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肝癌探析

2020-01-11李维忠任明名魏小曼程海波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癌毒津液肝气

李维忠, 任明名, 魏小曼, 程海波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分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两种病理类型。国际癌症研究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新发肝癌病例占全世界50.5%,死亡例数占51.3%[1],并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故而制定对肝癌有效的治疗措施迫在眉睫。目前,现代医学对肝癌的治疗措施较以往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总的疗效依旧不尽人意。笔者基于癌毒病机理论,辨析肝癌的主要病因及病机演变规律,认为肝癌的核心病机为:肝脾肾亏虚,气郁湿热瘀毒互结。在肝癌治疗上应以抗癌解毒为核心,理气解郁为关键,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要点,扶正补虚为根本。构建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肝癌辨治理论体系,将为中医药治疗肝癌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 癌毒病机理论对肝癌病因的认识

1.1 情志失调

肝为刚脏,喜条达,长期情志不遂或暴怒、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津液失输,血行受阻,导致湿热、痰凝、血瘀的产生,日久内生“癌毒”,形成癌肿。

1.2 湿热侵袭

湿热之邪侵犯人体,郁于体内,阻滞气机,致肝气不得条达;湿热之邪蕴于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司;湿热熏蒸肝胆,导致肝失疏泄。湿热之邪性黏滞,易阻碍气血津液运行,日久渐生气滞、血瘀、痰浊之邪,湿、热、瘀邪互相胶结,内生“癌毒”,积于肝胆,逐渐发展成本病。

1.3 饮食不节

饮食失节或不洁,嗜食肥甘厚腻,饥饱无常均可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津液无以输布,聚而成湿、成浊,困阻中焦气机,致肝气郁结;痰湿之邪日久郁而化热,停聚于胁肋,熏蒸肝胆,阻滞气血运行,致瘀血内生,湿、热、瘀与内生癌毒胶结,共同致病。

1.4 正气亏虚

正气不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是癌毒内生致病的基础。禀赋不足,或久病迁延不愈或年老体弱或劳累过度等均可导致正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减弱。正虚不足易感受外邪或因情志不郁,饮食内伤等病因,内外合邪,进而导致癌毒内生,胶结于肝胆,导致肝癌发生。

2 癌毒病机理论对肝癌病机的认识

2.1 肝癌的病理因素

肝主一身气机之条达,肝气郁结在肝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气机不畅,血运受阻,停滞成瘀;气血无法推动津液运行,聚而成湿,湿邪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瘀阻滞于肝胆,逐渐形成积块。肝体阴而用阳,肝脏受损常出现阳偏盛的表现,如:口苦、巩膜发黄、舌苔黄腻,可见湿热熏蒸肝胆是肝癌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癌毒在正虚及各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的基础上内生而成,内生之癌毒易与“湿、热、瘀”等病理因素兼加,反复损伤肝络,最终发展为肿块。因此,笔者提出,肝癌的主要病理因素包括气郁、湿热、血瘀、癌毒。其中癌毒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病理因素,具有复杂性、猛烈性、凶顽性、复发性等特点,且贯穿整个疾病的始终[2]。

2.2 肝癌的病位及相关脏腑

肝癌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肝胆共居于中焦,肝胆主疏泄,脾胃主运化,二者相辅相成,一损俱损,故肝胆为病常传变于脾胃,所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肾主精,肝主血,乙癸同源,肝癌为病,日久损及正气,导致脾胃损伤,肝阴耗竭,最终累积肾脏,出现肝肾两亏。

2.3 肝癌的病机内涵

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笔者认为肝癌的核心病机为:肝脾肾亏虚,气郁湿热瘀毒互结。具体而言,肝脾肾亏虚为发病之基础,肝气郁结为发病之起始,湿、热、瘀互结为发病之要点,癌毒蓄积为发病之关键。

