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研究

2020-01-10张晋龙

关键词:党和政府舆情防控

张晋龙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是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相较一般时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与水平会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着疫情防控效果、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大局稳定。因此,加强和做好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工作,是做好重大疫情应对的内在要求与重中之重。

1 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重大疫情时期是国家与社会的非常时期,其中的各项工作都因疫情影响而呈现出鲜明的特殊性。网络舆情形态是党和国家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民群众的网络舆论感知与接受以及网络舆论信息状态的综合表现。重大疫情时期,人民群众的网络舆论感知与接受状况呈现出聚焦性、恐慌性与非理性等特点,从而造成了网络舆情的敏感性、易负取向、盲从性与摇摆性等特征,为谣言传播与恐慌情绪滋生等提供了土壤与温床。

1.1 重大疫情中人民群众的舆论感知与接受的聚焦性特点造成了网络舆情的敏感性特征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分别位列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1]。重大疫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对疫情的关注自然就成为重大疫情时期人民群众的核心需要。在此期间,人民群众对于外部舆论的感知与接受主要聚焦于疫情防控,网络作为信息时代舆论传播与发展的主渠道,使得重大疫情中的网络舆情变得敏感而重要。首先,网络舆情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于疫情的舆论感知与接受。由于对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的高度聚焦与敏感,人们对于相关舆情信息的感知度格外敏锐,网络舆情形态会直接且深刻地影响人民群众对于重大疫情防控形势的感知与判断。其次,网络舆情会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人们对于疫情的认知会直接作用于心理活动,造成意识、思维、情感与意志等变得格外敏感。良好的网络舆情会使得人们形成积极、健康和坚韧的心理状态,不良的网络舆情则会使人们的心理状态趋向负面、消极与脆弱。最后,网络舆情会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的行为取向。人们对网络舆情的聚焦与敏感会反映在自身防控疫情的行为取向中,良好的网络疫情会使人们对疫情形成客观、科学的认识,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转化为科学、合理的行为;反之,人们在疫情中的行为会表现为不科学、不稳定甚至失序与混乱。正是因为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具有敏感性特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相关舆情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将网络舆情的敏感性转化为网络舆情工作的优势,促使稳定、积极、有效的网络舆情转化为人民群众面对重大疫情时的定心丸、暖心剂和指南针。

1.2 重大疫情中人民群众的舆论感知与接受的恐慌性特点造成了网络舆情的易负取向特征

恐惧是人类在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底层情绪,用以驱动人们躲避和逃离各类危险境遇。重大疫情直接关系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处境,因此会促使恐惧情绪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甚至主导情绪,并演化为一种集体恐慌的社会心理状态。根据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人们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恐慌心理作为一种强烈的压抑性情绪体验,会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无论是处于恐惧情绪中的个体,还是处于恐慌心理中的群体与社会,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恐慌类心理的驱使而自发产生诸多的负面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倾向。重大疫情时期,人们出于对自身危存状态的感知,恐慌心理会以人们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存在,并对人们的诸多心理要素产生影响。其一,人民群众的恐慌性状态会使得人们的认知呈现出易负取向特征。受恐慌情绪的影响,人们面对网络舆情会偏向于择取隐含恐慌情绪的负面信息作为展开认知的信息基础,并进一步形成负面、消极甚至错误的舆情认知。其二,人民群众的恐慌性状态会使得人们的情感呈现出易负取向特征。恐慌情绪会驱动人们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更易形成负面情绪。例如,在恐慌情绪的渲染下,人们的紧张情绪会转化为焦虑情绪等,从而对网络舆情持以负面、消极的情感状态。其三,人民群众的恐慌性状态会使得人们的意志变得消沉甚至脆弱。长期和剧烈的恐慌情绪会不断消磨人们的意志,进而使人们的意志力降低,而意志消沉又会进一步强化恐慌情绪对人的影响,从而形成消极闭环。其四,人民群众的恐慌性状态会使得人们的行为变得慌乱和失序。行为作为认知、情感与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自然结果,当人处于恐慌状态时,其行为也会变得慌乱、失措甚至失序,主要表现为面对网络舆情中的各种信息不知所措或者盲信盲从。

