乐演唱  协同效应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99-04

“协同”也可被称为“协和”,协同效应主要是指协同作用下产生和引发的结果,无论是在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层面,协同效应一直贯穿其中,这种作用可以使系统的临界点发生质变,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将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看作是一个子系统,从它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可以将声乐演唱教学划分为“教”和“学”两个系统,从教学成效产生机理层面理解,声乐演唱教学可以具体划分为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将协同理论应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协同理论应用于声乐演唱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和协同理论

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社会系统本质以及特征等综合规律的学科,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子系统,也可以是一个母系统,比如生态系统具体是由人物、植物、动物以及若干微生物等各个独立的系统构成,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又由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协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或者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的关系,进而揭示系统的内在进化动力。“协同导致有序”这一基本原理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系统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基于以上理论的指导,声乐演唱系统教学这一理论体系的有序建设需要具体分析该系统蕴含的各个子系统,明确如何通过加强子系统的关联优化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最终发挥“1+1>2”的效果。

(二)生理理论和心理理论

进行声乐演唱需要充分调动个体的各个器官和功能,其中个体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影响着最终的演唱成效,生理和心理只有共同发挥应有的效能才能促进演唱的成功。生理理论是一门研究生命个体身体机能的系统性学科,对声乐演唱者来说,对其生理的研究可以具体从整体、器官以及细胞等系统进行着重分析,生理学的内容还涉及关于人体的血液、排泄系统、能量代谢、消化吸收、生殖系统等多种知识,因此对于人体生理系统的研究必须在科学的辩证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探究人体功能。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心理规律的综合学科,这主要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心理内容随着个体的生活环境产生变化,个体的心理形式具体体现在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等方面。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无论是自然界、植物界、动物界还是人类,各个系统都在有效运行的状态中,充分说明了协同理论的有效应用是“协同产生有序”的具体体现。存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体通过同种生物体之间的竞争以及自生体内各部分的协同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要使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系统的开放性;二是组成系统的子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三是系统中涨落现象的存在,满足以上条件对本课题研究运用该理论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系统

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的“教”和“学”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子系统的有效配合对声乐演唱的效果起着直接决定作用。在實际教学层面,声乐教学演唱的效果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理论知识、艺术修养、综合素质等;学生的认知能力、智力发展、个性差异等。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协同配合下整个演唱教学才算最终完成,这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是开放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声乐教学系统是开放性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学习,教师也应言传身教,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二)声乐教学系统的子系统

声乐演唱教学子系统之间存在极强的非线性作用,其非线性主要是指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声乐演唱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发力,演唱过程中应用的发声技巧也是重要武器,整个演唱过程的完成需要人体综合利用声带系统、呼吸器官以及语言等协同完成。这些系统主要在人体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进行,因此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对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教”系统、“学”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作用,“感觉”这一心理活动的最终形成就是各个子系统之间非线性作用下的产物。因此,声乐教师只有做到真正理解学生、深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才能实现提升学生音乐演唱水平、增强学生阐释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系统的涨落

涨落主要是指事物的随机起伏和波动,系统内部蕴含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可以随时引起其平均数值的变化。在整个系统中若涨落幅度过小,那么其涨落变化就不能得到各个子系统的响应,较大幅度的涨落是促进系统结构不断调整和有序运行的重要动力。涨落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过程中,比如声乐演唱中的“教”系统中,涨落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的差异、教龄的差异等;“学”系统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受环境影响其演唱水平存在波动,还有不同学生存在心理特征差异等,这些具体表现是声乐演唱教学产生协同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声乐教师有必要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增强对涨落现象的掌控能力,保持开放思维,然后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实现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协同。

三、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效应”

(一)“呼”与“吸”的协同效应

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呼”与“吸”是调节气息的重要表现,只有两者协调统一才能促进演唱的最终成功。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习者存在对呼吸理解不足、难以控制呼吸节奏、不能合理释放呼吸气息等问题。针对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正确的呼吸方式、适当调整呼吸节奏、合理控制呼吸过程中的横膈肌对抗力,可以使声乐演唱者的演唱气息更加稳定、更具有支撑力。

(二)技巧与情感之间的协同

在声乐教学演唱中,技巧和情感都是演唱者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整个演唱过程中情感的释放将影响演唱者的气息表现、声色表现以及声乐感染力,只有融入情感的演唱才称得上是一种音乐艺术。若是将歌唱技巧作为歌曲的重要成分,其最终的演唱结果只能是声音美妙但缺乏灵魂。声乐演唱家只有将饱满而又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才可以使整个演唱过程有血有肉、活力无限。因此,实现技巧和情感的协同才能最大程度展现音乐作品的魅力,促进音乐艺术的完美呈现。

