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病机探讨
2020-01-11李盼飞卢曦何昶昊王艳王安胡素敏
李盼飞 卢曦 何昶昊 王艳 王安 胡素敏
肠道是对电离辐射敏感的组织,其中尤以小肠最为敏感[1]。局部或全身遭受>1 Gy的电离辐射,均会引发肠道的急性损伤。射线作用于人体后,损伤肠道的组织结构,影响其消化、吸收、排泄功能,轻者出现纳差、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2],重者出现持续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常伴黏液、脓血,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出现梗阻、糜烂、溃疡、穿孔等[3]。除此之外,射线能使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肠功能衰竭,肠道内细菌、内毒素易位,诱发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甚至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4]。
中医药对电离辐射引发的肠道急性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本文拟从中医理论角度探讨、分析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病机,以丰富中医对该病症的认识,也为中医药对其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1 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学病因及病证归属
课题组在前期已经从中医病因学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析[5],认为电离辐射是有其自身特殊性的毒邪,又具有火热之性,故将其命名为电离毒。电离辐射引发的肠道急性损伤,古籍中无记载,但据其腹泻、腹痛、便血、呕吐等主要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的“腹痛”“肠澼”“泄泻”“痢疾”“湿热痢”“肠风”“脏毒”“便血”等范畴。
据临床报道[6-9],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后,根据辐射剂量大小以及机体抵抗能力强弱,症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仅出现纳差、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出现持续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或伴有黏液脓血便;更有甚者出现梗阻、糜烂、溃疡、穿孔等症状。肠道急性辐射损伤在临床普遍存在,特别是盆腹腔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53%~100%,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10%~47%[10],这不仅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还可造成放疗疗程延长或中断治疗,甚至导致死亡,因此肠道急性辐射损伤不容忽视。而系统、深入地探讨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病机,为临床辨证防护提供理论依据,十分必要。
2 邪盛伤正,气血乏源,虚实夹杂
电离辐射属于外来无形之邪,侵袭人体,既可外灼皮毛,又可直中脏腑。其性暴戾,来势凶猛,人体无论正气充盛或虚衰,被电离辐射侵袭均可受损致病,且发病迅速,重者危及生命。电离辐射具火热之性,短时间即可食气灼阴,耗血伤精,“精气夺则虚”,这是电离辐射邪盛伤正的病理基础。
肠道的功能隶属于中医理论之“脾胃”,又称“中焦”。肠道吸收营养物质同化为身体的必需成分,中医则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经过多例人辐射损伤事故观察[11-13],急性辐射后很快出现乏力、头晕等正虚症状,随即出现恶心、呕吐、纳差、食欲减退、厌食、消化不良等症。脾失运化之能,胃失腐熟之职,饮食无以变为精微,则气血无由化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因此,肠道既因受辐射之害而受损,又因气血乏源而失濡,损伤“雪上加霜”。“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因此患者受到辐射后多出现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怕冷畏寒、口干舌燥、阴虚内热等基础症状[14-16]。
电离辐射本身为外来实邪,“邪气盛则实”,内外之邪互相蕴结,在气血虚损的基础上又表现出邪盛而实之象。因此,邪盛伤正,气血乏源,虚实夹杂是贯穿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基本病机。
3 升降失常,泌别失职,传导失司
肠道急性辐射损伤后[17-19],患者大多迅速恶心、呕吐,随后腹胀腹痛,腹泻,甚至暴泻如注,出现水样便,但也有患者发生便秘等症状,这一系列症状与脾胃的升降失常、小肠的泌别清浊失职以及大肠的传导失司密切相关。
脾胃互为表里,功能相连,一升一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健,水谷精微得以化生、吸收布散;胃气通降,饮食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升胃降,构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调节人体气机运动。脾胃功能正常,升降有序,气机调畅。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具体通过小肠、大肠体现出来,故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之说。小肠主“化物”,又主“泌别清浊”,属升清;“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属降浊。