1.3 重大疫情中人民群众的舆论感知与接受的非理性特点造成了网络舆情的盲从性与摇摆性特征

无论是对于重大疫情的过度敏感,还是在重大疫情中形成的恐慌情绪,都会使人们的理性产生动摇甚至丧失,进而进入到一种理性不足或理性缺失的非理性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疫情最可怕的并非是它本身,而可能是疫情导致个体乃至群体进入非理性状态。由于理性的缺位会使人的心理与行为导向迷乱,从而导致群体间呈现出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口中的“乌合之众”[2]。这就构成了人民群众舆论感知与接受的非理性特点。由于缺少理性对个体与社会良性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守护”,重大疫情中的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盲从性与摇摆性的特征。所谓盲从性,意味着网络舆情在个体、群体乃至社会非理性缺失的驱动下会呈现出盲信盲从的特征,具体表达为造谣者与信谣者不断增多,网络舆情随着各路声音与各色信息而随之转向、波动,可谓“听风就是雨”般的盲目状态。所谓摇摆性,是指人们在网络舆情中出现盲目、盲听、盲信、盲从和盲传等行为,并非意味着人们对于疫情的感知进入了确信状态,相反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疫情的认识与把握处于不确定的摇摆状态。网络舆情的盲从性与摇摆性,对我们的舆情管理提出了重大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3]若党和国家的声音在网络舆情中失去了主动性甚至主导权,那么网络舆情就会被盲目者甚至别有用心者主导,进而出现部分人民群众进入非理性状态并盲从盲信,最终损害到疫情防控的效果、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甚至是社会大局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对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的上述特点要有充分认识,通过科学、客观与全面的舆论宣传,引导人民群众祛除对疫情的高度敏感与恐慌,加强相关的法治与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将人民群众始终引导在理性与积极的心智状态中,从而最大化地消除网络舆情中的盲从与摇摆。

2 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重要性

人们对疫情的感知是连接人民群众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中介。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重大疫情的感知,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关系疫情防控的效果、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大局稳定。

2.1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关乎疫情防控的效果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直接影响疫情防控,并关乎防控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疫情防控工作不仅是对疫情介入医疗干预,而且还包括物质保障、科研攻关、宣传教育、舆论引导、网络信息治理等方面内容,同时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最终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效果。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归根结底是围绕重大疫情开展的信息流通工作,而信息又与人直接相连。马克思认为“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4],因此对信息进行接收、加工与处理是人的自然本能。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从信息端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作用,进而影响疫情防控工作的效果。其一,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影响疫情防控中人们的行为取向。当前,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日渐成为疫情信息的重要聚集地与舆情的重要风向口,加之互联网的即时性、低门槛与高覆盖等特性,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疫情期间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与流通,对人民群众的认知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力度与效度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舆情的整体风向,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取向。其中,合理、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使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等优质信息内容成为主流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促使人民群众形成遵循法纪与科学防疫的行为取向。其二,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影响疫情防控中人们的精神取向。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是关系疫情防控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向人民群众传递出积极、坚韧、温暖的精神力量,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能,促使人民群众凝聚形成疫情防控的钢铁长城。相反,不良、低效甚至无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将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引向消极、低沉甚至涣散,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疫情防控的制约与阻碍因素,从而弱化疫情防控效果。

2.2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强调要避免掉入“塔西佗陷阱”。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与社会环境、社会矛盾的紧张度成正比。重大疫情时期,人民群众对相关网络舆情信息更加敏感,此时网络舆情信息成为连接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重要介质与载体。人民群众往往会通过网络舆情信息审视与评判党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从而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形成正向或负向的感知。其中,良好、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可以强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能够深入宣传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部署,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成效,传播和讲述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迹,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展现出党和政府的强大治理能力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从而强化和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相反,低效甚至失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则会虚化、弱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不当或失效,意味着党和政府主动性与主导性的弱化与缺失,并具体表现为各种谣言沸沸扬扬、各色信息混乱错杂,甚至出现不少别有用心者与扰乱社会稳定者占据舆论高地的现象,从而引发社会的恐慌、失稳。因此,越是重大疫情的非常时期,越要通过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展现党和政府抗击疫情的决心、勇气与能力,从而在疫情的险峻处夯实和强化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2.3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并就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5]。网络舆情信息看似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直接相关,但是网络舆情信息会通过影响人的认识与行为,进而对个体和群体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形成重大影响,而这正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内在逻辑。一方面,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影响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的社会行为,进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网络舆情信息作为公共信息通道,首当其冲会对社会产生群体性影响。社会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社会行为既有超越个体行为“难以独善其身”的群体优势,又会因为个体间的集聚效应而易于落入“乌合之众”的境地。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状态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其中,良好、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通过构建正向、积极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引导人们群众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同时遵守党和政府对于疫情的指挥、协调与调度,遵循疫情防控的相关行为要求,从而从社会行为的维度保障疫情时期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影响人民群众在疫情期间的个体行为,进而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是个体集合的产物,然而面对同样的网络舆情信息环境,个体行为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某些个体出现错误行为在所难免,这就构成了疫情应对中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重大挑战。因此,必须切实增强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精准化,从而保障个体在疫情应对中产生科学合理的行为。

