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文献综述
2020-01-11宋柯柯
宋柯柯
关键词:黄河;生态治理;保护;文明;文献
摘 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黄河,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水利专家学者们对黄河的生态治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着重分析了黄河生态脆弱的原因,探讨了治理黄河生态的措施,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黄河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对黄河安澜的美好期许。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12-0135-04
黄河河患频繁的问题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向来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尽其所能地治理黄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总书记,无不重视黃河问题,他们不辞劳苦地视察调研,召开会议商讨、研究和规划,在黄河治理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9年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黄河河南段,并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2020年9月,笔者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以“黄河治理”为关键字进行了主题检索,共检索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发表的学术论文104篇、报纸报道42篇、学位论文1篇、会议论文3篇,其中,主题词含有“生态”的期刊论文共37篇,报纸报道共10篇。笔者以检索出的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相关文献为对象,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研究进行了归纳综述。
1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原因分析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处于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的过渡带,气候复杂多样。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区域,分布有青藏高原复合侵蚀、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北方农牧交错、沿海水陆交错带等生态脆弱区[1]。学者们针对因黄河流域生态脆弱而引发的若干问题,从洪水灾害、水沙关系不协调、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分析。
1.1 洪水问题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黄河流域的洪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洪水风险依然是该流域的最大威胁。在笔者检索出的文献中,专家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了黄河流域的洪水问题。张金良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一文在总结黄河历史上洪水次数和原因的同时,分析出黄河上游洪水历时长、洪量大,中游三门峡以上的上大型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高,对下游防洪的威胁很大,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的下大型洪水洪峰高、涨势猛、预见期短,对下游防洪的威胁最为严重[2],文章观点客观严谨,可作为类似文献的代表。闫浩月在《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到,黄河流域内的最大风险就是从上游到下游都极易出现的洪水问题[3]。张勇在《试论水土保持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黄河洪水灾害的情况,发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黄河的上、中、下游,并分析了洪水出现的原因[4]。
1.2 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
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使河患频发,增加了人们治理黄河的难度。张金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一文中利用公式分析了黄河流域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原因,提出了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将长期存在的观点。李文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一文中清晰地讲述了黄河流域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危害,即泥沙淤积会造成地上悬河的出现,威胁沿岸人们的生活。王晓琳在《守护母亲河: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文中强调,在关于黄河的一系列棘手问题中,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协调是黄河问题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5],故治水治沙是治理黄河的关键。
1.3 环境污染问题
黄河流域地区环境污染严重,对流域的生态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工业污染。王金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一文中提到,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偏重,能源基地集中,煤炭采选、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较多,流域生态环境风险较高,企业大多沿河分布,主要污染集中在支流[6]。专家学者们还对各地区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了说明。高晓静在《关于吕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探讨》一文中对吕梁市黄河流域的污染现状进行了说明,提出大力推进以汾河流域为重点治理污染的方案[7]。杜林杰在《甘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文中描述了甘肃省内屡禁不止的水污染情况[8]。董战峰在《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一文中讲述了黄河下游部分地区污染严重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监管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1.4 水资源供需问题
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于水资源供需矛盾出现原因的分析,学者们的观点不一,董战峰等学者将之归纳为“水资源衰竭与水刚性增长矛盾突出”[9]。张金良等学者认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程度较高,再加上人类活动等原因,造成了黄河径流量的减少。除人类的生产生活用水外,闫浩月认为,黄河流域内因气候干旱造成的水资源蒸发,也是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之一。
1.4.1 对各地区水质状况的分析。何斌在《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一文中提出,陇西渭河流域内的水资源质量差、分布不均,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的水量和水质差距很大。有关部门对黄河流域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4.2 对各地区地形特征的分析。何斌在《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一文中描述了陇西县渭河流域的地况地貌,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内主要以风积黄土为主,土溜、滑坡、崩塌等重力物理地质现象发育[10],生态治理和修复工作任重道远。苏建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处,复杂多样、脆弱敏感是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11]。
2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措施及建议
或淤或决的黄河河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从最初的利用人力物力进行河道疏通,到如今的生态治理与保护,中华民族在对黄河的治理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专家学者们确立了流域协同治理理念,提出了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土地治理、打造绿色长廊等治理、保护黄河生态的措施及建议。
2.1 明确流域协同性治理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2]。专家学者们纷纷响应总书记的号召,邓小云、彭本利在《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大治理》一文中提出,碎片化治理不符合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必须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形成完善的协同体系,以制度规范促进协同治理[13]。朱育漩在《经营收益反哺生态公益,推进黄河治理》一文中以九三学社中央提案的《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为切入点,提出了要强化区域协调的观点。黄燕芬在《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欧洲莱茵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中对流域协同治理的内涵和意蕴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借鉴欧洲国家对莱茵河进行协同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4]。惠庆在《坚持辩证思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加强流域系统治理和管理体系的意见。学者们普遍强调黄河上、中、下游的协同治理是黄河治理工作的关键。张保伟在《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及其构建路径分析》一文中提出,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是一种基于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大治理[15]。
2.2 增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
