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肺论治干眼

2020-01-11高妙然矫红张珊赵静如郭玉蓉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干眼泪液津液

高妙然,矫红,张珊,赵静如,郭玉蓉

干眼又称角结膜干燥症,该病与多种原因有关,若泪液质(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则会进一步影响泪膜稳定性,从而出现眼表组织的损害[1]。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用眼负担越来越大,干眼的发病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成为全球的高发疾病[2]。根据病情的轻重可出现不同症状,轻者多表现为视疲劳、干涩及异物感;重者可出现角膜炎或角膜溃疡,甚至影响视力。其治疗也逐渐成为眼科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重点。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替代治疗进行局部对症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中医学认为,干眼是由阴阳失调,脏腑失司所致。历代医家多从肝肾论治干眼,然而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的研究发现,肺脏与干眼的发生密切相关,再结合长期的临证经验发现,干眼从肺论治往往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1 理论基础

1.1 肺主一身之气

明代·张景岳云[3]:“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肺朝百脉且主一身之气,肺气充足且运行正常,则可推动全身气血输送至五脏六腑,保证脏腑精气充足,从而维持各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气血运行于目,精明得以滋润濡养则能视。若肺气虚损,气血失于推动之力而无以行濡润之功,则表现为视物昏晦。如《灵枢·决气》[4]云:“气脱者,目不明。”肺主气,司呼吸,体内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汇聚于胸,肺气旺盛则可将其敷布于全身,从而调畅全身气机,气机畅达,则精血可顺达于目,行濡润之功[5]。《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6]云:“水化于气”,表明气能生津,一旦肺气虚损,则导致一身之津化生不足,津液无法上承,则目失所养。《医经溯洄集》[7]云:“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表明气能行津,津液在肺气的推动之下运行全身,若气虚推动无力,则津液运行不畅,停滞不前,无以濡养双目,则出现视物不清。气能摄津,固摄津液,防其流失,故气的功能正常则津液疏布正常,不易发生干眼。《素问·六节脏象论》[8]指出:“肺为气之本且主治节”,肺气载津行血,使津血上达于目,目受血则目络通畅而能视。肺为娇脏,最易被燥邪所伤,肺脏失于濡润,则主气功能失司,而引起眼部不适,出现干眼。

1.2 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8]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医方集解》[9]指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可见,肺可通调水道并下输膀胱,同时也表明肺居于高位,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并对其进行调节。肺为清窍,肺通过宣发功能将质轻的精微物质向上布散至清窍,宣发得当则目得濡润,视物清晰。因此,“肺为水之上源”指的是肺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当肺功能失调,全身水液代谢异常,会导致神水将枯症,即干眼的发生[10]。

1.3 肺主皮毛,主白睛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主皮毛,皮毛位于人的体表,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结膜、角膜上皮从解剖方面讲,位于眼球的最外层,且与皮肤相延续;从其功能上讲,二者可发挥抗御外邪、护卫内层组织的作用,因此,可将结膜、角膜视为目之皮毛,肺主皮毛,而干眼的发生部位在结膜、角膜,因此,干眼的发生与肺密切相关[11]。《审视瑶函·五轮所属论》[12]云:“……其内白睛,则属肺金……”根据“五轮学说”,白睛,即现代解剖中的球结膜、球筋膜和前部巩膜当属气轮,内应于肺,故白睛疾病多与肺有关。治疗白睛疾病,首当治肺,复治其节,故干眼可从肺论治。

2 病因病机

干眼,最初以“白涩病”为病名提出,且最早出现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该病名的提出主要与其临床表现有关,“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该书提出干眼的病因病机为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且秋季多发。此外,该书还提出,该病既可为实证,也可为虚证。前者多由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后者多为肺气不足或肺阴虚损所致。肺为气之本,若肺气虚损,则津液运化无权,眼部络脉不通,目珠失于濡润,则表现为视物昏暗、疼痛;肺阴不足,白睛失于养润,发为干眼。

3 治疗原则

3.1 宣降肺气

肺主一身之气,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易致气血瘀滞久之可影响肝脾功能,出现结气血运行不畅而瘀滞不前,久之累及目珠。部分病人可感觉眼干涩而痛,反复发作,此为“白睛涩痛”,多为气机不利所致,治疗可以宣降肺气,畅达气血为主。

