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2020-01-11范任重金春玉

河北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电针艾灸针灸

范任重 金春玉

(延边大学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吉林 延吉 133002)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组织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对机体除保护作用外,当免疫功能过强、低下或调节异常时,也可引起免疫损伤[1]。针灸的作用性质属功能调节,通过激发自愈力而获效,穴位作用范围具有选择性调节和泛调节双重效应,这和免疫调节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2]。我们通过综述针灸对免疫活性分子影响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探究免疫失调或损伤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切入点。

1 针灸对体液B细胞和T细胞的影响

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根本机制是机体的自稳态机制对针灸干预的整合与利用,而自稳态机制是自组织系统的典型特征,自组织特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所谓体液免疫,即以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测定Ig是检测体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即IgG、IgA、IgM、IgD和IgE。细胞免疫,狭义仅指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广义包括原始的吞噬作用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1 临床研究 针灸调节免疫具有三大特征,即双向良性调节、饱和调节、多靶点调节。郁慧杰等[3]将107例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3组。常规组36例予营养支持疗法治疗;针刺组34例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穴针刺治疗;电针组37例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穴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7 d。结果:治疗后电针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4+和CD4+/CD8+及IgG、IgA均升高(P<0.05)。说明电针可纠正患者的高分解代谢状态和负氮平衡,加速受体组织和免疫功能的修复。杨杰等[4]将12名男子散打运动员分为2组。艾灸组6例每日训练结束后晚上做常规放松,并艾灸双侧肾俞穴30 min,每周5次,持续8周;对照组6例每日训练结束后,晚上只做常规放松。冬训开始前1 d和8周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血液检测。结果:试验后艾灸组血清睾酮、IgG、IgA含量升高(P<0.05),但对照组无变化。说明艾灸肾俞穴有助于维持运动员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Li G等[5]将51例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8例予常规西医治疗;电针组19例予电针合谷、外关、承扶、太冲等穴位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组14例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30 min(T1)、2 h(T2)、4 h(T3)采集血样,测定IgM、IgA、IgG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电针组、TENS组各时间点IgM、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3时间点,对照组IgM、IgA较电针组、TENS组降低(P<0.05)。T0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TENS组TNF-α水平上升(P<0.05)。谢怡琳等[6]将18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组90例予针刺治疗,穴取大椎、肺俞、膻中、定喘、间使、支沟、太溪、足三里;西药组90例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治疗。2组均2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4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IgG、IgM、CD3+、CD4+、CD4+/CD8+均升高(P<0.05),且针刺组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2组IgE、CD8+均降低(P<0.05),且针刺组低于西药组(P<0.05)。说明针刺和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均能较好地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但针刺组的疗效较西药组明显。李坚将等[7]将64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予针刺背俞穴加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32例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 d,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4、IgE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王艳萍等[8]将74例地方性氟、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碳酸钙D3治疗;观察组37例予针刺肾俞、脾俞、太溪、足三里、手三里、气海、关元穴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后2组IgG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唐英等[9]将23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15例予关元、肾俞、足三里穴行温和灸治疗;对照组115例予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2组均3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60、90 d后2组IgG、IgA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90 d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肖秋生等[10]将90例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0例按照拯救脓毒症治疗指南(SSC)的方案治疗;胸腺肽α1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治疗;针刺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关元针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6 d。结果:治疗后3组CD3+、CD4+、CD8+、CD4+/CD8+、IgG、IgA、IgM均升高(P<0.01),且胸腺肽α1组及针刺治疗组CD3+、CD4+、CD8+、IgG、IgA、IgM均高于对照组(P<0.01)。张绍华等[11]将60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持续性植物状态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艾灸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D4+、CD4+/CD8+及IgG、IgA、IgM水平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赵翀翀等[12]采用糖皮质激素(GC)辅以针灸(主穴为足三里、关元、气海,根据临床分型随症状加减不同穴位)治疗重症肌无力(MG)34例,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后血清IgG1、IgG3均降低(P<0.05)。以上说明针灸对免疫球蛋白以及免疫细胞因子均有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可通过调控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来维持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间的平衡。