肠道受电离辐射之邪,小肠“泌别清浊”失职,水谷不分,清阳不升,水谷糟粕混杂而下,变为飧泄。电离辐射损伤脾气,脾气不得升健,运化不及,水湿自生,“湿盛则濡泄”。《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肠道辐射损伤后,脾气虚损,湿邪自生;脾胃升降失常,小肠、大肠功能失司,合而成泄;电离辐射又兼具“毒”邪之性,发病暴戾,来势凶猛,因此腹泻严重,暴泻如注,甚者出现水样便。若大肠传导变化失司,传导太过,则腹泻不止;传导不及,则生腹胀、便秘。
肠道辐射损伤后,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腹泻,但也常伴随呃逆、呕吐症状。盖因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不降,浊阴上泛,则成呕恶,正如《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呕吐候》所云“呕哕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则呕”,亦如《圣济总论·呕吐》云“呕吐者,胃气上逆而不下也”。因此,电离辐射损伤肠道后,患者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4 “热”“湿”“毒”“瘀”蕴结,损伤血络
临床研究显示,盆腹腔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常引发严重的肠道损伤,如马建萍等[10]报道90例宫颈癌放疗所致的放射性直肠炎伴有腹痛、腹泻、便血症状;闫向勇等[20]临床报道60例盆腹腔恶性肿瘤放疗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俞益生等[21]临床观察32例放射性肠炎患者,发现病变位于直肠22例,结肠8例,位于小肠1例。其中溃疡10例,瘘管6例,穿孔2例。由临床观察可见放疗引发的肠道辐射损伤常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便血,甚至糜烂、溃疡、穿孔等。
上述症状可归属于传统中医学记载的“肠澼”范畴,《证治汇补·痢疾》曰:“肠澼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曰无积不成痢。”电离辐射为外来毒热阳邪,致病易于从阳化“热”;脾胃受电离辐射之邪而运化失常,致水液聚而成“湿”;小肠泌别失司,清浊不分,浊蕴成“毒”。由此,内外之邪相合,“热”“湿”“毒”熏蒸,壅积于肠间,故出现“肠澼”“下痢”之性。“热”“毒”与气血搏结,炼液成瘀,并损伤脂膜、肠络,故下痢赤白。诚如《诸病源侯论》曰“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搏肠间,津液凝则白也”,《寿世保元·便血》亦云:“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积湿热之毒而成。”“湿”与“瘀”阻滞气机,则见里急后重,腹胀腹痛;若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则下利脓血,严重者甚至出现肠道糜烂、溃疡、穿孔;局部热毒灼伤疮面或肠道拘急,则疼痛剧烈。
5 屏障缺失,易于恶化
肠道辐射损伤较重时,患者病情易于恶化而致死亡。郭权等[22]报道一例患者因放疗引起肠穿孔,最终引发败血症及全身衰竭而亡;余长林等[23]亦报道一例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出现顽固性腹痛、腹泻,甚至墨绿色黏液稀便,最终因严重的全身性细菌及真菌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道除了消化、吸收、排泄基本功能外,还有重要的屏障功能。肠道黏膜直接与外来的饮食、有害菌群接触,既要吸收营养物质,又要抵御外邪,因此肠道屏障对于保卫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认为,肠道的屏障作用,分别由小肠“泌别清浊”和大肠“传导、变化糟粕”体现出来。肠道能够分清别浊,并吸收水谷精微,对于不能吸收的“糟粕”“浊阴”,则“传导”出体外,这与现代医学对肠道屏障功能的认识如出一辙。
电离辐射损伤肠道后,一方面毒盛伤正,使气血乏源,机体抗邪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热”“湿”“毒”“瘀”蕴结,损伤血络,伤及脂膜、肠络,肠道无法正常阻止“糟粕”“浊阴”等内生毒邪入侵。“糟粕”“浊阴”乘虚侵犯机体,内外邪相引,与正气相搏,此时正气衰弱,易导致病情传变,甚至恶化,最终导致脏腑衰败(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也是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危及生命的根本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病机基本概括为:邪盛伤正,气血乏源,虚实夹杂;升降失常,泌别失职,传导失司;“热”“湿”“毒”“瘀”蕴结,损伤血络;屏障缺失,易于恶化。故对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辨证论治应切中病机,据证立法,方随法出,有的放矢。在治则上必须扶正祛邪,辨清主次;治法上,则应健脾益气,胜湿止泻,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恢复升降之气机,增强肠道之屏障功能。
6 结语
电离辐射可引发机体整体或局部损伤,其防治仍然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充分利用中医学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系统、深入探讨电离辐射致肠道急性损伤的中医病机,不仅为寻找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医药理论的应用范围,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