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英译本概述与简评
2020-01-11张存玉
张存玉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素有“群方之祖”之赞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对《伤寒论》的英译历程与译本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学界一般将《伤寒论》英译历程分为2个阶段[1-2]:第一阶段是1981年至1991年,共4个译本,包括Hong-yen Hsu(许鸿源)译本[3]、罗希文译本[4]、Dean C.Epler.JR译本[2]和Paul Lin夫妇译本[2]。限于译者水平等原因,该阶段的译本以节译为主。从翻译策略看,为了更好地传播基本的中医药知识,译本多“以读者为导向”。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7年,共2个译本,即Mitchell译本(学界习惯称之为“魏迺杰译本”,但该译本第一作者为Mitchell Craig,基于尊重作者排序的原则,本文主张称之为“Mitchell译本”)[5]和黄海译本[6]。该阶段,中医名词术语与中医英译标准化项目开始取得初步成果,译本多为全译本。译本注重“以原文为导向”,坚持以“信”为首,要求传达典籍原意。2008年至2017年,共3个译本,即杨洁德译本[7]、刘国辉译本[8]与李照国译本[9]。至此,《伤寒论》英译本增至9个。可以说,《伤寒论》英译历程已进入“第三阶段”[10-11]。该阶段,中医名词术语与英译标准已经建立,《伤寒论》英译也相对成熟,译本多在传播中医药基础知识、注重典籍原义传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中医药文化与内涵的整体诠释,强调临床应用[10],即在翻译策略上表现为“以临床应用为导向”[11]。
鉴于《伤寒论》的重要地位以及较为庞大的译本数量,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英译本进行梳理与简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引起学界对《伤寒论》新译本的关注。为求清晰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伤寒论》英译本的概况,下文将按照上述3个历史阶段进行分别介绍。
1 第一阶段的英译本
1.1 Hong-yen Hsu(许鸿源)译本
第一作者许鸿源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药学博士学位。1945年先后在台湾国立大学及台北医学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1976创建了美国汉方医学研究所(Oriental Healing Arts Institute),该机构翻译出版多种中医书籍,致力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与临床应用,因此许鸿源被誉为“将汉方医学引入台湾并传播到美国的关键性人物”[12]5。第二作者Wlliam G.Peacher具有神经学、神经外科学、语言病理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的多重学科背景,热衷于研究中药与针灸。
Shang Han Lun:Wellspring of Chinese Medicine于1981年由Keats Publishing Inc出版,以吴国定的《伤寒论诠释》为底本,并将日本中医学者大家敬节的《伤寒论解说》(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hang Han Lun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编入本书。译本包括序言、前言、导论、张仲景传记、正文、术语表、参考文献、附录、方剂索引表及作者简介。其中,序言为大家敬节之子Yasuo Otsuka所作,主要介绍了其父著作《伤寒论解说》的底本和特点,并表达了对Hong-yen Hsu的感谢。前言部分首先介绍了《伤寒论》的不同版本在中国和日本的流传情况,然后介绍了张仲景的主要思想与贡献、底本《伤寒论诠释》以及起到补充作用的《伤寒论解说》,最后对该译本的导论部分与译本所有工作人员的分工进行了介绍。导论由Wlliam G.Peacher撰写,简略介绍了中医药的历史渊源、殷商至后汉的书写材料、中医文献及其翻译、《伤寒论》的重要地位、《伤寒论》英译的现状等。张仲景传记部分主要讨论了张仲景生平、任职情况、教育背景、收徒情况等。正文分为条文译文、注解、方剂译文三大部分。条文译文即译者对《伤寒论》182条原文的翻译,注解部分即日本中医学者大家敬节所著《伤寒论解说》的一些研究成果,方剂译文即译者对《伤寒论》中方剂的翻译。术语表列出了“恶风”“气”“经络”等16个术语名称并对其进行解释。附录包括《素问》《难经》、疟疾、霍乱等9部分。该译本善于变化原文语序,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大量使用音译法,但行文整体更加侧重意译,并用方括号将添加的文字加以区分,既能做到补充翻译又能忠于原文[2]。该译本虽为节译,一些观点和译法也待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译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台湾、香港等地《伤寒论》研究水平[1],对向英语母语国家推广中医知识和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13]。
1.2 罗希文译本
罗希文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典籍翻译家,本科为英语专业,后拜陈慎吾等人为师,系统研读中医理论和中医典籍,翻译了《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千金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多部中医典籍,在中医对外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人赞誉为“中医典籍全英译本第一人”。
Treatise On Febrile Caused by Cold(Shang Han Lun)由新世界出版社最早于1986年发行,1993年与2007年分别再版。该译本是全世界第一部完整翻译的中医典籍英文译著[2],在欧美国家影响最为广泛[14]。1986版译本共分序言、前言、正文和附录四部分,1993版增加了500医案,2007版采用了中英对照。1986版中的序言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作,前言由任应秋撰写。正文部分按照通行的宋本398条顺序翻译,共10章,包括了“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的条文的汉英对照。附录部分主要有参考文献、中药拉丁名和功效、各种脉象及所应证候的解释、方剂介绍配中文原方、历代医家名等。该译本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实现了其“使西方大众读者初步了解《伤寒论》”的目的,很好地协调了与译文读者的关系[15]。