1.2 基础研究 足三里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强壮穴,可调节多个脏腑系统的功能紊乱。薛小卫等[13]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6只)、正常足三里组(6只)、模型空白组(7只)、模型足三里组(7只),共4组(其中4只造模过程中死亡)。模型空白组、模型足三里组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Li Cl-PILO)造模(癫痫模型)。正常足三里组、模型足三里组针刺足三里穴,连续针刺10 d。运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免疫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空白组比较,模型足三里组海马组织IgG1、IgG2a的含量在针刺干预后出现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空白组(P<0.05);正常足三里组与模型足三里组比较,IgG2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hu MF等[14]采用电针足三里施以脓毒症大鼠模型,结果表明,电针干预处理能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肠损伤和高通透性,降低大鼠死亡率。电针干预处理通过提高IgA浓度,CD3+、CD4+和CD4+/CD8+,对肠黏膜免疫屏障有保护作用。Liu M等[15]建立慢性心理压力(CPS)大鼠模型,对CPS大鼠进行足三里穴电针治疗。结果发现,电针足三里可提高CPS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内脏超敏反应和免疫功能,可提升血清IgG、IgM水平。严兴科等[16]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电针组,各12只。皮内注射同种异体雄性SD大鼠前列腺蛋白提纯液,辅以双重免疫佐剂复制自身免疫性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模型。造模后电针组、药物组分别给予电针三阴穴、普适泰灌胃治疗15 d。结果:电针组动物腺体湿质量及系数均下降(P<0.05),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局部前列腺组织IgG含量降低(P<0.05)。王芸等[17]对盆腔炎后遗症大鼠进行研究,正常组和模型组常规饲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鼠关元穴、次髎穴处分别施太乙药条温和灸和普通温和灸,每次每穴各施灸30 min,每日1次。结果:1个月后,实验组大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施以关元、次髎穴太乙药条温和灸可提高盆腔炎后遗症大鼠阴道分泌物中IgA含量,提高盆腔局部免疫功能。《通玄指要赋》曰“足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刺激足三里穴能达到扶正培元、补虚通络、升降气机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有助于降低局部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另外,三阴交是肝、脾、肾经交会穴,多用于生殖系方面的疾病,电针三阴穴可能改善血管的通透功能,影响组织的渗出、增生、变质过程,改善病变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

2 针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细胞因子(CK)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参与免疫细胞间各种调节,是免疫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TNF-α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2.1 临床研究 Brustin R等[18]对18例持续性疣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例予针灸(取穴:三阴交、章门、孔最、手三里、足三里、腰阳关、中脘穴)治疗;对照组9例予安慰剂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成功率36.6%,对照组临床成功0。治疗后治疗组IL-10水平下降(P<0.05)。Karst M等[19]研究表明,针刺双侧曲池穴可提高呼吸爆发患者血浆TNF-α、IL-8水平。裴向东等[20]将50例全身麻醉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5例于麻醉前15 min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干预至手术结束;对照组25例在足三里、三阴交穴行假针刺。结果:麻醉苏醒后1 h时间点,观察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IL-4、IL-6水平降低(P<0.05)。表明电针刺激可以减轻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从而减轻炎性反应的发生。以上研究从免疫学角度证实了腧穴与假腧穴、针刺与假针刺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确定了腧穴与得气之间的交合作用。作用机制可解释为刺激穴位可以通过局部感受器将其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引起中枢递质释放,调节机体免疫。刘义等[21]将90例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随机予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盐酸帕罗西汀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盐酸舍曲林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主穴百会、印堂、神庭、风池、大椎、四神聪,结合随症加减配穴)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5名为健康对照(健康组)。结果:与健康组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血清5-羟色胺(5-HT)、IL-4及IL-10水平降低(P<0.05),IL-1β、IL-6水平升高(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2、4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1~4周末HAMD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5-HT、IL-4及IL-10水平升高(P<0.05),IL-1β、IL-6水平降低(P<0.01)。证明针灸、西药等联合应用更具优势。刺激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说明针灸对失衡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功能,恢复机体的自稳态。