癌毒病机理论认为,“正气亏虚”是肿瘤疾病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在肝癌中,主要体现在“肝脾肾亏虚”。肝癌病位在肝胆,责之于脾、胃、肾,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或津液输布不畅,或气血运行受阻,气郁化热,津液聚而化湿,湿热、瘀血内生;脾主运化水液,脾虚则水液运化无力,聚而成湿,湿邪黏滞,又可阻滞气机,加重肝脏气郁、湿热症状;肾主水,藏精,肝主藏血,肝血之化生有赖肾精之资助,且肾为肝之母脏,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二者联系紧密。肾精亏虚,则肝血不足,肝之生理功能受损。肾气亏损,则温煦不足,水液代谢障碍,聚而成湿。可见,“肝脾肾亏虚”可以导致“气郁、湿、热、瘀”等病理因素等生成,亦可致人体正气亏虚,无力御邪,终致癌毒内生,“气郁、湿、热、瘀”与之胶结为患,发为肝癌。

肝为刚脏,其性喜条达,与其他脏腑的疾病相比,情志因素在肝脏病变的发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肝气郁结为肝癌发病之起始。肝主疏泄,主要体现在调畅情志、气机以及促进津液运行输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司,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则血停,血停而瘀自生。肝失疏泄,致津液运行输布障碍,津液无所出之路,聚而成湿,湿邪蕴而化热,而后诸邪兼加胶结于肝脏,不断损伤肝络,最终导致肝癌的发生。

“气郁、湿、热、瘀”四者为肝癌最主要的病理因素,肝气郁结为发病之起始,湿、热、瘀邪胶结则为发病之要点。肝气郁结,疏泄失司,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湿、热、瘀邪”内生,正如《奇效良方》论“积”之成因中言明:“气上逆,则六腑不通,但气不行,凝血蕴里不散,津液凝涩不去而成积矣”。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气郁促进了“湿、热、瘀”等重要的病理因素的生成,“湿、热、瘀”邪内生于肝脏,并相互胶结,继而酿生癌毒,“湿、热、瘀、毒”兼加为患,相互凝结,有形之实邪附着于肝络,反复损伤,日久渐生肝积。

“癌毒蓄积”为肝癌病机的核心所在。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导致各类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种特异性的致病因子,对辨治肿瘤具有普遍的意义,肝癌亦不例外。在肝胆、脾、胃功能失调的基础之上,“湿、热、瘀”等致病之邪相互胶结,酿生癌毒,癌毒反之又可与“湿、热、瘀”等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杂合而为病,毒必附邪,邪盛生毒,毒因邪而异性,邪因毒而鸱张,耗精血自养而增生,凝结于肝胆,形成恶肉,终至肝积[3]。内生之癌毒,又可进一步阻滞气血津液运行,加重气郁、湿阻、热盛、血瘀等病理因素及症状,进而使癌毒更甚,循环反复,愈演愈烈,终致正气亏虚,病不可治。

2.4 肝癌的病机演变规律

本病初起邪盛为主,正虚不显。肝气郁结是初起最为突出的特征,情志不畅,气机疏泄失司,肝气郁结于内。症见胸胁胀闷疼痛,甚则痛及脘腹,与情绪相关,疼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固定,易走窜,多为胀痛、窜痛,可随嗳气、矢气减轻,伴见喜叹息,口干口苦,情绪躁烦易怒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中期邪盛正虚。湿、热、瘀积聚于肝胆,酿生癌毒,“湿、热、瘀、毒”胶结,形成局部肿块。癌毒内生,毒性猛烈,且热盛为毒,热毒炽盛,与癌毒进一步损伤人体正气。症见乏力不适,胁肋部积块,疼痛不适,固定不移动,痛以刺痛、灼痛为主,伴见口干口渴,面色黧黑,身黄、目黄、尿黄,大便粘腻不爽,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

晚期正虚为主,癌毒伤阴,肝肾俱亏。由于癌毒的损正性,癌毒易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损伤人体正气,常出现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病机变化。症见胁肋部积块隐痛不适,腰膝酸软,耳鸣,头晕目眩,口干口渴,五心发热,舌红苔少,脉细弦。

3 主要治法

针对肝癌的主要病机,以癌毒病机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确立了“扶正抗癌”的基本治疗原则[4]。肝癌患者内生之癌毒与“气郁、湿、热、瘀”等多种病理因素常常相互胶结,共同致病,临床上单纯针对其中一种病理因素治疗,恐疗效不佳。据此笔者提出,治疗上当以抗癌解毒为肝癌的治疗核心,理气解郁为治疗关键,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治疗要点,扶正补虚为治疗根本。