此阶段还有一个节译本,即Dean C.Epler.JR于1988年在《医学和相关科学史杂志》(The Journal of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llied Science)上发表了The Concept of Disease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the Disease on Cold-Damage Disorders“Shang Han Lun”(《中国古代医籍一伤寒论中的疾病观》),该文节译了《伤寒论》部分原文。
另外,台湾美籍华人Paul Lin、Lisa Lin夫妇于1991年出版The Essentials of Dr.Zhang Zhongjing(《医圣张仲景语要——伤寒论·金贵要略》),将其作为美国德州中医学院内部教材使用。这是国外学者翻译的第一个全译本,包括汉语原文、条文拼音、译文和历代医家注解,内容丰富,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16]。
2 第二阶段的英译本
2.1 Mitchell译本
第一作者Mitchell Craig是美国人,1993年在美国中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台湾学习中文。此后在美国纽约卫生科学院、太平东方医学院等院校任职。2003年至2006年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聂惠民教授,获医学博士学位[17]。第二作者Feng Ye现任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心胸科主治医师,与Wiseman合作发表和出版了多篇论文与著作。第三作者Nigel Wiseman是英国人,2000年获英国辅助医学博士学位,后一直致力于中医英译研究,现任职于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他潜心研究中医翻译十几年,先后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编译和出版了数部中医的英文教科书及词汇用书,从而在西方中医翻译界崭露头角[18]41。
On Cold Damage:Translation&Commentaries(《伤寒论译释》)于1999年由Paradigm Publications在美国出版,包括自序、致谢、总论、张机原序、正文、附录、参考文件与索引。自序部分阐述了翻译《伤寒论》的必要性、困难及翻译目的,解释了译本现有的翻译顺序、添加评论、采用简体原文并加拼音、加入宋本繁体原文作为附录的原因,介绍了该译本中英语术语的参考标准。致谢部分是作者对曾给予其帮助的学生、专家、同事等人和机构的感谢。总论部分主要包括对《伤寒论》作者张机的介绍、《伤寒论》的历史演变、《伤寒论》与《素问》之间的关系、《伤寒论》医学思想的发展、《伤寒论》主要内容、《伤寒论》的语言。张机原序包括张机序言的繁体原文、译者后加的汉语拼音、译文、注释与评论。正文部分以现代通用的条文顺序进行翻译,共8章,几乎每一章都包括概论、基本特点、本证、变证、章节附录等部分,每一条条文下都加入了汉语拼音、译文、注释、提要、评论等。附录部分包括宋本《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的语法分析与词汇索引。参考文献部分涉及《伤寒论》相关论著及译本所引用文献。索引部分分为宋版条文顺序索引、英语术语索引、汉语拼音术语索引、英语方剂索引、拼音方剂索引。译本“以原文为导向”,每一条文的翻译首先是中文原文与拼音,其次是英译、注释以及历代医家的阐发[12],运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以求保持中医的独特性,再现原文面貌[15]。
2.2 黄海译本
黄海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中医经方派学者。从其发表的几篇论文看,其研究方向主要与《伤寒论》相关。
Introduction to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伤寒论入门》)于2005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采用底本不详。该译本包括前言、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前言部分是对《伤寒论》的简单介绍,正文共计8章,包括对《伤寒论》条文的翻译、讨论及注解。附录部分包括中药名(包括英文名、拉丁文名和汉语拼音名)、功效、禁忌等内容。与同阶段其他译本相比,该译本在内容的编排上相对简约[12],因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辨证要点和疑难讨论,使学习者更易掌握重点与难点,能满足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教学需求[10]。
3 第三阶段的英译本
3.1 Young Jiede,Greta(杨洁德)译本
第一作者Young Jiede,Greta于1997~200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孔光一教授以及傅延龄教授学习温病专业和中医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中医部,教授中医经典课程。其先后在《德国中医杂志》《澳洲中医学术研究》《中国江苏中医》等杂志发表多篇译文及学术论文[19]。第二作者Robin Marchment为澳洲注册中医师,毕业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Monash University),先后获得过欧洲语言本科学位、澳洲天然医药学院(Australian College of Natural Medicine)的中医学本科学位、南方自然疗法学院的汉语高级证书,还曾在中国进行实习与研究。