2.2 基础研究 Liu M等[15]研究证实,针刺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足三里,能明显提高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IL-6水平。张玮等[22]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血海组及足三里组,每组8只。其中模型组、血海组、足三里组进行为期13 d的递增负荷游泳训练,血海组、足三里组每日训练结束20 min后进行20 min的穴位针刺干预。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海组、足三里组第1次力竭游泳时间延长(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脏指数及血清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海组、足三里组血清IL-4含量降低(P<0.01),足三里组IFN-γ水平、IFN-γ/IL-4比值升高(P<0.01);足三里组血清IFN-γ含量高于血海组(P<0.05)。表明针刺足三里能够纠正大强度运动等导致的免疫失衡,促进机体功能恢复。Chen L等[23]研究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可显著提高健康SD大鼠血清IFN-γ水平,以及血清和脾细胞提取物中IL-2、IL-17水平,提高脾细胞CD4的表达水平。彭艳等[24]将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模型+艾灸穴位)、艾灸非穴组(模型+艾灸穴位对照点),每组10只。艾灸穴位组和艾灸非穴组于造模前8 d即予艾灸干预,穴取足三里、中脘、关元、脾俞、胃俞穴或以上穴旁开对照点,模型组仅捆绑不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16 d。采用幽门螺杆菌(Hp)灌胃建立大鼠Hp胃炎模型。结果:与艾灸非穴组、模型组比较,艾灸穴位组胃组织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5)。卢咏梅等[25]以8周大强度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免疫抑制大鼠模型。将43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A组)、大强度游泳训练组(B组)、大强度游泳训练加电针组(C组)。A组10只为空白对照,正常饲养,不加任何干预;B组17只对大鼠进行为期8周、每周6次、每次150 min的游泳训练;C组16只的训练方案同B组,但自第2周起每次训练后在百会、关元、足三里穴实施电针干预,每日1次,共持续治疗7周。结果:与A、B组比较,C组血清IFN-γ、IL-2水平升高(P<0.05)。陈艳萍[26]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每组10只,并另选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隔药灸组、电针组选取天枢、气海分别进行隔药灸、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4 d。结果:隔药灸及电针均能显著改善UC大鼠炎性反应,其机制是通过下调结肠组织中INF-γ和IL-12水平,上调IL-4和IL-10水平,从而保持辅助性T细胞1(Th 1)/Th 2细胞间平衡,进而改善免疫功能。

3 对补体系统的影响

补体(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导免疫应答和炎性反应。郁慧杰等[3]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穴,发现电针组外周血C3浓度较单纯针刺、常规治疗明显升高。孙兴亮等[27]研究表明,针灸可升高补体免疫性不孕症患者C3浓度。陈劲峰等[28]分析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83例免疫无应答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发现气虚质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是非气虚质患者的2.77倍,痰湿质患者免疫重建成功率仅为非痰湿质患者的0.26倍。体质可着重从祛湿化痰、健脾益气等方面切入进行调养,提高免疫调节作用。督脉为诸阳之会,刘骁等[29]将50例体质辨识为阳虚质的受试者随机分为督灸组、药物组。督灸组25例采用督灸法进行干预,每10 d干预1次,3次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组25例口服金匮肾气丸(水蜜丸),1次4~5 g(20~25粒),日3次,共服用6周。结果:督灸组显著提升人体血清C3、C4水平,明显提升IgA水平,分析C3、C4、IgA可能是督灸调节人体免疫水平的靶点。在本次检索的文献中,未发现针灸调节补体系统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相关作用机制需要更多的实验去验证。上述提示,纠正体质偏颇,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治相关疾病发生,是中医理论“治未病”之精髓。以针灸作为切入点对偏颇体质受试者进行体质干预,可通过调节人体血清C3、C4水平实现对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激活。

4 结 语

《免疫类方》中说“免除疫疠”,这是“免疫”一词的正式提出。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针灸与免疫密切相关。随着针灸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接受,针灸调节免疫功能的国内外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针灸影响免疫效应的具体细胞分子机制尚缺乏了解。目前,大部分针灸调控免疫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对治疗效应、细胞功能状态的观察。针灸也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免疫功能,该系统中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针灸作用的重要靶点,发挥针灸对机体的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而且是以整体性、双向性为其规律和特点。

猜你喜欢

电针艾灸针灸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艾灸保健知多少
预防艾灸上火,可舌下含服玄参片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婆婆迷上了艾灸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