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医宝鉴》中小儿饮食异常对诊治小儿厌食症的启发

2020-01-10段淑文王小荣姚蕙莹张鸿彬李喜云张弢

中医药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调护厌食症脏腑

段淑文,王小荣,2*,姚蕙莹,张鸿彬,李喜云,张弢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张士卿名老中医工作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苍溪县中医院,四川 广元 628400)

《东医宝鉴》是朝鲜太医许浚结合中医学与韩国固有医药学,编纂而成的一部医学百科大辞典,于1610年撰成,1613年刊行,书中辑录中国传统医学典籍180种,其中40种已经散佚[1]。《东医宝鉴》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篇,全书内容全面、系统、丰富、实用,是最负盛名的朝韩汉方医书,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医宝鉴》中没有对小儿厌食的专题记载,但多处有“不思饮食”“乳食不多”“不能乳哺”“不能食”“不食”“不乳”“乳食不进”“儿不食”等记载,症状与小儿厌食症相似。对《东医宝鉴》中小儿厌食的记载进行研究,或可为现代临床小儿厌食症的诊治拓宽思路。

1 生理特点

《东医宝鉴》是韩朝医学的集大成之作,有其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在此基础上,书中还论述了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东医宝鉴·杂病卷》记载小儿“脏腑脆嫩、皮骨软弱、血气未盛、经络如丝、脉息如毫、易虚易实、易冷易热”(本文所引《东医宝鉴》原文均出自《东医宝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这些论述说明小儿出生后脏腑身形虽已成型、各项功能也开始发挥作用,但还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机能运转不成熟,物质基础尚不坚牢。但小儿发育极快,在人的各个年龄段中属于发育的旺盛期,身形及精神意识都在以较快的速度不断变化,《东医宝鉴》有云:“盖儿生之日,至三十二日一变,每变蒸毕,即觉性情有异于前,何者,长生脏腑、意智故也。三十二日长骨脉、添精神。……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变生五脏也,蒸者,蒸养六腑也。”书中对小儿生长发育的认知以“变蒸”为主,认为变蒸是小儿长气血、成形体、变五脏、生七情、长骨脉、添精神的过程,变蒸后小儿开始长牙齿、能言语、知喜怒,身心发育日渐成熟。《东医宝鉴》又云:“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方圆,惟阴常不足。”人十六岁之前体质特殊,相对来说阳气容易旺盛,而阴液不足且容易损耗。故小儿有脏腑脆嫩、血气未盛,发育迅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床辨治小儿厌食首当结合生理特点。

2 病因病机

小儿厌食症的主要表现有小儿长时间厌恶进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至拒绝进食,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机制还尚未明确[2]。《东医宝鉴》记载的与小儿厌食症相似的“不思饮食”“乳食不多”“不能乳哺”等病因繁杂,归纳起来可分为乳食失节、它病伤脾、情志失调。

2.1 乳食失节

《东医宝鉴》认为“乳多损胃”“食壅伤脾”,小儿厌食与脾胃不调关系密切,《杂病广要》亦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且不化”,因此乳食失节会导致脾胃受损而出现小儿厌食。

2.2 他病伤脾

许浚认为小儿“脏腑脆嫩……易虚易实,易冷易热”,是以小儿护养稍有不慎,便可损伤脏腑,人之五脏功能各有特性,又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相互协同[3],脾胃居中焦,是人体之枢纽,故小儿其它脏腑病变,易伤及脾胃,出现食欲不振甚至不进食等厌食症状,如“由不慎风冷而不能食”“疳病……乳食不进”等。

2.3 情志失调

小儿情志失调也可令其厌食,因小儿脏腑娇嫩、神气软弱,若“闻大声”或“忽有非常之物或未识见之人触之”,故而受惊,受惊之后,气怯神散,“惊邪入脾,则面色淡黄,呕吐不食”,而成厌食。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脑肠肽-食欲中枢”紊乱是小儿发生厌食症的重要因素[4],小儿受到不良心理刺激会导致胃液分泌异常,引起消化功能紊乱[5]。

3 小儿病首当未病先防

《东医宝鉴》序中记载,朝鲜王宣祖召太医臣许浚将诸家方书取其精华,以“修养为先、药石次之”为指导,辑成此书。故“修养为先”之理论贯穿《东医宝鉴》全书,也为现代临床提供了指导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处的“治未病”指人身体健康之时,要未病先防。《东医宝鉴》有云:“小儿难问证、难察脉、治之尤难故也……脏腑脆嫩、皮骨软弱、血气未盛、经络如丝、脉息如毫、易虚易实、易冷易热,兼之口不能言、手不能指、疾病之莫知,非观形、察色、听声、切脉,究其病源、详其阴阳表里虚实,而能疗之者,盖也寡矣。”此言明小儿病难治于成人,故其预防更显宝贵。预防小儿厌食,要从增强先天体质、后天调护得当两方面共同入手。

