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石坚教授平肝健脾搜风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2020-01-11王晓晴王文辉卢晓燕刘石坚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1期
关键词:丝瓜络食积钩藤

王晓晴 王文辉 卢晓燕 刘石坚

1.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治未病科,广东东莞 523000;2.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特诊区,广东东莞 523000

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s syndrome,TS)是一类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复杂性精神障碍疾病,其特征表现为突发的、速度较快的、不可克制的、反复的、无节律性的多部位、多形式的运动性抽动[1]。患儿易出现精神紧张、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2]。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更易发病,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本病的男女比例为3∶1~9∶1[3],发病高峰期为4~12岁[4]。既往我国普遍不够重视本病,认为TS属于罕见疾病。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TS的患病率为0.05%~0.10%[5],且有研究提示抽动障碍患儿门诊就诊比例有上升趋势[6]。有部分医生认为TS是自愈性疾病,然而一项由22个国家参与的研究中发现,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仍有接近1/5的儿童在16岁后仍没有自愈的倾向,其中难治性TS往往与诊断及治疗的延误有关,所以本病应该尽早诊断、尽早治疗[7]。

西医治疗包括应用精神类药物、心理调适、饮食及环境调整[8]。最常用的精神类药物为氟哌啶醇。但是由于个体疗效差异大,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乏力、便秘等症状,药物使用剂量较大时还会出现手颤、头晕等不良反应,部分儿童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长期使用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综合征[9-10]。TS往往持续时间长,常合并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心境障碍、焦虑等情况,有的儿童甚至因此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停学,对儿童的成长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1-12]。国内多位学者通过辨证运用中医药扩充TS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希望[13-16]。本文就刘石坚教授采用平肝健脾搜风法治疗小儿TS的经验进行述评。

1 TS病因病机

TS主要责之于肝、脾两脏。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筋,主藏血。精神受激,情志抑郁,感受外邪均可引起肝失条达疏泄,一则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火旺灼伤阴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二则肝主风属木,肝阳化风,肝风内动,《素问》中提到:“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TS患儿可表现出眨眼、耸肩、甩臂等肌肉群抽动的动作。另外“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患儿可出现多组肌肉群无规律性抽动的情况。肝主情志,郁怒伤肝,故患儿在情绪激动时TS症状会更加明显。

另外,小儿脾常不足。TS往往持续时间长,部分患儿病程可持续1年,甚至持续终生[17]。久病多虚,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正常输送至全身各脏腑组织,为患儿的生长发育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小儿脏器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健全,此时的小儿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大,常易吃食不知饥饱,一旦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就会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造成食积,从而进一步损伤脾胃。而《小儿药证直诀》曰“脾虚生风”,脾虚可引动内风,临床可表现为抽动等症状。

2 治疗经验

本病主要责之于肝、脾两脏,基本病机是风阳内动。针对此病机,刘石坚教授在治疗上强调平肝潜阳、柔肝熄风,健脾益气、消食化积,使用虫类中药搜风通络以及随证灵活加减治疗。

2.1 平肝潜阳,柔肝熄风

刘教授常用天麻、钩藤、蒺藜、白芍、羚羊角等辨证治疗TS。天麻、钩藤乃取天麻钩藤饮之意,此方为平肝降逆之剂,《本草纲目》曰:“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天麻乃定风之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二者合用能起到平肝熄风的作用。蒺藜味辛、苦,性微温,可平肝、解郁、疏风。《本草经疏》中提及白芍:“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白芍可养肝血、敛肝阴、柔肝熄风。羚羊角味咸,性寒,《本草纲目》称其能:“平肝舒筋,定风安魂”。现代研究亦表示其有镇静的作用[17]。

