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探讨

2020-01-11孙曹毓周晶王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丝裂霉素房水前房

孙曹毓 周晶 王辉

青光眼是发生率较高且常见的因为眼压过高致盲的疾病,青光眼患者有多种病因,主要以原发性青光眼为主,我国人口多,青光眼的患者数量较多,因为眼压长时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轻者视力下降,极易使视神经处于永久性的损害,导致视力无法恢复,严重者可能会致盲[1],目前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是目前最常见的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方式,也是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方式。常规小梁切除手术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浅前房、眼压过低、功能性滤过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而且常规的小梁切除手术术后易引起青光眼的复发[2-4]。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经过人们的改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抗代谢药物,使巩膜瓣缝合牢固,而且能够调整巩膜瓣缝线,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8]。本院于2017 年4 月~2019 年12 月期间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小梁切除口减小+丝裂霉素+前房穿刺)治疗青光眼70 例(70 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4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70 例(70 眼),其中男39 例,女31 例,年龄35~71 岁,平均年龄48.5 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7 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 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0 例;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 例。患者术前视力0.05~1.00,平均视力0.60;术前眼压12~31 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眼压23 mm Hg。

1.2 方法 术前常规应用镇静剂、止血剂,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500 ml,1.5 h 内滴注完毕。显微镜下偏鼻或颞上方向作以穹窿部为基底的8~10 mm 结膜瓣,术野暴露8 mm×6 mm,分离Tenon 囊,作以角膜缘为基底、边长为5 mm 梯形的1/2 巩膜厚度的板层巩膜瓣,剥离至透明角膜缘内1 mm。将粘有0.4%丝裂霉素C 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覆盖球结膜2~4 min[9]。平行于虹膜表面鼻上方角膜缘内1.2 mm 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应用25 号针头作针尖指向6:00 位的倾斜辅助口。将稍宽于所切小梁的周边虹膜组织切除。在颞侧端顶角做1 针可调缝线,用10-0 尼龙线结节缝合巩膜瓣鼻侧端顶角,球结膜对位缝合1~2 针[10],恢复巩膜瓣,自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恢复前房。下方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0 mg、地塞米松2.5 mg,敷料盖眼。术后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活动瞳孔,全身使用常规抗生素,局部使用激素,减少术眼的炎症反应。裂隙灯下观察滤过泡形成和功能,测眼压、检查眼底,观察切口对合情况、缝线在位情况、前房形成及虹膜反应情况,观察并注意其他并发症情况。根据眼压、前房形成情况、术后滤过泡形态拆除可调整缝线。滤过泡针刺分离联合丝裂霉素C 球结膜下注射,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拆除后滤过眼压仍偏高,患者则行眼球指压按摩,滤过泡隆起和眼压降低是眼球按摩的疗效标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术后瞳孔情况、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前房情况 70 眼术中均形成人工前房,术后1 d无浅前房发生,在第2~4 天呈Ⅰ度浅前房有6 眼(8.6%),以后均未出现浅前房。

2.2 滤过泡形成 70 眼中形成滤枕时有5 眼发生结膜对合不良,加固缝合后再次前房注水,良好滤过泡形成。5 眼滤区不明显,经眼球按摩后滤区明显。术后1 d 6 眼形成半透明状滤枕。

2.3 术后瞳孔 70 眼在术中虹膜轻微向创口膨隆,9 眼在切除小梁过程中虹膜根部球形膨出,放出房水后继续手术,虹膜推回。术后瞳孔形状无明显变形,无虹膜后粘连。

2.4 视力 所有患者视力为0.06~1.00,平均视力为0.70,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2.5 眼压 70 眼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访,有3 眼眼压高于正常范围,其中开角型青光眼2 眼,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 眼。

2.6 并发症发生情况 无早期并发白内障发生,4 例术中虹膜根切后出血,经前房穿刺平衡液冲洗,术后1 d 出血基本吸收。

3 讨论

随着眼科显微手术的进展,在常规小梁切除基础上不断改进,要求在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的情况下并发症越来越少,手术操作越来越精细。

术中丝裂霉素的应用,丝裂霉素通过与DNA 双链发生交联而抑制DNA 的合抑制细胞增殖[11-13],具有很强的抗增殖能力。应用丝裂霉素,在术后早期滤过泡未及时形成时辅助眼球按摩以促进滤过泡形成,在小梁切除口减小的情况下,保持小引流口的充分畅通,可以早期防止滤道结疤,应用时要注意避免浅前房、滤过过强、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14]。

对小梁切除口进行了缩小。青光眼滤过术的目的是以维持较健康的眼压状态,将房水外引流至结膜下,使视功能得到保护,蓄积、吸收,产生新的房水循环,手术后滤过泡的大小与小梁切除口大小成正比,与巩膜瓣大小、厚度成反比。手术眼压控制成功的关键在于滤过道的外引流持续存在[15]。较小的小梁切除即使在小梁滤过无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外引流房水。小梁切除2.0~2.5 mm 功能性滤过泡出现更多,并发症更少,眼压控制成功率更高。显微小梁切除口小,术中对组织的损伤更小,减少前房出血、术后虹膜睫状体炎并发症,能明显减少晶状体、虹膜、睫状体的损伤。

在小梁切除前进行术中采取了前房穿刺,注射平衡液,促使前房及滤过泡的形成。目的是用于前房形成、前房冲洗;排出少许房水,降低眼压[16]。确保小梁切除过程中虹膜不脱出,避免器械过多地接触虹膜组织,对虹膜组织损伤小、术后虹膜色素脱落现象明显低于术中虹膜脱出者。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确保滤过效果,根据液体从巩膜瓣下渗漏检测滤过口的功能,通过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及时调整巩膜瓣缝合的松紧度[17]。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是否形成关系到滤过手术成败的关键。通过前房穿刺口注入平衡盐溶液重建前房。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房水流失,出现前房出血、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白内障等并发症,低眼压可使眼内血管反射性扩张,减轻眼内反应及滤过性手术后的并发症。通过对小梁切除术的改进,提高了手术降压的成功率,进一步降低了青光眼手术的并发症,为青光眼治疗提供最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促进功能滤过泡形成,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巩膜瓣瘢痕,安全性高,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猜你喜欢

丝裂霉素房水前房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氧化应激指标在白内障患者体液中的改变及与年龄的关系
Analysis of spectrum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bacteria in the aqueous humor or vitreous of patients at an early stage of penetrating ocular trauma
不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泪液NO浓度与前房炎症反应的变化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效果比较
兔眼小梁切除术中丝裂霉素C放置部位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高度近视患者LASEK手术后Haze的预防效果分析
942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析及处理
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