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维军教授辨治小儿风咳经验浅析※

2020-01-11辛秀丽

河北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僵蚕李教授风邪

辛秀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儿科,广东 深圳 518133]

风咳临床通常表现为较为剧烈的阵发性刺激性干咳,但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以夜间及晨起为著,在吸入冷风、灰尘、异味、烟雾等刺激性气体或感冒后容易诱发或加重。现代医学中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呼吸道感染后咳嗽(PIC)、变应性咳嗽等皆属于风咳的范畴,其病理机制类似,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为其主要的病理机制[1]。西医治疗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以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和抗过敏药物等治疗,治疗周期长,患儿常不能坚持治疗,临床上易反复发作,且存在着各个系统的不良反应。中医治疗小儿风咳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

李维军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儿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尤为擅长。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李教授治疗风咳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风咳与CVA的相关性

风咳的临床特点由风邪的致病特点所决定。《素问·风论》谓:“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2]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总结出风咳的发作常呈突发性、阵发性、反复性。李教授认为,风咳与现代医学中CVA的临床特点最为相似,CVA主要临床特点有:咽及气道干痒,咽痒即咳,难以自制;干咳为主,若伴有寒邪,则咳嗽常有少许白痰,若伴有燥邪,则咳嗽则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少痰;咳嗽夜间加重;对冷空气、风、异味等刺激或外源多种可吸入物质较为敏感。因此,CVA可归属于中医学“风咳”范畴[3]。

2 中医对小儿风咳的认识

2.1 风咳病因病机 风咳既不似外感咳嗽表证明显,亦不似内伤咳嗽,风咳常因冷空气、异味等外邪刺激诱发,究其病因,确有独特之处。李教授认为,风咳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多为风、寒、燥等外邪侵袭,其中以风邪为主,且常与寒邪相合。内因多责之于患儿为特禀质,常有湿疹、荨麻疹等过敏病史。风邪犯肺是风咳的主要病因,并且风邪存在于整个风咳的病程中,而咳嗽日久,失治误治,导致正气亏虚,是患儿风咳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此与其他医家对风咳的认识有相通之处[4-7]。风咳患者常因咽痒而诱发咳嗽,风盛则痒,此与“风胜则挛急”特征相符,而气管痉挛是“风胜则动”风邪致病的体现,其气管痉挛及咽痒,则是“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痒则为风”的体现。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李教授认为,六淫之中风邪的致病范围较广,所有吸入性致病因子、气候变化、环境因素及各种理化因素均可归于此。风咳的总病机当属标实本虚,而其主要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病程日久,往往夹杂血瘀。

2.2 风咳与体质的相关性 风咳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有密切联系,尤其是有家族哮喘病史的特禀质的患儿更易罹患。体质决定了风咳的易感性。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个体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与体质息息相关,正如《灵枢·五变》谓“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8]。体质决定风咳的证型,疾病的发展过程也由体质直接决定。“邪从人化”就是指侵犯人体的邪气相同,但因体质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的差异,正如《医门棒喝》曰“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温热经纬》曰“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9]。体质决定风咳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风咳患儿若是脾虚质、湿滞质等体质,则后期更易转化为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10]。但体质是可以调控的,其受饮食、环境、性别、疾病的影响,并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中医治疗是改善患儿体质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使机体的气血失调、阴阳失衡得到纠正[11]。李教授擅于小儿体质辨识,常将小儿体质分为生机旺盛质、脾虚质、积滞质、热滞质、湿滞质、心火偏旺质6种体质,在临床上常通过不同的饮食及药物调养来调控患儿体质。

2.3 消食化积在风咳中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唯恐小儿营养不足,营养不均衡,在生活中往往存在喂养过多,或病后急于大补,调护不当等现象。患儿脾常不足,加上饮食不知自节,家长调护不当,常常伴有食积。《幼科发挥》云“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12]。李教授认为,当下大多数儿童患病的源头可归于食积,食积贯穿在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食积患儿更易感受外邪,而疾病也更易加重患儿食积,形成恶性循环。近几年,众多医家也日益重视食积在小儿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从食积论治小儿咳嗽,将其病因归于外因及内因,临床上运用中药辨证治疗的同时,重视日常饮食调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3]。因此,李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小儿风咳,常加用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消食化积之品,常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 小儿风咳的中医治疗