3.2 滋阴养血润肺

干眼属燥证范畴,燥为阳邪,易伤津耗气,肺为娇脏,易为燥邪所伤。肺阴一旦耗损,则无法输布津液上达于目,从而表现出一系列目失濡养如眼干、眼涩、眼疼等症状[14]。部分患者可伴有出现咽干唇燥、大便秘结等津液耗损等症。治宜滋阴润燥,滋补肺阴。根据中医津血同源的理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若阴血不足则津液化生无源,从而出现两目干涩等症状。任何伤及眼部脉络的因素,如环境污染、手术等外界刺激均会影响眼部正常血运,目珠濡润失常,血虚日久则会进一步伤及眼部津液,津亏泪少,目失润泽则表现为目珠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故滋养阴血在干眼的治疗上尤为重要。李点[15]从津液角度辨证分析得出,若五脏功能正常,气血运行如常,则化生有源,津液在目可化为神水,目珠得以充分濡润,视物清明。若五脏功能失司,影响阴津化生,则直接导致泪液生成减少,目珠生燥,出现干眼。关于滋补阴精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该类中药可增强相关酶的活力,从而促进泪液的生成并影响其分布,减少干眼的发生。

3.3 清热利肺

肺为华盖,居于高位。风热之邪属阳,其性轻扬炎上,故首先犯肺。目之表为白睛,且属肺,故风热之邪外袭,易伤白睛;热邪壅肺,积热不得外达,而循经上攻于白睛,导致干眼;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尚未痊愈时湿热蕴结,气分伏火更易煎灼津液,泪液生成减少。外邪侵袭,伏而发病者,治宜扶正祛邪,清热利肺。王筠等[16]提出,外感风热多与该病的发生有关,认为治宜疏风清热。此外,久病及肾,肾水匮乏,虚火上乘清窍,则可累及瞳神,病初可见目内干涩不爽,目燥乏泽,赤脉隐隐,颜色淡红而细,病机为水中之火反克肺金,中医称为“水衰反制”,加之此时体内正气不足,风热之邪侵袭,会加重干眼的发生,治宜滋补肾阴为主,清解肺热为辅,方宜杞菊地黄丸加减,滋肾阴而虚火自灭,同时对于白睛隐隐淡红者,应辅以清解肺热之品,如桑白皮、地骨皮、白薇等清中透发之品,既可清泄肺热而透邪,又可清退虚热而护阴。

4 病例举隅

病例1 何某,男,32 岁,某科技公司程序员。2018 年9 月21 日于东直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主诉:双眼干涩不适3 个月。下午尤甚,晚上时有发红,曾诊为“干眼”,3 个月前曾患结膜炎,经治疗痊愈,近3 个月来,经常使用人工泪液点眼,症状未见好转,并有加重趋势。眼科检查:视力正常,双结膜充血(+),双眼角膜点状上皮脱落,FL(+),泪膜破裂时间为6 s,泪液分泌试验:右6 mm/5 min、左7 mm/5 min,KP(-),双眼前房不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眼晶状体清亮,右眼眼压15 mm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6 mmHg。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西医诊断:干眼。中医诊断:白涩症(肺阴不足证)。治疗法则:滋阴养血润肺。处方:生地黄15 g、麦冬15 g、玄参15 g、石斛10 g、防风10 g、菊花10 g、桑叶10 g、甘草5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配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双眼,每日4 次,每次1~2 滴。

二诊(2018 年9 月28 日):用药后眼部症状略有好转,无其他不适。检查:视力正常,双眼结膜充血(+-),双眼角膜透亮,FL(+-),KP(-),余检查同前。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继服前方7 付,局部用药同上。

三诊(2018 年10 月5 日):双眼干涩不适症状消失。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双眼角膜透亮,FL(-)。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上方继服7 剂,巩固疗效,后患者未再来诊,电话随访,述病情已好转,无再出现不适,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

按语:该患者曾患风热眼病,伤阴耗液,肺阴不足,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耗伤津液,目失濡润,故眼部干涩不适,白睛结膜充血乃燥热所致,苔薄少津,脉细弱,证属肺阴不足,治宜滋补肺阴。方中主药生地黄、玄参、麦冬三味组成的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17],原方药量偏大,诸药都为滋阴润燥,偏寒之品,本意在攻下润燥通便,然在本方中旨在增液以“助水行舟”;又加石斛为辅药,以养阴精濡养目珠;桑叶、菊花可清肝明目,清肺润燥,且桑、菊味辛疏散,轻清上扬,既制诸阴药之滋腻凉遏,又引诸凉药上达目窍、眼表;防风为升腾阴气之药,以引诸药上升,直达病所。

