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述评
2020-01-10杨万福
杨万福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6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很大的发展,组织管理日趋完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育课程体系与平台基本建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接下来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大家所关心的主题,这高度依赖于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准确评价。鉴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相关中文研究成果加以梳理,以明确当前的现状,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1 研究文献概述
为搜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的CNKI数据库以“高校创新创业效果”为主题进行跨数据库搜索,时间跨度以2020 年1 月31 日为止,共收集到42 篇文献,根据其内容剔出其中与高校创新创业效果无关的后还有34 篇论文,其中博士论文1 篇,硕士论文1 篇,核心期刊论文2 篇,CCSCI检索论文1 篇,会议论文1 篇,从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上判断,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从发表时间上看,这34 篇论文都是出现在2015 年之后,2016 年3 篇,2017年2 篇,之后快速增长,2018 年12 篇,2019 年17 篇,如按此趋势外推,接下来可能会有更会丰富的研究成果发表。从作者机构看,有3 篇论文(包含1 篇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是“211”大学,其他的都以职业学院或者“独立学院”为主。而且这些文献中仅有11 篇是专门对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作的研究。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理解
教育部2015 年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相应的很多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研究也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如尹敏等(2018)从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技能四个方面评价创新创业教育效果。[1]也有研究只关注创业效果的研究,于是重点从创业成功与否的角度来研究,如包括创业基础执行力、创业过程执行力、创业执行效果三方面构成的创业效果[2]等。还有研究从创新创业教育给学生带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角度进行评价,如王胜强等(2018)从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而另一些学者则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效果,如李新生(2019)认为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后学校内部各层面和外部相关层面所获得的结果”,[4]是立体的、多层次的,苏毅(2018)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提出了学校总体实施效果(宏观)与学生个体感知效果(微观)。[5]而从不同人侧面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正反应了这一核心概念内涵的丰富与立体性,同时也反应出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评价都还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尚需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才能实现科学的评价。
3 研究视角的选择
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多元的,教育效果也是多层次的,研究中很容易在不同视角相互交叉,或者不区分视角笼统表达。大部分文献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其研究角视,但将不同的文献综合起来对比便可发现,至少存在着三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并形成了相应的差异较大的评价指标模型,而有的文献是从不同视角选择了一些指标加以组合形成评价指标模型。
第一个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评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如李禄峰从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目标与创业精神五个方面进行评价,[6]尹敏从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与创新创业技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王胜强等从创新能力、创业实践能力、与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个是从高校的角度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给高校带来了什么,包括对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创新创业乳化基地的建设、成功的创业企业、毕业生创业成熟率等,此时也包含对学生个体层面的评价内容。如苏毅从学校总体实施效果与学生个体感知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赵薇基于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的四级培训评估模型建立了包含创新创业意识、获利知识技能、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与带来的创新创业成果四个方面的评估模型。[7]
第三个是从政府的宏观管理的角度评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给整个社会(包含学校与学生)带来什么,如李新生提出了教学、科研、实践训练、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王玉提出了包含顶层设计(含有国家政策、培养体系)、教育环境(含有创业活动、创业基地)、教师层面(含有理论教学、师资建设)和学生层面(含有理论观念、能力实践)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8]这一视角主要从政策投入带来的过程、结果的综合效果上去评价,多数指标是为综合指标,其评价方法与个体层面的指标有较大的差异。
4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一般都是凭主观的经验来实现的,往往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讨论得来。从研究文献上看,一方面所选研究视角的不同,再加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从而导致评价维度不同、指标权重不同,每个指标的界定与测量也不同,很难找到一个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借鉴成熟的理念研究结论加以拓展是值得推荐的,比如赵薇以企业培训效果评估中成熟的柯克帕特里克四维度模型为基础,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效果评价的模型,分别从学生反应、教育效果、行为过程与成果四个维度进行评估。尤其是要以明确的研究视角为前提来建立指标模型,才能对指标进行准确的界定与测量。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主观赋权评价法与客观赋权评价法两类。文献中采用主观赋权评价法的较多,且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为主,王胜强等(2018)、王玉(2019)、袁丽娜(2018)都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其次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也有个别采用其他方法。采用客观赋权评价法研究中,苏毅(2018)与李禄峰(2019)都采用了因子分析法。从文献中反应的研究成果来看,评价指标中权重差异还较大,并没有发现比较一致的结论,很难看出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
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结论
本研究中共搜集到11 篇文献专门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这一主题,且多数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后止步,仅两篇文献得出了效果评价的结果,其他文献中的零散结论多是描述性的经验总结。一篇是孙梦霖(2018)通过对湖北省26 所高校的调研并统计分析后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兴趣、创新创业认知、创新创业发展及创业实践均有积极影。[9]另一篇是苏毅(2018)通过对江西省高职院校的调研分析认为,学生对学校总体实施效果与学生对个体感知效果的评价均未达到“符合”(满意)水平。总体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得出的结论是积极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程度如何、如何改进还需要更精细化的研究。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研究文献不多,且以描述性经验总结为主,虽然建立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但存在评价角度不清晰、评价内容不统一、评价指标差异大、评价结论不精确的总问题,对后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针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四点建议:首先,要注意研究视角,选择社会、学校与学生中的一个视角较好,避免研究视角交叉。其次,从评价内容上开展研究,可以借鉴成熟的柯克帕特里克培训效果评价模型,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四维评价模型。第三,建立一套可信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的内涵、外延与测量方法,并开发成一套评价工具。最后,为确保同一视角下的评价结论具有横向可比性,可开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