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小测”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2020-01-11徐磊
徐 磊
(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中学 广东深圳 518119)
我们引入“当堂小测”是为了减轻学生当天的作业负担,减负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时间,让小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物理学科更加注重学科观念、思维、实验和科学态度等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将学生从茫茫题海中解救出来。但如何减负,而且减负的同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成绩,是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1]。
结合几位教研专家给我们提供的意见和方向,我们觉得把课后的作业部分引入到课堂来,既能提高我们孩子作业的认真程度,也能切实减轻小孩的课外负担。我们备课组一直在使用讲学稿教学,因此在讲学稿的设计方面我们觉得有必要尝试引入一些新东西,对讲学稿进行必要的优化。所以在本学年度,我们初二物理备课组在“微教研”方面选择了在课堂中优化“当堂小测”。
“当堂小测”是很多老师教学的一部分,但是真的在小测之后不留课外作业,恐怕没几个老师能够做到,包括我们自己也不敢步子迈得太大。我们只是尝试把课外作业中的一部分引入到课堂中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老师“满堂灌”的现象。讲练测结合。故我们希望借此来探究一条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提升课堂效率的教学之路。
我们一直都是“讲学稿”教学模式,这为我门的作业前置成“当堂小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把当天需要完成的作业呈现在我们的“讲学稿”上,在老师上完当天新课之后,就给学生留下一些时间来完成当天的一部分作业。减轻孩子们的课外作业,但增加了我们老师的备课任务,之前我们只要出一个课后作业,现在我们要将其中一部分变成课堂练习,剩余部分作为课外巩固,如何取舍和设计都要经过备课组的共同商量才能确定。在具体操作中,当堂小测的选材要精而少,这样既不会影响上课时间的分配,同时又能检测孩子们当堂的掌握情况。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的完善小测的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我们物理备课组比较统一、可操作的“当堂小测”模式:
“课前小测”,重点测试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以知识点为主,巩固所学的同时,提醒学生哪些是要去记忆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即时反馈”,一般设计在典型例题的后面,当堂演练,教师面批,学生可以交流探讨,给学生巩固练习的同时,让学生有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点,这一环节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课结束前小测”,每节课预留五分钟时间进行整节课小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有个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机会,然后通过小测来体现当堂课的学习效果,既让老师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教学效果,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学习态度[2]。
“演练结合”让我们的课堂效率更上一层楼,正所谓“教无定法”,那么小测的形式也不可能完全的固定下来。我们不停的改进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高效。我们使用“讲学稿”已经快十年了,借助“当堂小测”,也是想让我们的讲学稿形式有更好的改进。
不是所有的尝试都是那样的一帆风顺,我们的尝试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选题难,选题很能体现我们老师的业务水平,时间有限,各班的情况不是很一致,难度和考查范围的把握,给我们的选题老师带来了不少的工作量,同时不同形式的小测要求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出小测题的难度和工作量都不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老师要从很多的参考资料、网络上去精选题[3]。
其次:批改难,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重视程度,最开始我们老师都是全批全改,但是初三的老师反馈,这个小测要及时反馈出结果,工作量还真不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尝试“不同小组间互批”,这样确是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就是孩子们之间会出现“作弊”的情况,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们以小组竞争的形式,相互监督,确保学生在批改时的公平公正。
第三,一堂课穿插了这么多的“检测环节”,再加上其他教学环节,对于物理老师们的课堂掌控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几个物理老师一直相互听课,相互探讨,探寻效果更好的课堂组织形式。
第四,也是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学生积极性难以维持,最开始的时候学生很重视,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对小测就不够很重视,这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小测的重视程度,我们的评价机制如何去优化,这也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也会加大这方面的研讨,争取找到更好的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一学年的尝试和总结,我们在科组内也分享了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我们一起去推进这项工作,能够将我们的一些想法在更大范围内去实践。虽然我们目前的研究难说成功,但至少我们已经大胆的踏出了尝试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力争拿出一些更成熟的东西展示给大家。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同仁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参考或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