黄河流域生态脆弱,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呈不断下降之势,故提高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能力非常重要。张金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一文中提出了通过保护河流支流源头、黄河源区和河口湿地,以修复水生态、提高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的建议。牛玉国、岳彩俊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对重要水源涵养区进行人工干预和应急式保护的建议,以期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增强流域水源涵养能力。谭小平在《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打造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四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概述》一文中分析了四川地区水土保持的现状,列举了四川省为了打造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而采取的一系列生态治理保护措施[16]。董战峰在《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一文中提出了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大力实施湿地保护及修复工程的建议,以期保护黄河流域湿地,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另外,提高黄河流域内的水源涵养能力对于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群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流域内土地荒漠化、沙化的治理
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贯穿了我国生态环境中最为脆弱的黄土高原和戈壁荒漠,土地的荒漠化和沙化现象极其严重,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在黄河生态治理工作中,处理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张金良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为代表,学者们普遍认为相关部门应通过推进沙漠防护林的建设等措施实施防风固沙工程,通过增绿、固沙、扩绿等手段阻止土地荒漠化和生态退化的进程,并建设人工绿洲,以构建沿黄生态带,加大流域内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的治理力度。
2.4 打造贯穿东西的绿色生态廊道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人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韩宇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一文中强调,我国应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为贯通东西的万里绿色生态廊道,对其空间布局的初步建议为“一廊、一轴、五核、多点”的总体格局[17],其中的“一廊”即指黄河干流生态走廊。张金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一文中规划了关于黄河流域的重大布局,通过提升上游水源涵养、保持中游水土、保护下游湿地生态,构建黄河流域的“三区一廊道”生态功能和水功能空间保护体系[18]。除黄河流域整体的绿色廊道建设外,学者们还对小流域地区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也非常重视。高晓静在《关于吕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探讨》一文中以吕梁市为例,提出了全面推进以吕梁山山脉为架构的天然绿色长廊建设的建议[19]。
除了上述关于生态治理的措施及建议,学者们还开展了流域内水资源节约与利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张金良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中提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建议。李文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一文中强调,有关部门应抓紧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20],重点建设防洪水利工程,减轻洪水威胁。
3 我国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取得的成就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是一部治国史[21]。在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一些专家学者在分析问题、提出生态治理建议时,也总结了我国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取得的成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水利部、黄委会、沿黄各省区政府部门积极传达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全国上下一条心,为治理黄河流域的生态而努力。牛玉国、岳彩俊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文中概述了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的工作成效,以具体的数据证明了对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实施人工干预和应急式保护的优势。张凌云在《内蒙古沿黄生态治理的创新模式》一文中描述了库布齐沙漠治理的创新治理方案与取得的成就[22]。王丽华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围绕“生态保护第一”各项工作全面发力》一文中提到,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已开始编制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包括黄河流域为主的河湟地區等“五大生态圈”生态修复规划,且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保护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3]。陈小玮、张国华在《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报告》一文中提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
4 结语
临黄河而知中国,鉴往事而知来者。黄河的生态治理和保护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从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河况的稳定,黄河文化走出了新时代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24]。学者们对于黄河生态脆弱问题的原因分析、生态治理保护建议、黄河治理成就的总结及黄河安澜的美好期盼,有助于人们了解黄河生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前进的方向,有利于推动黄河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原在崛起,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和保护在延续,黄河一定会成为造福国人的幸福河。
参考文献:
[1][2][18] 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N].黄河报,2020-04-28(003).
[3] 闫浩月.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5):28-29.
[4] 张勇.试论水土保持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J].陕西水利,2020(6):142-144.
[5] 王曉琳.守护母亲河: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J].中国人大,2020(2):39-40.
[6] 王金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J].环境保护,2020(Z1):18-21.
[7][19] 高晓静.关于吕梁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探讨[J].山西水利,2019(11):50-52.
[8] 杜林杰.甘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J].新西部,2020(13):32-36.
[9] 董战峰,璩爱玉,冀云卿.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黄河下游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导报,2020(14):109-115.
[10] 何斌.对生态保护和水利发展的探讨:以陇西县渭河流域为例[J].建材与装饰,2020(16):289,291.
[11] 苏建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甘肃省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思考[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8):9-11.
[12][2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1-3.
[13] 邓小云,彭本利.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大治理[N].中国环境报,2019-10-15(003).
[14] 黄燕芬,张志开,杨宜勇.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欧洲莱茵河流域治理的经验和启示[J].中州学刊,2020(2):18-25.
[15] 张保伟,崔天.黄河流域治理共同体及其构建路径分析[J].人民黄河,2020(8):5-10.
[16] 谭小平.推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 打造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四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概述[J].中国水土保持,2020(9):13-14.
[17][20] 徐宗学,李文家,韩宇平,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家谈[J].人民黄河,2019(11):165-171.
[22] 张凌云.内蒙古沿黄生态治理的创新模式[J].新西部,2020(13):42-45.
[23] 王丽华.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围绕“生态保护第一”各项工作全面发力[J].青海国土经略,2020(2):4-5.
[24] 李景文.黄河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8):2-4.
(编校:冯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