3.1 先天预防

《东医宝鉴·身形》有云:“天地之精气化万物之形,父之精气为魂,母之精气为魄”,“孕妇嗜欲、忿怒、惊仆或伤风邪,儿初生下即呕吐、抽掣、口眼斜、惊啼声短、腮缩颅开……”故胎孕之时父母气血通畅,经脉调和,则生子多康健,且患病易愈,反之则多病,于厌食症亦如此。现代研究也表明,备孕夫妇双方的年龄、身体情况、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都可能影响新生儿的出生质量,故妇女孕前生理以及心理状态良好、夫妻双方的生活习惯良好,可以提高精子及卵子的质量,从而提升新生儿的质量,增强新生儿体质[6-8]。

3.2 后天调护

人体自身之上与下、内与外、器质与功能之间协调统一的正常状态被打破后会产生疾病。许浚认为小儿饮食异常除了受先天体质的影响之外,还与后天饮食息息相关,因而《东医宝鉴》尤其重视通过新生儿的乳食调护脾胃,设有专节“择乳母法”“小儿哺乳法”“小儿保护法”等详细论述。如“奶汁浓白,则可以饲儿,不可与奶母大段酸碱饮食,仍忌才冲寒暑来便喂儿奶……如阴阳交接之际,切不可喂儿奶,此正谓交奶……奶母不可频饮酒……乳母宜谨节饮食……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又如“小儿血气俱盛,食物易消,故食无时,然肠胃尚脆而窄,一切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乳多终损胃,食壅则伤脾”若小儿先天体健,后天调护得当,则不常生病,即使得之也易于痊愈。

4 小儿病诊断尤重望诊

基于小儿“手不能指”“口不能言”,无法积极配合的特殊生理情况,《东医宝鉴》在对小儿厌食的诊断中尊崇望诊,认为通过望诊可知厌食源何而来,居于何处,及寒热、虚实属性。望诊分为望面与望脉。

《东医宝鉴》中记载小儿面色青主厌食源于惊风,天庭青为肝风,太阳青黑为伤于乳;色红主热,印堂红为痰热,印堂连鼻准头红者为三焦热,印堂至山根红为心、小肠热,山根至鼻柱红为心胃热,地阁红为肾中气病;黄为脾之色,地阁黄者,厌食多源于吐逆,山根黄为霍乱;淡白多属虚;山根紫为伤饮食。

六岁以内小儿之脉可用望诊,如:“小儿初生至半岁,看额脉,一岁至五六岁,察三关脉”。若小儿厌食伴随额脉紫则为风,红则伤寒,青则为惊,白则为疳,黄则脾不和;望三关为男左手女右手,小儿厌食伴风关有纹为惊,赤纹为飞禽、内外人惊,赤纹微为火惊,黑纹为水惊,青纹为天雷惊;伴气关有纹为疳,紫色纹为惊疳,青色纹为疳传肝,白色纹为疳传肺,黄色纹为疳传脾;伴命关有青黑纹,则不治。

5 治疗

《东医宝鉴》中没有厌食症病名的记载,因此也没有专治厌食症的方剂,但其他疾病所用方剂中有专门针对饮食异常、脾胃有伤所设的方剂,可以用作参考。如治疗痫之紫霜丸,可用于食积、痰癖之厌食症,其组成为“代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两,巴豆三十粒去皮油,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东医宝鉴》中记载此方可用于“腹中有食积、痰癖,吐哯乳”,且“用此取积,并不虚人”。再如积癖门中的消食丸、厚肠丸,可消乳积、食积,故用于小儿厌食症,消食丸方药组成:香炒附五钱,缩砂、陈皮、三棱、蓬术、神曲、麦芽各二钱半;厚肠丸组成:枳实、麦芽、神曲末各五分,橘红、半夏、苍术、人参各三分,厚朴、青皮各二分。《东医宝鉴》中还记载有“夜明砂,治小儿无辜疳及诸疳,夜明砂炒为末,入饮食中,任意予食”,夜明砂可去腹中血气,破寒热积聚,或可用于有积聚瘀血之小儿厌食症。分析诸方,共有19味药,其中麦芽与神曲各出现2次,它药均出现1次,诸药中理气药出现6次,消食药出现5次,化瘀药出现3次,祛痰药出现2次,泻下药1次,润肠药1次,收涩药1次,重镇药1次,补虚药1次,体现出理气、化瘀、消食、化痰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的重要性。

6 小结

小儿厌食症是现代临床小儿常见病,厌食症状长期不得改善,会引起小儿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疾病[9],中医对小儿厌食的治疗具有优势。《东医宝鉴》是最负盛名的朝韩汉方医书,书中没有对小儿厌食症病名的专题记载,但多有与小儿厌食症相似的症状,对其内容进行研究可为现代临床小儿厌食症的辨治拓宽思路。小儿有脏腑脆嫩、血气未盛,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生理特点,是以小儿调护稍有不周则易于患病;兼之小儿口不能言、手不能指、难问证、难察脉,患病之后其治疗难于常人,是以小儿病之预防尤为重要。对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当从增强先天体质与后天调护得当两方面着手。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当特别注意理气、化瘀、消食、化痰的应用。

猜你喜欢

调护厌食症脏腑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和饮食调护应用于慢性胃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南宋潜邸官员对皇储、皇子的“调护”
蔬果
便秘的调护方法
脏腑疏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