(三)紧张与松弛之间的协同

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张、放松等状态,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表现实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声带越紧、音调越高,越容易导致整体肌肉处于十分紧绷的状态,在声带处于紧张状态的同时,下巴等关节将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在演唱者呼气和吸气的过程中,呼气的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将呈现出协调运行的状态,但也会存在相互排斥的现象,这种对抗力可以使整个歌曲充满活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用后半身发力和唱歌,运用后半身的张力使全身肌肉合理把控,达到紧张和松弛状态的相互协调。

四、协同理论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者将高校的声乐教学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其中蕴含的子系统之间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关系,子系统只有在自觉服从整体系统的情况下才能最终使整体系统产生最大的功效。根据协同理论的指导,声乐演唱教学系统中具体包含“生理”协同、“心理”协同、“生理和心理”协同、“教”与“学”的协同等几个方面。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生理”协同

将声乐演唱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演唱者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演奏者只有充分掌握自身的生理结构、人体功能以及特点才能促进整个演唱过程顺利完成。从生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声音主要由人体的声带发出,在整个演唱中人体既充当一个演奏乐器同时也是主要的演奏者,如果缺乏对自身整体特点的了解,那么演奏者不可能担当好“人声乐器”这个重要角色。总体而言,演唱是一项具有生理特点的活动,是个体在人脑的统一指挥下,结合呼吸、发声、语言等多种器官的共同配合最终完成的。大脑和诸多器官的组合便是人体的主要生理系统,在该系统中神经系统主要担当“指挥者”的角色,而发声和呼吸等器官主要担任“执行者”的角色,各个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推动整体系统合理有序。

(二)高校声乐教学演唱的“心理”协同

高校的声乐演唱教学不仅是演唱者生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并且心理活动主要伴随整个演唱过程并同时影响整个演唱行为,心理学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个性等。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若是将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那么其自身的认知活动、情感、意志、想象、思维以及气质等都是其主要组成的子系统。结合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学生只有做到合理把握自身的心理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分析,才能最终促使心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协同合作,实现整体效能的最优化。比如声乐教学演唱中心理状态是“心理”协同的重要表现,心理状态着重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在某些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合体产生的紧张、烦闷、犹豫、专注等现象都是其重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产生的应激反应着重体现在演唱者全神贯注、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声乐表演上。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教”与“学”的协同

高校的声乐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主要通过“教”和“学”两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协同达到为高校培养声乐人才的目标。声乐教学中“教”这个系统具体包含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学”这一系统具体包含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知能力等。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传授学生学习技巧、增强学习者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互相配合,通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理合作,即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和传授,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学生掌握声乐技巧和声乐素养,最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提升演唱能力。

(四)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生理”和“心理”的协同

从系统论的层面出发,声乐演唱教学主要包括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两个子系统,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声乐教学系统的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也存在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两个系统是演唱者演唱过程中同时产生的。首先,在高校的声乐演唱中心理系统指导生理系统,人脑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载体,心理活动是人脑的重要机能,演唱者正确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指导其生理机能的合理运动,演唱者只有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才能促使自身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展艺术创作;其次,声乐演唱中演唱者的生理和心理应该协调发展,演唱者若是只有正确的心理或是只有完善的生理机能,就不能将演唱效果发挥到最好,正确的演唱过程就是将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进行完美融合的过程。因此只有树立思辨的眼光,将声乐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才能促进生理和心理两者的协同转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声乐演唱教学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唱生理、演唱心理等方面。基于“协同理论”的指导,将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对深刻理解声乐演唱的基本内涵,最大程度挖掘其中蕴含的规律,促使该演唱教学发挥到最大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改善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模式、密切结合协同理论的指导,以此促进声乐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冯珊珊.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声乐演唱教学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9):155-157.

[2]支慧.基于协同理论下的声乐演唱教学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383-384.

[3]郝爱珍.声乐演唱中“协同效应”初探[J].品牌(下半月),2014(22):258.

[4]范勇冠.声乐教学中协同理论探究[J].戏剧之家,2015(11):69.

[5]刘丽娟.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刘丽娟.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5):121-122.

[7]杨玲,岳圣东.声乐教学中的协同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4(03):234-235.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协同效应声乐演唱
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声乐演唱中的跨界现象分析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全域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效应
蓝黄两区建设的协同效应及其实现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