病例2 宋某,女,28 岁,某杂志社编辑。2018 年11 月6 日初次于东直门医院眼科门诊就诊。主诉:眼部干涩不适2 个月,时有刺痛发痒。患者曾于2 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双眼磨痛充血,于外院诊断为“角膜炎”,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联合中药汤剂口服后症状好转。现患者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眼科检查:双眼矫正视力均为1.0,双结膜充血(+),FL(+),泪膜破裂时间8 s,泪液分泌试验:右眼8 mm/5 min、左眼7 mm/5 min,KP(-),双眼前房不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眼晶状体清亮,右眼眼压14 mm Hg,左眼眼压15 mm Hg,余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干眼。中医诊断:白涩症(邪热恋肺证)。治当疏风清热利肺。处方:金银花15 g、菊花15 g、黄芩15 g、牛蒡子15 g、蝉蜕15 g、木贼15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荆芥15 g、茺蔚子15 g、桑白皮15 g、茯苓10 g、苍术10g、佩兰10 g、苦参10 g、炙甘草6 g,7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饭后分服。配合鱼腥草滴眼液点双眼,每日3次,每次1 滴。

二诊(2018 年11 月13 日):用药后患者眼症基本消失,余无不适,舌质暗,苔黄白,脉略数。双眼矫正视力1.0,双眼睑结膜充血基本消失,FL(-),泪膜破裂时间12 s,泪液分泌试验:右眼11 mm/5 min、左眼10 mm/5 min,余无特殊。去牛蒡子、茯苓、苦参,加楮实子10 g、郁金10 g。

三诊(2018 年11 月20 日):患者眼部症状已全部消失,无其他不适,可停药,嘱患者避免熬夜、过用目力,少食辛辣刺激之品。

按语:患者曾黑睛生翳,热邪伤阴,阴血不足,无以濡养目珠,则目珠干涩。而余邪未尽,隐伏于肺脾两经,则目珠时有刺痛发痒。患者舌红,苔薄黄,脉数亦为有热之象。故辨证为邪热留恋,病位在白睛,病性属实。治当清热利肺。方中金银花、菊花为疏风散热,清热解毒之要药,且都入肝经,能上行目窍,直达病所;桑白皮、牛蒡子、黄芩归肺经,清热利肺,蝉蜕、木贼清热疏风明目,茯苓、苍术、佩兰、苦参健脾补中、祛风除湿,祛除隐伏于肺脾两经之余邪;而荆芥性微温,入肺肝两经,清扬透散,引邪外出;赤芍、牡丹皮入血分,一则清热凉血存阴,二则活血通络止痛,再者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而止痒;茺蔚子活血祛瘀、凉肝明目,甘草调和诸药。鱼腥草滴眼液清热明目,直达病所之功效。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故去牛蒡子、茯苓、苦参,以减轻除湿利肺之力,病久多虚、多瘀而见舌质暗,故加楮实子滋肾清肝以扶正祛邪,郁金增强其行气散郁之力,使隐伏于肺脾两经之余邪更易祛除。从本案可以看出,在辨证中要把握本病的基本病机特点是邪热留恋,病性虽属实,但余邪未尽,隐伏于肺脾两经是其特点,既要疏风清热以清残留余邪,又要利肺健脾补肾、凉血存阴,顾护正气,标本兼治。

5 讨论

干眼属中医“神水将枯”范畴,津液(泪液)生成不足或输布不及均会导致目珠失于濡润,从而出现干眼。《证治准绳·七窍门》[18]载有“神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可见,干眼与津液于白睛的分布密切相关。因白睛属肺,肺为水之上源,且外感风燥之邪易伤于肺,白睛津液耗伤,一定程度则影响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故引发干眼。同时,在以肺论治的基础上,可兼顾其他脏腑,整体施治,注意脏腑间的相互联系。笔者导师在长达30 余年的临床治疗上总结经验,查阅古籍,认为干眼从肺论治往往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此治疗思路可供同道参考,开阔思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干眼泪液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泪液及血清中BDNF的定量分析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研究进展
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伴干眼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竟是“干眼”找上门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