2.2 健脾益气,消食化积

针对小儿脾常虚,易食积的情况,刘教授常用太子参、茯苓、麦芽、稻芽、山楂、神曲、鸡内金、独脚金等治疗。太子参与茯苓合用有四君子汤之意,可益气健脾,提高脾胃受纳及健运功能。刘教授强调使用太子参而非人参、党参等。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性平和,味甘润,《江苏植药志》提及太子参:“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其药力较人参、党参缓和,更适合小儿使用。茯苓性平,味甘淡,可益脾和胃、宁心安神。麦芽、稻芽、山楂、神曲、鸡内金、独脚金均有消积功能,但稍有差异。山楂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导之力较强,且能解表;麦芽善消米、面、薯、芋等淀粉类食积;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功似麦芽而力缓;鸡内金消食力强,各种食积均可;独脚金清热消积。

2.3 虫类中药搜风通络

古人认为虫类中药能走能行,有搜风、熄风的作用。尤其是“搜风”,叶天士曾说“风邪流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刘教授临床治疗中喜用蝉蜕、地龙、僵蚕。蝉蜕味甘,性寒,具有祛风止痉的作用;地龙味咸,性寒,平肝熄风、通经活络;《本草备要》提到僵蚕能“治风化痰,散结行经”。三者均能搜风通络。由于小儿脏器比较娇嫩,故不用全蝎、蜈蚣等毒性较大的虫类中药。

2.4 随症加减

肺热型咽喉部抽动加用桑白皮、北杏仁、枇杷叶等,三者合用有清肺利咽之效;咽喉不适加用薄荷,薄荷性凉,味辛,除了利咽喉,前贤王好古还认为其能“搜肝气”,针对TS有肝阳风动的病机亦有一定疗效;肢体抽动明显加用丝瓜络,《本草便读》:“丝瓜络,入经络”,丝瓜络有通经活络之功;小儿心烦夜啼加用灯芯草,灯芯草性微寒,味甘淡,是治疗小儿心烦夜啼的常用药物,平时泡茶饮亦可;肝火明显加用夏枯草,其性寒,味苦辛,《滇南本草》认为夏枯草可以“祛肝风,行经络”。

3 验案举隅

吕某,男,10岁。初诊:2019年9月7日。主诉:反复不自主摇头、耸肩、伴大叫3年。患儿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不自主摇头、耸肩、伴大叫,平素心烦气躁,饮食不节,自觉腹胀,胃纳一般,睡眠可,二便尚调;舌红,苔黄,脉弦。外院行脑电图提示正常。西医诊断:TS;中医诊断:小儿抽动证(肝风内动、脾虚食积)。治宜平肝熄风、健脾消食。处方:天麻 5g,钩藤 8g,地龙 10g,白芍 20g,蒺藜 15g,夏枯草 8g,甘草 5g,茯苓 15g,蝉蜕 5g,麦芽 20g,山楂10g。7剂,每日1剂,水煎至400mL,早晚分服。

二诊:2019年9月17日,服上方后,大叫减少,仍有摇头、耸肩,腹部稍胀,舌脉大致同前。上方颇合,加丝瓜络10g、神曲10g。

三诊:2019年9月24日,服药后摇头、耸肩等次数减少,脾气烦躁情况好转,无明显大叫,但偶有清嗓情况,次数不多。守方加减,去丝瓜络,加薄荷叶5g。后期随访已无明显抽动症状。

按语:本病为多发性抽动症,病史较长,其病机为肝风内动、脾虚食积。故中药治以平肝熄风、健脾消食。予天麻、钩藤、地龙、白芍、蒺藜、夏枯草、蝉蜕等平肝熄风,并予茯苓、甘草、麦芽、山楂之品健脾消食。二诊时仍有摇头、耸肩,故加用丝瓜络祛风通络,且患儿仍有腹胀,加神曲加强消积之力。三诊时偶有清嗓情况,故加薄荷叶利咽清肝。

猜你喜欢

丝瓜络食积钩藤
老丝瓜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痛经,喝丝瓜络汤
华钩藤研究综述
保和丸在部分儿科临床应用的概述
浅析丝瓜络不同炮制品在医学止血方面的研究
常见病三验方
丝瓜络临床药用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