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亮教授应用通调任督法治疗颈性眩晕经验※
2020-01-11王艺静林海波许延林钟淑芬谭章财吴月意
王艺静 林海波 许延林 钟淑芬 谭章财 吴月意
(暨南大学中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632)
余伯亮,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从事针灸教学与临床工作40余载,结合传统针灸理论与家传心法,创有“针刺三法”:多针浅刺、通调任督、住痛解难。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伴颈痛的疾病[1],以椎动脉机械压迫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为致病因素[2-3]。发病机制主要是颈部神经活动的异常传入引起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及特异性感觉障碍[4-5]。随着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CV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6-9]。中医学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CV属眩晕范畴,由风、火、痰、瘀、虚等多种因素所致,主要证候分型有风阳上扰型、痰浊上蒙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4种[10]。余教授应用通调任督法治疗CV收效甚佳,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余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CV与颈椎平衡密切相关,多由颈椎失稳所致,气血阴阳不通、任督失调为本,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诸阴阳经络交会之处,气血精气皆上注于头面,气血阴阳不足、失交、失和,则“脑转耳鸣,颈痠眩冒”。任脉为阴脉之海,督脉为阳脉之海,二脉主一身阴阳,居于人体前后正中,“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任督得通,则诸经络阴阳气血皆可通调平顺。且任督二脉又交会于头面,督脉又与6条阳经交会于大椎,与头部、颈项部关系密切。阴阳精血运行不息,脑府元神才能得到充养,总领溢蓄调节渗灌全身经脉。任督通调,头部气血自然得以有效相贯。余教授“通调任督”的核心思想是注重任督二脉在经络中的重要地位,发挥任督二脉对经络系统总的溢蓄调节作用,以“通调任督”来维系调节一身之阴阳。《灵枢·根结》指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在治疗上,余教授秉着知调阴阳、标本兼治的原则,以“通调任督”理论为指导,先以通调任督手法理筋正骨,调理颈椎,解除局部卡压,理筋通督,恢复颈椎生理平衡状态;再以通调任督针法中五方八卦穴阵为主,配以四肢的一些穴位,通督醒脑降浊,调平气血,养神止眩。如此任督通调,病灶得以疏通,经络气血调和,阴阳得以贯续,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疗效。
2 治疗方法
余教授治疗CV以通调任督手法理筋通督,整复错位,通利关节,宣通局部气血。以稳准轻巧的手法平衡颈椎稳定性,解除对椎动脉造成的压迫,消除对周围交感神经的刺激,改善大脑血供,缓解眩晕、头痛等症状[11-13]。通调任督针法以五方八卦穴阵为主,通调任督,贯通阴阳,培补元气,养神升血,醒神降浊,并配合其他穴位,调理全身经络脏腑气血,从而使颈椎结构恢复至生理位置,全身气血灌注恢复正常运行,调顺归位,各司其职,眩晕消失,疾病消除。
2.1 通调任督手法 患者取坐位,龙氏颈椎正骨牵引椅下行颈椎悬吊牵引,术者站于患者身后,先采用揉法和拿法放松患者枕后及枕下肌群。再根据颈椎不同的错位方式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旋转式错位采取低头摇正法,侧摆式错位采取侧向扳正法。低头摇正法: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轻力慢摇头,另一手托其枕部并用拇指定点于错位关节处,嘱其放松颈部后,将其头部转至最大角度,定点拇指处感到阻力时,另一只手加以“闪动力”,使关节复正。侧向扳正法:术者一手托住患者颈部并以拇指按住偏移横突隆起处,另一手握住患者肘肩部轻轻往外下方拉,使颈部做侧屈运动,当向患侧扳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压力稍加重,同时动点手做扳、按、牵引闪动力。重新触诊双侧横突、关节突,如关节复位不完全,可重复复位1次。复位结束后,行端提推正法调理颈椎生理曲度:术者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拇指、示指按于棘突两旁,拇指、示指相对用力将患者往后拉,再向前推,推动时,稍加用力由上往下推正。最后,撤下牵引再次调整颈椎位置和生理曲度。嘱患者注意休息和加强颈椎肌肉锻炼,以维持颈椎平衡和稳定。
2.2 通调任督针法 常规消毒后针刺,可用半刺法或浅刺留针法。以百会为中心,第1层四神聪,形成前后左右中(五方),外面是神庭或上星、头维(双侧)、率谷(双侧)或角孙(双侧)、风池(双侧)、风府,为八卦阵。风阳上扰型加太冲、行间;痰浊上蒙型加足三里、丰隆;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关元;肝肾阴虚型加太溪、三阴交。伴有血压升高者配合谷、太冲、曲池;耳鸣耳聋者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风池;视觉障碍者配承泣、四白、睛明;心悸、恶心、呕吐者配足三里、公孙、外关、内关。
3 典型病例
