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高治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0-01-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000唐人彦周阿高陆瑞峰李朝衡史永奋顾伟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000) 唐人彦 周阿高 何 方 陆瑞峰 李朝衡 史永奋 顾伟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理变化特征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固有腺体的萎缩,同时常伴有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化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癌前疾病[1]。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癌的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治萎方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阿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的经验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治萎方介绍
组成:黄芩、铁树叶、蒲公英、苦参、绿萼梅、佛手、黄芪、石斛、丹参、陈皮、六神曲。
加减:湿重者,加苍术、蔻仁、藿香、佩兰;热毒重者,加藤梨根、野葡萄藤;血瘀者,加莪术;嘈杂、泛酸者,加乌贼骨、凤凰衣、瓦楞子、虎杖;消化不良者,加山药、谷麦芽、炙鸡内金;胀满者,去黄芪。
方解:黄芩、蒲公英、苦参、铁树叶清热燥湿,四者共为君药;陈皮、佛手、绿萼梅调畅气机,调和脾胃,共为臣药;丹参凉血化瘀,黄芪、六神曲、石斛健脾养胃和胃,共为佐使之药。
临床疗效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3]。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治愈:胃镜活检组织病理(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减轻达两个级度,症状积分较前减少≥2/3。有效: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减轻一个级度,症状积分较前减少≥1/3。无效:胃镜活检组织病理无减轻,症状积分较前减少≤1/3。
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程度以及7个方面的中医症状积分(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嘈杂、口苦、嗳气、饮食减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治萎方,每日1剂,分2次温服。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杭州胡庆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3),4片/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疗程均为24周。
治疗结果:(1)两组胃镜活检组织病理疗效比较:①治疗组萎缩者20例,其中治愈12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萎缩者20例,治愈1例,显效0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伴有肠化生者16例,治愈8例,显效0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伴有肠化生者10例,治愈1例,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①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胃脘疼痛、胃脘灼热、嘈杂、口苦、饮食减少5个方面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脘胀满、嗳气的临床症状积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由于两组均有较好的疗效,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验案举例
丁某,男,43岁。初诊日期:2018年1月13日。主诉:反复胃脘疼痛伴嗳气。患者胃病多年,反复胃脘疼痛,伴嗳气,痞满不适,无恶心呕吐。纳食一般,夜寐安,二便调。既往曾经服用过中、西药,但效果不明显。既往史:慢性胃炎。过敏史:否认药食过敏史。体格检查:神清,心肺(-),腹软,上腹压之不适,无反跳痛。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下静脉稍粗大,脉细。辅助检查:2017年11月22日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息肉。病理报告:(胃窦)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炎症(++),萎缩(+),肠化生(+);(胃窦息肉)浅表黏膜慢性炎症。中医诊断:胃痞证。证候诊断: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治则:清热化湿、理气化瘀、养胃和胃。处方:黄芩15g,铁树叶15g,蒲公英30,苦参9g,佛手18g,八月札9g,藿香9g,厚朴9g,半夏9g,莪术9g,藤梨根30g,石斛9g,白芍15g,生甘草3g,陈皮9g,六神曲15g。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
二诊:2018年1月27日。药后症减,上午无不适症状,下午4点左右出现胃脘嘈杂不适感。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下静脉稍粗大,脉细。处方:上方加鸟贼骨15g,凤凰衣9g,虎杖15g,14剂。
三诊:2018年3月3日。药后胃已舒。舌淡红苔薄黄,舌下静脉稍粗大,脉细。处方:去白芍、生甘草、凤凰衣,加野葡萄藤30g,丹参15g,14剂。
以后每2周复诊一次,守上法加减,以巩固疗效,共24周。2018年6月5日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活动(+)。原胃镜病理所见萎缩、肠化生均消失。
按:此案患者胃病多年,反复发作,胃镜病理检查已见胃黏膜炎症、萎缩和肠上皮化生。临床症状可见反复胃痛,嗳气,胀满不适,舌苔黄腻,其湿热实证之象明显。湿热之毒痞结于脾胃,热腐络萎,酿成此病。患者发病多年,病程缠绵,“久病必瘀”“久病入络”,舌下静脉粗大,其血瘀之象可见。湿热、血瘀交结,气机不畅,故痞满不适,时有嗳气、胃脘疼痛。治拟清热燥湿、理气化瘀。方以黄芩、铁树叶、蒲公英、苦参、藤梨根清化湿热之毒邪,莪术行气化瘀,佛手、八月札、陈皮、砂仁、蔻仁燥湿理气,苍术燥湿健脾,半夏、厚朴燥湿消痞,藿香醒脾化浊,车前子清热渗湿。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伤胃,加石斛益胃生津,白芍止痛,六神曲健脾养胃和胃,生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之药。药后疼痛、胃胀、嗳气均好转。二诊加乌贼骨、凤凰衣、虎杖,止酸止痛、修复黏膜。再剂后胃已舒。鉴于病程日久,湿热、瘀毒之邪久留,故加野葡萄藤清化湿热之毒,丹参凉血化瘀,进一步增强疗效。全方以清热化湿为主,辅以理气化瘀,佐以健脾和胃,攻补兼施,标本兼治,故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讨论与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伴有肠化生的患者,其胃癌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5倍[5]。胃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14年全国新确诊胃癌病例410,400例,约占全球所有胃癌新发病例的40.0%,发病率为30.0/10 万,占我国全部癌症发病的11.0%,死亡率为21.48/10万[6]。目前广泛认可胃癌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这样一个渐进的质变过程[7]。阻止和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是防治胃癌的关键之一。
西医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诸如饮食不规律、嗜食烟、酒[8]或高盐食物[9])、遗传因素、年龄、长期的胃部炎症、胆汁反流[10]、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1]等都可能是引发CAG的致病因素。其中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因素[12]。西医多用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阻止CAG的进一步发展[13]。但抗幽门螺旋杆菌用“三联”“四联”疗法,需用大剂量抗生素,且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高,患者易反复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缠绵,反复难愈,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14]。
中医[15]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归属于中医“痞满”“胃(脘)痛”“反胃”“吐酸”等范畴。该病病位在胃,但多涉及肝、脾两脏。病因多与脾胃素虚、饮食不当、情志所伤、湿热蕴结等有关。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标实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
治萎方是周阿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长期以来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化生),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周阿高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多以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为内在基础,再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主要病理特征为炎症、萎缩、肠化。来就诊的患者大多舌苔黄腻,舌下静脉粗大、瘀紫或舌有瘀斑、紫黯,脘腹痞满,消化不良等,故中医辨证多属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脾胃不和。在治疗上强调标本兼治,攻补皆备。治萎方清中有补,燥中有润。苦寒清热不忘顾护脾胃,燥湿行气不忘避免伤阴,诸药同用,起到清热化湿、理气化瘀、健脾和胃之功,从而收到较好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可供临床使用参考。
(致谢:谨向所有支持、参与本研究工作的同道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