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期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0-01-10刘瑞娜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刘瑞娜

(中国人民银行 郑州培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1)

我国经济经过数年发展,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体经济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近些年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引起广泛重视。2017年7月15日,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1]。随后,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2]。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逐步深化,实体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必然会引发新的变化,亟须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金融回归本源,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须明确的概念

在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时,必须先要明确一些概念,比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金融是否等同于虚拟经济,等等。如果概念认知不统一,可能会导致讨论分析时口径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厘清以下两个概念。

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和效率,也是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然而,对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不同的专家学者见解也不同,但有两个误区必须指出来。其一是认为虚拟经济发展应该超越实体经济,过分强调虚拟经济的作用;其二是认为应该完全发展实体经济,忽视虚拟经济。这两种观点都比较片面,存在一定的认知问题。实际上,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其来源于实体经济,并和实体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时间发展序列来看,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阶段之后才出现的产物。虚拟经济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中衍生出来的,虚拟资本的产生正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要[4]。可以说,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就不会产生虚拟经济。其次,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5]。一方面,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会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因此,实践中不能将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完全归咎于虚拟经济,新时期发展实体经济也不意味着要盲目制约虚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虚拟经济发展要适度,否则有可能会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阻碍甚至灾难。前些年西方国家多次发生经济危机,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因此,只有做大做实实体经济,规范发展虚拟经济,不顾此失彼,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2 金融是否等同于虚拟经济

从金融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运行主体来看,二者的确有相同之处,并且还存在着难以割舍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学者都将金融等同于虚拟经济,甚至与实体经济对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一旦金融发展步伐与经济发展不一致,金融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实际上,无论是从金融创造的价值上看,还是从行使的职能上看,金融都不同于虚拟经济,金融业具有实体和虚拟双重属性[6]。从金融的起源来看,其产生是为了满足实物生产的资金需求,没有资金,生产就不能进行,因此金融是内生于实体经济生产配置资金的需要。从金融的作用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金融等同于虚拟经济。

2 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服务困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从现实来看,金融市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力量,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仍存在结构失衡、资金空转、炒钱成风等现象,使得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趋势愈加明显,反而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2.1 直接融资比重偏低

从融资结构看,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稍显滞后。当前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银行系统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企业资金需求严重依赖于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另外,在间接融资市场体系中,传统四大行占据主导地位,地方性的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造成了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降低了金融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因此,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的融资结构模式,容易导致风险高度集聚在银行,使其受外部环境影响更为敏感,极易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源头。

2.2 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

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当前我国的储蓄率比较高。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资本存量已有较大规模,2017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53万亿元[7]。但是,长期以来,银行贷款很多都流向金融证券领域,没有真正地应用到实体经济,导致一些小微企业由于金融供给不足而融资困难,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而影响自身发展。这是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造成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一些迫切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找不到资金,而大量社会资金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综上所述,纳布啡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其术后PCIA联合舒芬太尼适宜的配比剂量为纳布啡2.0mg/kg联合舒芬太尼0.5μg/kg。

2.3 社会信用环境有待完善

实体经济中存在众多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财务不规范和抵质押物品不足。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发放贷款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而且在获取企业经营状况、贷款运用和审批、贷后监管等方面需要付出更大成本。因此,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给这类实体经济企业时,只能以高利率来弥补,这就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反过来,由于约束这些小微企业的信用体系和制度尚不完善,能否正常还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道德约束和实际经营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社会信用环境天然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4 金融市场深化发展举步维艰

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在不断完善,成为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4.6%提高到2019年的7.8%,其中2015年达到8.4%的峰值;虽然2002年至2005年、2016年至2018年曾出现回落,但整体呈上升趋势[8-10]。然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金融证券等领域,出现影子银行、资金空转、非标资产等众多生态。同时,长期以来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还使得资本市场出现大类资产轮动现象,资产价格泡沫在股市、债市等不同市场出现。2018年端午假期,800亿元平台唐小僧突然“爆雷”。从此,网贷行业被切换至“雷雨天气”,每天都有平台“爆雷”的消息传来,甚至包括联璧金融、米袋计划、意隆财富、湖商贷、旺财猫等大型平台。此外,还有一些知名平台如花果金融、金大圣、白马资产、图腾贷等深陷逾期困境。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社融腰斩、汇率暴跌、违约等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国际外部环境中也出现一些苗头性现象,比如贸易纠纷、市场迷茫、金融恐慌情绪等。 此外,金融市场在深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除了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割裂开来的主观因素,也有金融业自身发展滞后的客观因素,还有金融监管的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