赵某,女,59岁。2018-03-12初诊。主诉:反复头晕6年,加重6个月。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体位改变及颈部活动时明显,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未作特殊处理。近6个月加重,肢体乏力,偶伴心悸胸闷、恶心欲呕、自汗出,劳累时明显,无视物旋转,无肢体麻木、抽搐。于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改善欠佳。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180/110 mmHg(1 mmHg≈0.133 kPa),自服硝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体格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存在,颈肩部肌肉紧张,颈部屈伸活动受限。第1~3颈椎(C1~3)棘突右旁压痛(+),闭目难立征(+),椎间孔压缩试验(+),双上肢臂从牵拉试验(±)。辅助检查:颅脑MRI未见异常。颈椎DR提示:枢椎齿突与寰椎两侧块间距不等,颈椎退行性变。刻诊:患者神清,精神疲倦,面色无华,气短声低,头晕,动则加剧,夜间尤甚。肢体乏力,伴有视物旋转、心悸胸闷、恶心欲呕、自汗出,无肢体麻木。纳眠尚可,二便调。舌黯淡,苔薄白,脉虚细。西医诊断:CV。中医诊断:眩晕。证属气血亏虚。治宜益气养血,补髓止眩。处方:通调任督手法。龙氏颈椎正骨牵引椅下行8 kg颈椎牵引,拿法、揉法等手法放松患者枕后及枕下肌群后,采用侧向扳法、低头摇正法调整错位关节,端提法调整颈椎生理曲度。通调任督针法:神庭、头维(双侧)、百会、四神聪、率谷(双侧)、风府、风池(双侧)、天柱(双侧)、合谷(双侧)、内关(双侧)、外关(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绝骨(双侧)、太冲(双侧)。风池、太冲采用泻法,余穴采用补法,0.3 mm×25 mm毫针浅刺,每次留针30 min。同时予特定电磁波(TDP)治疗仪照射枕后部。患者治疗1次后眩晕即缓解,连续治疗3次后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胸闷减轻,无恶心欲呕。连续治疗5次,眩晕症状完全消失。1年后随访,患者自诉眩晕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头晕,伴心悸胸闷、恶心欲呕、自汗等,这些交感神经症状与颈椎失稳密切相关。颈椎失稳,尤其寰枕关节错位直接影响椎动脉供血,或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发动脉痉挛,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继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患者年老体虚,脏腑功能减退,脾胃虚弱,水谷不运,气血生化不足,脑窍失养,遂发眩晕,动则尤甚,证属气血亏虚。且脾主升清,脾虚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犯清窍,引发眩晕。任督二脉总领一身之阴阳,任督交会处气血运行不畅势必影响全身,引起一系列症状。“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此处气机失和,必然影响气血运行,久则伤神。神气相随,神行则气行,神旺则气足,神衰则气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本病虚实夹杂,治病求本,当以扶正祛邪为原则。治疗时先以理筋正骨手法将颈椎调理至生理平衡状态,使生理结构达到稳定状态,“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再进行针刺,采用余教授通调任督针法中五方八卦穴阵为主,结合部分四肢穴位,取百会、四神聪、头维、风府、风池、天柱、内关升阳降浊,安神止眩;内关、外关共调一身阴阳;足三里、三阴交培补后天气血;绝骨益髓健脑;合谷、太冲开四关,平肝潜阳,调畅全身气血运行。此治疗方案标本兼治,通调任督,阴阳交贯,固本培元,眩晕不作。
4 结 语
余教授通调任督法的实质和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调理阴阳,重视任督二脉在经络系统中的重要价值,以通调任督来通调一身气血阴阳。任督二脉中经气的运行,无论顺逆,都要共同完成循环,二者合则一条经,分则两条脉。督脉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任脉总一身之阴,为“阴脉之海”,故通调任督可激发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经气。全身阴阳气血得到良性调节,则经络通,脏腑和,神志安,阴阳气血顺利交贯,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内经》),故当“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内经》)。任督二脉居于经络调节核心,与周身经络联系密切,通调任督法即通过调节任督二脉来调和气血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内经》),任督相通,乃经络得通,阴阳交贯,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势必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阴阳互资相辅,百病消矣。
通调任督法为余教授结合传统医学及家传心法所创,该法治疗CV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有良性调节作用。因CV多由颈椎病或颈部软组织病所致,是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与颈椎的平衡稳定密切相关。而颈椎的平衡由两方面维护:一是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为动力平衡;二是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因此,余教授认为,CV主要由颈椎失稳导致颈项部骨错缝、筋出槽、软组织失衡、慢性劳损等引起气血阴阳不相顺接,任督二脉交会失司,阴阳交贯不通而发病,虚实夹杂,脑部、颈项失养,以虚为主。治疗关键在于解决颈椎失稳的问题。以通调任督手法柔筋正骨。首先整理颈椎,使骨回位,以顺其筋、安其骨,颈椎回归于生理位置,改善颈动脉对大脑供血,眩晕得止。又以通调任督针法醒神健脑,沟通阴阳,顺气和血。既可止眩晕急性发作,又可固本培元,调理阴阳,使之不再复发。
《素问·举痛论》言“经脉流行不止,环周无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CV多伴颈项部疼痛和头痛等痹痛,属气滞血瘀,督阳闭阻,经络不通则痛。当通经脉,通任督,气行血行,通则不痛。《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通于脑,总任一身阴脉,阴津精血灌注于内,为阴经之海[14]。“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起于长强,行于人体后正中线,循脊入脑,循额,至鼻柱,止于龈交,与任脉相交于承浆[15]。主一身之阳,乃诸阳经之海。二者在头面阴阳相交,与颈项部密切相关,此处阴阳失调,任督二脉不相顺接,气机不畅,易引发头颈部及全身不适。阴阳精血运行不息,脑府元神得以充养,溢蓄调节渗灌全身经脉,为人体重要的生理通道之一。张锡纯认为“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颈项乃任脉、督脉循行交贯之处,任督二脉通则百脉皆通,神养眩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