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情教育课程的价值塑造与模式构建
2020-01-10丁安一
闻 羽 丁安一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国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四个“正确认识”为高校开展国情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国情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将价值塑造融入其中,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模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的理想信念。
1 高校国情教育课程的价值塑造
(1)知晓国情,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通过生动勾画新时代中国的现实图景,拉近青年学生与宏观社会议题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整合对于社会议题的碎片化认知,在宽度与深度上不断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产生更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对中国社会现状、党情国情民情有更多的观察和思考。
(2)辩证思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通过鲜活的中外对比,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祖国在内政治理、经济建设、军事国防、生态环保、反腐、外交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在明辨自身优势的同时,仍能够以开放包容的眼光和姿态,学习他山之石,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勇于担当,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邀请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学者现身说法,产生榜样示范效应,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将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新时代建设的洪流中,勇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开拓者。
(4)接续奋斗,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通过对国家现实的描述、阐释和把握,让学生领会苦难辉煌的历史进程,坚定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引导新时代青年学子将爱国情、报国志投入到伟大奋斗之中。还应启迪不同专业的学生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报国之路。
2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育人模式构建
(1)畅通课堂渠道,构建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协同的育人体系。课程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在育人体系上,要注重将其落实为培养人的蓝图。[2]国情教育课程主题应紧扣国情,涵盖军事形势、国土安全、环境保护、廉政建设、科技强国等热点议题,完善优化课程设置,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机制。要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与价值观树立结合起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2)整合优质资源,集聚知名学者与业界专家协同的育人师资。汇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党政部门的一线领导,可以向学生展示最前沿、最真实的动态。整合教学资源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团队,实现跨专业的师资交叉、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的高素质科研教研学术团队。[3]授课师资力量的多元化,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与收获,或是逻辑结构清晰,或是案例丰富生动,或是宏观理论综合性强,或是讲解深刻认识独到,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融合特色载体,打造课堂翻转与社会实践协同的育人载体。为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和互动效果,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可以尝试“翻转课堂”,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注重融合分组辩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思考。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自主申报课题、自发组成团队进行考察,结合专业撰写有价值有意义的调研报告,并进行优秀作品和成果的展示,推动学生互学互鉴,形成传播效应,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国计民生。
3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情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15 年9 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高校中选取10 所作为试点高校在新闻学院本科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国情教育课程。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南京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积极响应、贯彻中央要求,于2015年10 月开设第一期课程。截至2019 年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成功开展5 期国情教育课程,约50 名专家型政府官员、知名学者登上讲台,逾2000 名学生完成课程培训。国情教育课程作为部校共建精品项目,凝结政府官员、校外专家资源优势与南京大学学术优势,邀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型政府官员与学生沟通对话,为学生提供卓越的师资力量。
国情教育课程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一期,每期授课9~10次,每次课为2 课时。主题紧扣“国情”,涵盖时事政治、军事形势、国土安全、环境保护、宗教问题、廉政建设、科技强国等国家基本情况和时政热点议题,内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等。课程中,讲座嘉宾能以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满足学生知识需求,激发青年学习兴趣。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课程逐步优化定位,现已纳入南京大学必修课程。课程旨在增强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国情教育课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课程设置、考核设计、选题内容,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特色教学机制,实现国情教育与思政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有机统一。
4 讨论与思考
(1)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听得进”。要使得国情教育课程真正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开课前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广泛摸底,收集整理学生关切的热点话题,作为制定教学大纲的参考依据。提前调查学生的兴趣领域、摸清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运用多种新媒体形式开展课程,拓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吸引力。这可以使国情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当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困惑的难点,提高到课率,更提升“抬头率”。
(2)课程教辅材料不可忽视,让学生“看得清”。国情教育课程一期一主题,但课程时长有限,难以做系统性、全逻辑的国情梳理。课程将学生引进门,课后学生需要通过教辅自学,启迪思考,进而延展教育效果。国情教育的教辅材料与一般的思政教材要有所区别,形成文字、视频、图片等多形式教辅资料库,激发学生自学兴趣。通过整合校内外专家,组成专门班子负责教辅材料的编撰工作,努力建立国情教育资料库,收集国情教育方面的图书、影像等融媒体资料,为学生上好国情教育课程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3)立体实践平台保驾护航,让学生“做得到”。深入了解国情就要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条件保障。一方面,可为建立课程社会实践基金,给予经费支持。结合国情教育主题,由学生申报组建实践团队,通过问卷访谈、调研报告、可视化作品等形式汇集成果,并进行全校性展示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进入基层单位锻炼的机会,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习实践或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在积累基层经验的同时,沉下去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提升课程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