3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和诱因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困境,这是现实,也是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理应平衡与协调发展。金融职能一旦异化,实体经济势必受损,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观当前,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脱实向虚”的问题和倾向。具体来说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由于经济环境不乐观,再加上虚拟经济盈利速度过快,逐渐向以金融服务为主的虚拟业务转移,从而造成在国民经济体系核算中实体经济占比逐渐下降,虚拟经济比例不断攀升,并有愈演愈烈之态势。

3.1 金融服务“脱实向虚”的表现

3.1.1 金融未能真实反映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货币资金融通的总称,其产生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开始在交易活动目标上出现偏离,并衍生出一系列金融产品,导致金融不能如实地反映实体经济发展情况。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不准确、不客观、不及时;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诉求避重就轻,甚至设置各种门槛;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前景和预期不高,对其支持力度大打折扣等[11]。

3.1.2 金融过热与实体经济趋冷形成鲜明对比

金融有对利润追逐的本性,在进行金融服务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利润的项目,以快速获取大量资金。金融的这种特性吸引了众多民间资本进入,逐利冲动的活跃导致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持资金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实体经济面对不断的资金抽离和资金短缺,使得自身形成良性循环及实现健康发展变得愈加困难。由于发展实体经济带来的效益和盈利性与金融无法相比,进而逐渐形成金融升温与实体经济渐冷的不良循环。

实际上,金融过热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隐患。一方面,金融活动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这样会加大金融风险隐患,致使风险防控的难度加大。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就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另一方面,金融过度活跃,大量资金涌入会带来农副产品、房地产等市场价格的异常攀升,进而严重扰乱实体经济发展。

3.2 金融服务“脱实向虚”的诱因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国内进入经济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慢。由于国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工成本较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难题,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变得越来越艰难。另外,小微企业自身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融资实效。小微企业大多采取的是综合型的多业务发展模式,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核心业务,更谈不上技术优势,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后发成长潜力。此外,大多数金融机构前期对信贷业务管理较为粗放,客户经理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分支机构审批权限过大且总行政策指导不明晰等内部管理问题,也导致实体企业融资难度加大。

3.2.2 金融调控和管制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管制依然存在战略目标不明晰、多头管制、管理手段不完善、市场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多头管制,过多过严必然会造成管制过度,制约金融配置资源的效率,导致金融体系发展滞后,进而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过度的金融管制还会带来金融异化和独立化,金融资源通过内部运转和增殖,使市场参与者可重复、反复在金融市场获得利润,从而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另外,近些年新兴金融业态出现了快速发展,例如P2P、众筹、区块链等蜂拥而至,然而金融监管却相对滞后,这为资金“脱实向虚”创造了条件。

3.2.3 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激励不足

企业家是企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掌舵者。企业家精神包含着一系列精神特质,除了要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只有企业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长久和持续地经营企业,才能带来经济发展的经久不衰。反观当前,企业家精神有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其一,滋养企业家生存的外部环境存在一定缺陷,当代社会信仰的缺失等都比较突出;其二,部分企业家自身存在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等行为,在运作企业过程中会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决策,成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3.2.4 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能过剩

当前,经济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近些年外部需求恶化,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然而,受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我国钢铁业、家电、机械、重化工等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盈利能力急剧下降。为了弥补主业损失,很多企业通过虚假贸易等方式,贷款转入房地产、民间借贷等投资领域,其中房地产投机尤其严重。另外,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不协调,还带来结构性产能过剩,大量小额资本选择在资本市场上投机运作,而不进行创业资本运作。

