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疗进展
2020-01-11涂伟
涂 伟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是一类胆囊壁息肉样突起的隆起性病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检查手段的普及,PLG检出率日益增高,医学上对PLG的研究也逐步深入。PLG在病理类型上多为良性,在病变为恶性息肉前没有明显的症状,且良性恶性息肉之间也无明显的临床特征区别,这就为PLG的早期诊断干预治疗加大了难度。本文正是从PLG的病例特点及临床分析角度出发,总结加深对PLG的认识,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PLG流行病学特征
国内外报道PLG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国外PLG发病率为3%~6%;国内报道的PLG发病率为4.5%-8.6%;但总体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对于PLG发病率与调查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因素的相关性尚无统一的认知。大规模流行病学报告人群PLG发病率多在5%左右,且男性居多,主要发病年龄为30~40岁;但Segawa等的研究发现40~50岁的男性人群有较高的PLG发病率;Chen等的研究中并未显现PLG与年龄存在联系。在针对我国人群的调查中,PLG占胆囊疾病的5%~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统计资料相一致[2]。总的来说,PLG的影响因素较多,这也说明了该病的发生具有普遍性。
2 PLG病理分型
目前PLG病理分型常采用70年由Christensen和Ishak提出的病理分型标准。从病理角度常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两大类[3]。非肿瘤性病变又分为以下几类:①胆固醇沉着引起的胆固醇息肉,其实质是胆固醇代谢失调引发巨噬细胞的吞噬胆固醇后的堆积,不会发生癌变;②炎症刺激所致的炎症性息肉,胆囊壁多发生明显炎症;③腺瘤样增生,为黄色的质地较软的疣状物,此类息肉有癌变的可能;④腺肌增生,有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三类,可能发生癌变。肿瘤性病变根据病理特征有腺瘤和腺癌两类,需及时手术治疗。
3 PLG的诊断
PLG患者大多数缺乏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尤其是PLG早期经常是腹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的。目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B超、CT、胆囊造影等[4]。B超检查具有价廉、准确率高、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被公认为是PLG 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也有报道表明术前超声诊断PLG的假阳性率在6%~43%,其主要原因为胆囊黏膜皱襞、泥沙样结石或小结石容易被误认为PLG[5]。内镜超声(EUS)鉴别PLG的准确率高于普通B超,可将胆囊壁清晰得区分黏膜和黏膜下层、肌纤维层和浆膜下层和浆膜层。有研究利用EUS评分诊断肿瘤性PLG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7.8%、82.7%和82.9%,是一种有效的鉴别手段[6]。而CT增强扫描诊断PLG对比于彩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有更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更具特征性。对大于5 mm的PLG诊断率可达到100%,并且可以区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PLG[7]。一般认为,发现大的和不规则的病变时应采用CT检查,以避免遗漏胆囊癌。普通彩超对于PLG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难以区分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必要时可选用EUS和增强螺旋CT进一步鉴别诊断。
4 PLG的治疗方案
关于PLG处理方案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议,息肉切除术可以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紊乱,而且可以提高大肠癌发病率,所以对于所有的PLG均行胆囊切除术是不合理的[8]。胆囊性息肉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亦可适当给与消炎、利胆用药;其他良性病变可结合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腺瘤可发生癌变,应尽早行手术治疗。腺癌的治疗应根据肿瘤分级确定治疗方案,对T1期胆囊癌临床研究多认为应行腹腔镜或开腹胆囊切除术,也有报道认为T1b期胆囊癌应行根治性切除术[9]。Kubota等研究认为<1.8 cm的息肉可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当肿瘤已浸润到浆膜,应慎重选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1.8 cm的息肉应行扩大的胆囊切除术。
综上所述,PLG的治疗关键在于如何区分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肉,准确的了解PLG病理分型很重要。尽早的发现胆囊息肉,并进行科学诊断,制定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尽可能的能将患者胆囊功能保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同时,应加强健康宣传及防病知识,合理指导生活及饮食规律,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以更好地保障人们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