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钙化上皮瘤误诊为血管瘤1例分析
2020-01-10兰世杰张竞月杨田野
兰世杰,张竞月,吴 桐,杨田野,刘 梦,荣 莉*
(1.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肿瘤科,吉林 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整形美容外科,吉林 长春13002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3岁,主因“发现左上睑出现肿物2个月,迅速增大伴疼痛1周”于2019年9月10日就诊。患者自诉2个月前发现左上睑出现一黄豆粒大小肿物,略突出于周围皮肤表面,当时未在意,未给予任何治疗。后肿物于近1周迅速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患者自觉影响生活,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查体:左上睑可见一类圆形肿物,大小约2.0 cm×1.5 cm,突出于周围皮肤表面约1.8 cm,肿物表面皮肤呈红色,部分肿物表面皮肤颜色较深,肿物表面未见毛发生长;触之质软,皮温略高,未触及波动感,可触及动脉搏动,无压痛。彩超显示:左侧上睑皮下可探及不均质实性声像,大小约133 mm×173 mm,边界清,类圆形,CDFI见其内动静脉样频谱,考虑血管瘤,动静脉型。结合查体、超声检查,初步诊断:左侧上睑皮下血管瘤,动静脉型。
于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麻醉起效后,术中首先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全层,见肿物位于皮下,与周围组织界限尚清,其内容物为炎性坏死组织和钙化组织;肿物表面皮肤受压变薄变红,可见活动性出血,用电切电凝仪给予充分止血。将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离,完整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回报为左上睑钙化上皮瘤(毛母质瘤)。患者于2019年10月11日来我院复查,预后良好。
2 讨论
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又称为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是一种发生在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良性肿瘤,很少有侵袭临近组织、骨骼、复发及恶变的报告,属于毛囊肿瘤[1],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通常单发于头颈部及上肢[2]。临床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局部皮肤表面色泽正常,或呈淡红色、浅褐色、浅蓝色,基底活动度较好,可推动,质地较硬,触之形状不规则,少数患者会发生继发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甚至破溃[3]。超声下可以根据声像图看到肿物的钙化程度,血流信号无特异性,一般无或者有少量血流信号,感染后可见丰富血流信号。
大多数钙化上皮瘤根据病史、查体和超声检查均可初步诊断。然而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据以往的文献报道中,其形态除了常见淡蓝色、淡红色和肤色的隆起结节,还有少见的水疱状、角化棘皮瘤样等特殊形态[4],该患瘤体视诊呈明显的鲜红色隆起,与血管瘤非常相似。触诊时该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肿物质地也会由质韧发展为质硬,而该患的瘤体由于感染后炎症坏死组织增加,触诊质软,也与血管瘤相似。超声是术前诊断钙化上皮瘤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但同样,应特别注意在该病的不同阶段,其钙化程度也不同,声像图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完全钙化时呈强回声团块,且均无血流信号,部分钙化时可表现为高回声,也可以表现为低回声且血流信号强,即钙化上皮瘤在初期发病时钙化较少时的声像图特征[5]。该患由于瘤体内钙化程度相对较少,但动静脉血流信号明显,因此非常容易误诊为血管瘤。事实上,根据文献报道,术前超声对钙化上皮瘤的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也仅有69%-82%。
综上,病史、查体以及超声对钙化上皮瘤的诊断还是很有局限性,钙化上皮瘤目前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后,组织学特征为瘤体位于真皮层,边界清晰,瘤体周围有嗜碱性的片状基底样细胞;病理学特征为细胞由不同比例的嗜碱性细胞,即未成熟的毛母质细胞,与无细胞核的影细胞,即已角化的毛发细胞,以及上述两种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构成[6]。病灶随着时间发展,嗜碱性细胞与影细胞的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嗜碱性细胞数目会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消失,影细胞数目则越来越多,根据这一特征,影细胞一般被认为是钙化上皮瘤确诊的病理学依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