3.2.5 国际分工中的优势消失

在国际分工中,我国原本拥有的低人力成本优势在不断消失,部分低端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国内很多企业核心技术较为缺乏,导致生产能力受到极大冲击,社会投资转化的意愿逐渐降低,这也为金融“脱实向虚”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人体虚则会多病”,经济也一样。“脱实向虚”的经济必然会产生较多问题,比如: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经济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可能存在资产泡沫破裂、资金链断裂等金融风险。所以,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金融服务“脱实向虚”的问题。

4 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12],这是放之天下皆准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理。在经济生活中,每一种客观经济形式都是解决经济关系双方矛盾的一种方法。金融不是人们臆造的,而是与经济关系的矛盾同时产生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是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必须支撑实体经济[4]。金融业要更加积极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要预防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然而,新时代金融应该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呢。笔者认为,抓住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走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制度创新,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创新,通过规范、约束、激励、协调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要明确认识到,过去以管制为主的金融监管模式,生硬僵化,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因此,需要加大对金融泡沫挤出的管制和执行力度,从源头上遏制金融为非理性逐利提供空间;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调整金融的主要功能转向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的制度内涵,激发金融市场各投资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活力;继续挖掘金融的潜在制度活力,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着手。

4.2 强化合作,构建经济发展共同体

从各地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践来看,银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借贷人之间开展业务交叉合作较为普遍,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合作,而且这种合作离不开当地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比如,小微企业或农户“抱团”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合作互助基金;或者由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获取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在简化手续、费用减免、专项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撑,履行好服务职能,有效地把金融部门、借贷人融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融资模式。

4.3 畅通供给,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机制改革和创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从渠道来看,帮助资金受限的企业进行资产整合,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解决融资瓶颈,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债券等方式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货币创造过程。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大企业,可引导其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间接融资占比,另一方面也能为小微企业腾挪融资空间。但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必然会有金融创新,须慎防金融业过度创新。这是因为:一方面,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原生的、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在发展上、在金融工具的选择上,都还不够成熟,不适宜进行过度金融创新;另一方面,金融创新衍生出的产品比较复杂,杠杆倍数较高,很容易把原生产品本身的风险放大,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会给经济带来金融隐患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

4.4 精准施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

以产品和服务多方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发展,创新大数据产品,要从供给侧发力满足融资要求。在整体经济低速运行的形势下,中小实体企业运营举步维艰,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以创新为驱动、开展新旧动能转换等的行业,可对那些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简化审批流程、开设专营服务网点等,以实际行动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金融普惠支持从“有形”到“有行”。另外,在提供金融服务时,还可采用多样化投资方式,比如,可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试点机构试行“投贷联动”模式。通过一系列普惠金融服务,多方位、多层面地激发实体经济的发展潜能,形成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的新型服务模式。

4.5 培育风险意识,着力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投融资担保公司、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等准金融机构的出现,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不足,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些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业务经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地合理引导与解决,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所以,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应持续推进金融生态建设,坚持“谁批准、谁处理”的原则,加强对这些准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业务规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负债比例等各项制度的严格控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同时,还可考虑引进前沿的发展理念和金融科技,以信息检测、信息共享、大数据金融为基础,打造金融信息预警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筑牢金融生态安全防线。

4.6 加强信用管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但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金融隐患。网贷行业的频繁“爆雷”,一些不法企业和机构趁机逃债,对整个金融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将网贷企业、机构和个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就变得尤为重要。有了完善的征信系统和信用体系,就可严厉打击骗贷、非法集资和各种逃废银行债务等不法行为,使失信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戒。对于小微企业,可考虑从小微企业信息平台建设入手,由政府牵头,组织建立信用体系,强化企业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另外,还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将相关信息以信用等级方式呈现在信息平台上,供金融机构和企业双向选择。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金融创新,并且金融创新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但一定要认识到,金融产品越是复杂,衍生的层级越多,其内生风险就越大,偏离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越远。目前,我国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等方面尚有一些不足,所以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时,一定要防止金融过度创新,避免剑走偏锋带来金融风险,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