3.1 抗癌解毒

抗癌解毒是肝癌治疗的核心,常用治法包括以毒攻毒、清热解毒两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肝癌兼有热毒内蕴甚或热毒炽盛者。临床上常用清热解毒药有:龙胆草、白毛夏枯草、土茯苓、漏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以毒攻毒法是针对癌毒胶结内伏、来势猖厥的特点而立。常用以毒攻毒药有:露蜂房、蜈蚣、全蝎、独角蜣螂、土鳖虫、蟾皮等虫类药物。因此类药物本身具有毒性,故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患者的病程病期及体质情况,慎重选择剂量,中病即止,防止产生毒副作用。

3.2 理气解郁

肝气郁结是肝癌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气机不畅则津液血液运行障碍,血瘀、湿阻、痰凝由之而生。因此理气解郁在肝癌的治疗中必不可少。临床常用理气药有:柴胡、陈皮、青皮、枳壳、厚朴、八月札、川楝子、广郁金、大腹皮、沉香、佛手、乌药、玫瑰花、绿萼梅等,正所谓气行则血行,气顺则湿去。临床实践观察到患者以脾虚气滞、肝郁气滞证型为众,故治疗应区分在肝、在脾之不同,脾虚气滞当重在健脾理气之品,肝气郁滞而宜选疏肝理气之药[5]。

3.3 清热利湿

湿邪为病重浊、黏腻,留滞于机体,易阻遏气机运畅,郁而化热。湿热胶着,缠绵难解,壅阻经络,滞于脏腑,内生癌毒。肝胆位于中焦,故湿热蕴结极为常见。清热利湿法在肝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清热利湿药物有:黄连、黄芩、黄柏、茵陈蒿、虎杖、夏枯草、苦参、凤尾草、金钱草、地肤子、鸡骨草等。清代温病学家叶桂提出“湿去热孤”的治疗方法,湿热互结,当以祛湿为要,湿去热无所附则热势自愈。临床治湿法可采用健脾燥湿,芳香化湿及利水渗湿等,多法同用,湿邪分消,湿去热孤,湿热得愈。

3.4 活血化瘀

《医林改错》曾言“肚腹结块者,必有形之血”。肝癌病程中常出现腹内胁肋结块,血瘀是肝癌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之一。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引起瘀血的原因,根据各药性能功用随证选用。临床常用养血活血类药物如当归、红花、丹参、鸡血藤;行气活血类药物如川芎、乳香、没药、郁金、姜黄;化瘀止痛类药物如延胡索、蒲黄、川楝子、五灵脂;破血化瘀类药物如土鳖虫、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等,但破血化瘀药药性峻猛,所以,使用时需注意适应症,控制剂量,以防引起出血。

3.5 扶正补虚

对于中晚期患者,已经或正在进行手术或介入、放疗、化疗的肝癌患者,在邪毒肆虐的同时,因已表现出正虚之征,需配合使用扶正法补虚。治疗肝癌常使用的扶正补虚法包括益气养阴法、益气补血法、健脾和胃法、滋补肝肾法。益气养阴常用太子参、西洋参、炙甘草、麦冬、北沙参;益气补血常用党参、大枣、熟地黄、制首乌、黄芪;健脾和胃常用白术、半夏、陈皮、山药、麦芽;滋补肝肾常用枸杞子、女贞子、鳖甲、龟甲、桑椹等。但特别需要注意防止“养奸存患”、“闭门留寇”。“正胜邪却”是扶正补虚的最终目的。

4 总结与展望

癌毒病机理论是在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的基础之上丰富创新而成,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肝气郁结为肝癌发病之起始,湿、热、瘀互结为发病之要点,癌毒蓄积为发病之核心,肝脾肾亏虚为发病之基础。故在临证之时,扶正补虚为治疗根本,当贯穿全程;理气解郁为治疗关键,当为肝癌治疗首重;抗癌解毒为治疗核心,当注意兼加外邪性质,灵活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

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基于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肝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尚缺乏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以及深入的病理机制研究。在后续的工作中,笔者将开展多项实验研究,为癌毒病机理论辨治肝癌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癌毒津液肝气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