2.4 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关乎社会大局稳定

人作为能思想的存在物,恰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这深刻揭示了舆情引导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大疫情时期,往往也是社会资源协调难度较大、社会矛盾暴发较为集中和敌对势力较为活跃的非常时期,加之疫情影响下人民群众的心理较为敏感甚至恐慌,汇集和构成了影响社会大局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给党和国家的舆情引导与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重大挑战,要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地开展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工作,把网络舆情管理成为保障和增强社会大局稳定的坚强阵地。良好、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会“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5],从而保障和增强社会大局的稳定。一方面,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作为对抗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因素的有力武器,要辨识和管控各类危害社会大局稳定的信息。对于那些谣言或试图激起社会矛盾的信息,要做到准确把握并依法管控,并进行最大化清除。另一方面,要构建有力有效、清新健康的网络舆情信息生态,让党和政府的声音主导舆情发展,让科学的声音成为网络舆情的主流与主体,从而在网络舆情阵地中能够持久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低效甚至失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则会成为助推社会大局失稳的“帮凶”,一旦党和政府的声音与关于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丧失了对网络舆情的主导,就会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加上网络舆情失控状态下人们的恐慌情绪与从众效应,社会大局很有可能会因此陷入失稳的险境。

3 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在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5];同时,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是一个破与立相结合、引导与批判相统一的过程。这为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提供了实施原则与实践方向。

3.1 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兴未艾,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数据处理技术高速发展,5G网络等通信技术日渐成熟,网络阵地已经成为党和国家舆情工作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7],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7],并强调要“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7]。这些深刻揭示了网络舆论的生态地位,并为网络舆论生态构建指明了方向。重大疫情时期,因疫情对人员流通的限制,网络成为人民群众发表观点的主阵地,也是舆情的聚集区。党和政府要准确认识网上舆情的地位与作用,全面、及时地把握网上舆情,对各类不良舆情进行有效管控和依法处理,同时强化党和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主导性与引导力,构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7]的网上舆情阵地。同时,不能忽视重大疫情时期对网下舆情的引导,要做好网上舆情与网下舆情的结合。网下相较于网上具有面对面、直接性与具象化等重要优势,是重大疫情时期舆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上网下具体舆情的统筹过程中,既要对网上网下的优势、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做到边界分明,又要紧扣网上网下相辅相成、互补一体的内在联系。遵循网下舆情引导的内在规律,围绕重大疫情应对工作中的具体实际,将舆情信息治理带入高校、企业、农村、社区与家庭。借助文字、音视频等媒介与载体,在网下开展生动鲜活的舆情信息治理工作,积极、有效宣传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全覆盖的方式将疫情防控知识带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学习的场景中去,最终形成网上网下一盘棋的有效舆情信息治理形态。

3.2 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原则

重大疫情应对不仅关乎国内安全稳定,也关乎国际安全稳定。对重大疫情开展防控工作,往往需要国内国际通力合作,这意味着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并非是国内单向的独角戏,而是国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与国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协调统一、共同统筹、一体展开的系统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国内、国际宣传思想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重大疫情时期国内国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指出,“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8],并强调“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8],充分发挥网络舆情信息治理聚民心的重要功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这为新时代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纵深与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将国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更使得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呈现出鲜明的全球化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舆情信息治理的全局,清醒认识并高度重视国内、国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相通性与统一性,深刻把握国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与国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之间的影响力与作用力,牢牢将国内、国际舆情信息治理工作视作统一系统并进行统筹开展。其中,要将国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作为基础,通过对党和政府在疫情应对中联防联控措施成效的有力宣传,以及对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面貌的展现,在国内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切实增强国内网络舆情对于国际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力,从而为国际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夯实基础。另外,要加强国际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工作,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做好沟通协调,及时、有效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同时做好与国外媒体的沟通协调,对造谣生事的媒体及时予以批判与回应,从而构建出良好的国际网络舆情生态。