Shang Han Lun Explained(《伤寒论讲解与临床心得》)于2009年由Churchill Livingstone在澳大利亚出版,以明代赵开美《伤寒论》为底本,选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10篇398条,共9章。译本包括致谢、前言、作者简介、译本用途、正文与附录。致谢部分是作者对相关学者、友人及家庭成员的感谢和对文内引用案例的说明。前言是两位作者对译本成书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等进行简要介绍。作者简介部分介绍了两位作者的生平和学术背景。译本用途部分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功能。正文包括中英文条文对照与讨论两个部分。附录部分列举了未讨论条文、宋版《伤寒论》条文繁体原文、条文索引、方剂索引、术语总结、参考文献、中国朝代表、历代中医学者名录、中药名等16种。Greta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及教学实践,对正文条文做了详细注解,辅助读者理解原文。该译本在句子层面展开,不侧重字对字的直译,以中医概念解释术语,不排斥使用西医术语,侧重对《伤寒论》的注解评述,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适合有深厚中医学基础的海外读者阅读,是西方学者学习《伤寒论》的普遍读本[20]。
3.2 刘国辉译本
刘国辉现任职于美国俄勒冈东方药学院(Oregon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主要教授中医典籍。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着手翻译《伤寒论》。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次赴欧洲讲学,致力于介绍和传播中医20余载,著述颇丰。除了在医学杂志上发表数篇与《伤寒论》有关的论文外,他还于2001年出版了著作《温病临床指南》(Warm Pathogen Diseases:A Clinical Guide),2015年与Charles Buck出版了合著《伤寒理论鉤玄》(Foundations of Theory for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Shang Han Lun and Contemporary Medical Texts)。这些都为其翻译《伤寒论》奠定了基础。
DiscussionofColdDamage(ShangHanLun):Commentar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于2016年由Singing Dragon出版,以明代赵开美《伤寒论》为底本,并参考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主编的《伤寒论译释》(198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1993年)教材以及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1991年),选用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8篇398条。译本包括序言、致谢、前言、张机原序、宋版《伤寒论》原序、正文、附录、参考书目、主题索引与中药名索引。其中,序言由Hengry McCann(马尔博)撰写,介绍了《伤寒论》的价值及其对外传播的困难,概述了该译本的特点及贡献等。前言部分包括译本成书背景、译本的结构安排及使用建议与疑难术语的技术处理。张机原序与宋版《伤寒论》原序部分包括中英对照和汉语拼音标注部分。译本正文部分包括原文(包括繁体条文及其汉语拼音)、提要、译文、疑难点分析和注解,在翻译方剂时译者又加入了“方剂分析”“方剂应用”与“古今临床经验”三个部分。附录包括中国历史朝代名录、中药书籍作者名录、汉朝至今的剂量转换标准、方剂名、术语总结等6个部分。该译本的翻译尽可能接近源文本[10],内容全面详实,注释评述丰富,解释清晰透彻,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本重点突出《伤寒论》的学术与实用属性,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了全景式《伤寒论》医理解说,建立了医学古籍英译的新范式[11]。
3.3 李照国译本
李照国具有英语专业与医学专业双重教育背景,长期在医学院校任职,从事英语教学和翻译研究工作,主持过多项中医翻译相关的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了多部中医英语、中医翻译相关的专著与译著,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在中医典籍翻译方面具有深厚造诣。
On Cold Damage于201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伤寒论译释》为基础,并以历代释本为参考。译本主要包括译事感怀和正文。译事感怀部分是译者对中医及其英译的一些感受,正文部分采取中英对照形式,包括《伤寒论》398条原文、今译及英译3个部分。原文部分以简体汉字书写,今译部分则是用白话文对原文部分的解释,译文是以白话文释义为基础进行的翻译。由于采用了英汉对照的形式,译本内容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是中医专业留学生和国外中医初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译者重视句法和语法,采取了多种翻译方法。译本侧重对条文内容的翻译,因此并没有像该阶段其他译本一样对医理及临床病案加以阐释。
4 结语
《伤寒论》英译初期,中医药还未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读者受众范围有限,因此译本大多为节译,内容以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为主,编排略显简单。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伤寒论》英译开始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介绍中医药基础知识转变为突出《伤寒论》医学实践价值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因此《伤寒论》的英译历程就是一部中医药传播史。《伤寒论》每个译本在译者背景、底本选择、译本结构与内容、翻译策略等方面各有特点,不但数量呈增多趋势,翻译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译本的内容和形式都越来越易于西方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毋庸置疑,《伤寒论》英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将大大推动中医药及中国文化的对外推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