3.1 辨治思路 不同医家对风咳的辨治思路有不同的见解,但在风邪致病的病因及祛风这一重要治疗原则方面则认识一致。李教授从小儿风咳的不同时期按不同的病证进行辨治,思路独特。李教授提出,风邪是风咳发展演变整个病程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无论疾病处于哪个阶段,在治疗上均离不开“祛风宣肺”。李教授认为,风咳初期,常伴有喷嚏、鼻塞、流涕及耳、咽、气道痒等风邪为病的表现,患儿喉间痰鸣等“痰”象并不明显,故其治疗应按“咳嗽”进行论治,从痰论治效果并不理想。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病程日久必化燥伤津,无以濡养气道,若患儿为阴虚质,则伤津更为明显,从而使咽痒、干咳等症状反复难愈。而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于感受风邪,使肺宣肃功能失调。因此,在风咳初期以祛风宣肺、滋阴润肺、利咽止咳为主,同时不忘补益肺气。在风咳后期,若仍按咳嗽论治,临床常难获得良效。而“哮喘”的病机主要为痰饮伏肺,外邪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其主要致病因素为“痰”,痰饮是哮喘发病的宿根[14]。李教授认为,虽风咳没有“哮喘”的喘息、哮鸣音等症状和体征,但其发病机制却极为相似,均存在慢性炎症所致的气管痉挛及气道高反应[15]。“久咳痰郁终成哮”,在风咳后期,应从“哮喘”的角度对风咳进行辨证论治。此外,风咳反复发作,滥用抗生素,或失治误治使疾病持续时间过长,肺脾气虚更甚,无力助心行血而致血瘀。在风咳后期,外因仍为外邪侵袭(主要为风邪),而此时肺、脾、肾虚当属内因,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痰这一病理产物。因此风咳后期,治疗应以祛风止咳、化痰平喘、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调补肺、脾、肾。李教授强调,无论是风咳初期亦或后期,在诊疗过程中均应重视消食化积在患儿疾病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当患儿风咳已控制,疾病处于缓解期时,亦不可懈怠,此时应扶助正气,补益肺、脾、肾,益卫固表,使机体抗邪能力增强,防止疾病再次发作。

3.2 用药经验 风邪犯肺是小儿风咳的主要病因,且风邪存在于整个病程中,因此临床上治疗小儿风咳以祛风为要。李教授常以太子参、炙麻黄、防风、僵蚕为基础药物,并根据患儿风咳所处的时期,机体寒、热、燥邪偏盛,以及临床伴随症状加减用药。其中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以扶正气;炙麻黄为开肺窍之良药;防风祛风止痒;僵蚕祛风化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可通过抑制过敏递质的释放、抗补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16];防风具有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17];僵蚕能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以调节机体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具有抗过敏、消炎作用[18]。

李教授对于风咳初期常按咳嗽进行论治,常用麻黄、僵蚕、防风、紫菀、款冬花、荆芥、百部、苦杏仁、桔梗、牛蒡子等祛风宣肺、滋阴润肺、利咽止咳之品,常用方剂有华盖散、银翘散等,偏寒者常加用桂枝、白芷、紫苏、细辛等疏风散寒,偏热者常加用连翘、金银花、鱼腥草、淡竹叶等清肺化痰。风咳后期常按哮喘进行论治,常选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方剂,并常加用桃仁、丹参、赤芍、当归活血化瘀,太子参、五味子、黄精、补骨脂等调补肺、脾、肾之品。燥邪偏盛者,或风咳日久阴虚明显者,常加用玄参、沙参、麦冬等养阴润燥;脾虚痰多者,常加用茯苓、陈皮、薏苡仁、砂仁、半夏等健脾祛湿化痰之品。李教授最常用丹参、当归活血化瘀,《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指出“当归……主咳逆上气,润肺气”,而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临床治疗风咳日久,加此二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对气道挛急、干咳剧烈者,常加地龙、蝉蜕、全蝎、僵蚕等血肉有情之虫类药物及白芍、五味子、乌梅、甘草等养阴敛肺之品,以搜风通络、缓解气管痉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蝉蜕、全蝎等虫类药具有抗炎、抗过敏、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从而发挥快速止咳的功效[19]。风咳较剧烈者,李教授常配伍僵蚕、蝉蜕,僵蚕祛风化痰,蝉蜕偏于解表疏散风热,尚能利咽,两者合用,使内外风皆去。若患儿夜间睡眠不安,时常哭闹踢被,常加用淡竹叶、钩藤清泻心、肝热。李教授在治疗风咳的过程中,常加用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消食化积,若患儿舌苔厚腻,常加用苍术、厚朴、陈皮运脾祛湿,并嘱其清淡饮食,勿进补。在风咳缓解期,李教授常选用玉屏风散以益卫固表,增强患儿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从而使风咳发作次数减少,并常加用茯苓、白术、山药、焦三仙、鹅管石、补骨脂、党参等补益肺、脾、肾之品,使肺、脾、肾同治,意在从内而治,调理脏腑功能。