3.3 坚持大事与小事相结合的原则

舆情是各类大小信息的结合,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即是大事与小事的结合。重大疫情时期,“大事”“小事”皆要事。影响甚至决定网络舆情走向的不仅仅只是“大事”,甚至一些细微、琐碎的“小事”也可以在网络舆情中掀起千层浪,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网络舆情形势。这就要求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工作要做好“大事”“小事”相统筹、相统一、相结合,将“大事”与“小事”都囊括到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范畴中。所谓“大事”,主要是疫情应对中与党、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的宏观性事宜,包括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部署,各省市、各地区关于疫情防控推出的政策与措施,疫情应对期间出现的紧急或重大的社会事件,疫情应对中的法治进程与相关法律规定,疫情期间国际相关组织、国家与地区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等等。对疫情中的各类“大事”进行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旨在构建主流网络舆情信息结构与形态,为网络舆情的整体走向与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和增强网络舆情的稳定性与牢固度。所谓“小事”,主要是疫情应对中的各类微观事件,其更多聚焦和落脚于社会生活中的细微处和人民群众中。其中,防疫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各项举动与感人事迹、人民群众在抗击疫情中出现的各类感人故事、中国人民在面对疫情时的坚韧团结等,是网络舆情中“小事”的重点与重心。要以谨小慎微的姿态辨识各类网络谣言,第一时间将谣言消灭在摇篮里。与“大事”关系宏观不同,“小事”更多的是关系民心冷暖与社会温情。对“小事”进行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就是要通过疫情中的百姓举动与日常点滴,呈现和彰显社会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从而传递出正能量与人民的磅礴力量。因此,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无“小事”、皆“大事”,它们都事关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有效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大局的稳定与发展。

3.4 坚持引导与批判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舆情是正向舆论与负向舆论共生共存的结果。有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治理应当是破与立的结合。既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正向引导,又要对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负向舆论信息进行及时、有力的批判,从而构建稳健的舆情生态。重大疫情时期,是人民群众易于产生消极心理的特殊时期,也是敌对势力与不良用心者通过网络舆论煽风点火、造谣生事的非常时期,其间的负向舆论相较于一般时期呈现出数量多、花样多、更集中等特点。这就要求网络舆情信息治理要坚持和做好引导与批判相统筹、相结合的工作,做到立与破的矛盾统一,从而把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打造成为坚实有力、牢不可破的阵地与堡垒。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归根到底要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形成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情效果。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力、有效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增强国内抗击疫情的信心;要宣传疫情防控中的感人事迹与暖心案例,为抗击疫情增加温暖;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将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对网络舆情的批判,要批判国内外敌对势力与别有用心者对于党和政府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歪曲,要批判借疫情试图抹黑党和政府形象与声誉的行为,要批判在疫情期间造谣生事的造谣者与传谣者,要批判在疫情期间鼓动个体与群体形成反社会倾向的邪恶行径,要批判疫情期间类似于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的言行,要批判在疫情期间不遵循防疫措施与规定的行为,要批判不遵守传染病科学防控知识的错误言行,要批判国际上借疫情之势抹黑中国形象的声音与行为。重大疫情时期,对负向网络舆论信息的批判过程,也是进行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过程;反之亦然。正向网络舆论与负向网络舆论恰是这样一种此消彼长的内在关系,这就要求在引导与批判的结合中,让正向网络舆论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主导、主流与主体。

4 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主要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议并通过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定旨在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它为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信息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整体上,重大疫情时期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路径主要包括辨别、处理、疏通、引导和监管等。

4.1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辨别

收集、整理、分析与辨别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基础。重大疫情时期,网络成为各类信息与声音的主要集中地,并呈现出海量、多样、集中涌现等特征。面对如此海量繁杂的网络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有效辨别成为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首要课题。就是否与疫情有关而言,可将重大疫情时期的网络舆情信息划分为关于疫情的网络舆情信息和无关疫情的网络舆情信息。就价值判断而言,可将网络舆情信息划分为正向网络舆情信息、中立网络舆情信息与负向网络舆情信息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舆情信息在网络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关于疫情的负向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重点对象,对其治理的效果会深刻影响网络舆情的整体走向与发展。要统筹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与相关通信部门等,借助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对疫情期间的各类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多维度的筛查,并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对网络舆情信息作一定权重的类型划分,从而分析、辨别与引导舆情。网络舆情信息辨别作为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前期工作,其效率与效果会深刻影响后期工作的展开效力,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诸如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与挑战。

4.2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处理

这里的处理主要是处理那些与疫情相关的负向网络舆情信息。因为重大疫情时期,这类网络舆情信息对网络舆情甚至整体舆情有着一定程度的危害,进而有损舆情生态的健康与社会大局的稳定,所以妥善处理好此类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重要环节。在这类网络舆情信息中,一部分是与疫情相关的违法类网络舆情信息,比如在网络中煽动、教唆人们开展危害国家安全等行为的信息,对待这类网络舆情信息要及时甄别并依照相关法律及时进行处理;一部分是与疫情相关的谣言类网络舆情信息,其中一些谣言会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要对造谣者与相关传谣者作依法处理,还有一些谣言虽不构成违法犯罪,但同样会对疫情防控与社会大局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也要依照相关规定作出及时处理;还有一部分是散播与疫情相关的极端恐慌、绝望等负面情绪的负向网络舆情信息,这类网络舆情信息往往以弥散和隐蔽的方式对疫情防控产生负面影响,同样有损疫情防控效果与社会大局稳定,对其中情节较为严重的信息发布者与传播者,同样要按照相关规定作及时处理。对负向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在某些情境下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能够精准识别、及时处理、依法依规惩处。

4.3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疏通

重大疫情时期,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的出行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网络就成为人们表达情绪与思想等的重要通道。而一旦网络这一表达通道发生淤堵,人们的情绪与思想等的表达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甚至内在压抑,更有甚者可能会在一定情境下发生过度或不当的宣泄式、过激式呈现,从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大局稳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重大疫情时期,及时疏通网络渠道,构建顺畅无阻的网络表达空间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对语言表达淤堵进行疏通。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摸清网络空间中语言表达淤堵的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影响等,并通过扩大语言表达口径、打通语言表达环节等方式,对淤堵情况进行精准疏通,从而引导人们形成顺畅、合理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要对情绪表达淤堵进行疏通。疫情时期往往是人们的情绪敏感、脆弱和释放的特殊时期,要深刻认识疫情时期情绪得到合理表达的重要性,找准网络空间中情绪淤堵的情况,摸清其发生的原因与过程,通过情绪牵引、合理引导表达等方式进行疏通。

4.4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

引导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在网络舆情工作中主动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的重要体现。重大疫情时期,构建一个稳定、健康、有序、正向的网络舆情生态,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有力、有效引导。就引导的内容而言,其一要引导人们对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措施形成正确认识;其二要引导人们对疫情防控的成效形成及时、全面的认识;其三要引导人们掌握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其四要引导强化疫情防控时期的法律意识。就引导的对象而言,要面向全体人民积极开展引导工作,其中要对那些发表中立信息的人群作强化引导,对那些发表负向网络信息的人群作重点引导,从而最大化地将人们导向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生态。就引导的方法而言,可以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爆发和衰落的各个环节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时监测、分析、调整和控制,从而调控网络舆情的走向;可以通过情感转化的方法,对一些持有偏激情绪与思想的人,从情感入手,增强情感认同,打开思想通道,化消极为积极;通过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势引导、逆势引导和造势引导等,从而使网上与网下形成引导合力。

4.5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管

监督管理是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必要手段和长期手段,尤其是在重大疫情等敏感时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有效监管是保障网络舆情稳定的重要手段。相较于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辨别、处理、疏通和引导等,监管是一种更为长效和长期的治理过程与状态,是重大疫情中网络舆情稳定的长效保障。第一,各级网信部门要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疫情时期的信息共享、疫情通报、联合执法、案件督办、信息公开等工作机制,构建协同开展网络舆情信息治理的工作形态。第二,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平台开展及时、有力的督查督办。第三,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的监管,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要积极引导他们发表有利于推动疫情防控工作的言论。第四,要建立疫情期间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引导和鼓励多方主体对网络中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的信息进行举报,定期对网络舆情信息生态情况进行评估,并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舆情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依托新媒体平台探索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新途径
走近内心走向爱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十八大以来反腐制度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