4 典型病例

何某,女,5岁。2018-08-05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个月余。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夜间及晨起较重,少痰,难以咯出,伴鼻塞流涕,曾至当地诊所就诊,予头孢、阿奇霉素等药物治疗后,咳嗽症状未见缓解。刻诊:阵发性咳嗽,咽痒则咳,痰少,晨起及夜间咳嗽明显,活动后咳嗽较剧,伴鼻塞流涕,无发热、气促喘息、胸闷胸痛,平素食欲欠佳,眠尚可,二便尚调。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尚可,呼吸平稳,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舌苔薄黄稍腻,脉浮数。辅助检查: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稍增高(1.14×109/L),C反应蛋白未见异常,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胸部X线摄片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风咳。辨证:风热犯肺证。治宜祛风宣肺,利咽止咳。药物组成:荆芥穗5 g,连翘5 g,金银花5 g,苦杏仁5 g,桑叶5 g,薄荷5 g,枇杷叶5 g,鱼腥草3 g,牛蒡子5 g,陈皮5 g,炙甘草3 g,炒僵蚕3 g,炙麻黄3 g,防风5 g,太子参10 g,苍术5 g,炒山楂5 g,炒麦芽5 g,炒神曲5 g。每日1剂,水煎取汁15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7剂。2018-08-12二诊,患儿咳嗽较前稍减轻,无明显鼻塞流涕,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舌淡红,苔薄黄。初诊方去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继服7剂。2018-08-19三诊,患儿咳嗽较前明显减轻,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肺部查体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处方:炒僵蚕3 g,炙麻黄3 g,防风5 g,太子参10 g,沙参5 g,麦冬5 g,茯苓5 g,炒山楂5 g,苦杏仁5 g,甘草3 g,毛冬青5 g,当归5 g,丹参5 g。7剂而愈。

按:本例初诊时,咳嗽日久,伴有鼻塞流涕表证,当属风热犯肺证,采用银翘散加减以祛风宣肺,利咽止咳;且患儿食欲欠佳,舌苔稍腻,加用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积,苍术运脾化湿。二诊时,患儿食积已消,咳嗽减轻,苔薄黄,仍有肺热存在,前方去山楂、麦芽、神曲,继续巩固治疗。三诊时,患儿咳嗽较前明显减轻,舌、脉象好转,患儿咳嗽日久耗伤阴液,久病必虚,肺、脾、肾相对不足,久病常夹杂血瘀,在祛风宣肺的基础上,加用沙参、麦冬、当归、丹参滋阴、补益、活血之品。李教授根据患儿发病不同时期的不同病机,辨证准确,合理用药,且重视消食化积在小儿风咳治疗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疗效。

5 小 结

在小儿风咳的辨治上,李教授有其独特的见解及用药经验,将风咳分期论治,在风咳初期常以祛风宣肺、滋阴润肺、利咽止咳为法,兼顾补益肺气;风咳后期以祛风止咳、化痰平喘、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调补肺、脾、肾,并根据患儿咳嗽的特点增减用药,重视消食化积在小儿风咳治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僵蚕李教授风邪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育槐
厨子救人
别人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