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身材大作为
——浅谈初中音乐课堂的口琴教学

2020-01-10张卓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口琴声部旋律

张卓亚

(上海市市北初级中学 上海 201100)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墨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可见,器乐教学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重要途径,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亲身感受乐器的神秘和音乐的美妙;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在各式各样的器乐中,口琴以其身材小巧便携、音色优美明亮,吹奏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有着“口袋里的钢琴”的美誉。口琴虽拥有小身材却有着大作为,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更能够为学生带去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

1 口琴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将口琴引入课堂教学,借助口琴这一桥梁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实现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1.1 借助口琴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初中音乐课堂的口琴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感知能力体现在以下三点:

1.1.1 培养固定音高概念

我国音乐教育家贺禄汀曾说:“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固定音高概念的最好时期,具有绝对音高概念的人,可以说已经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而教儿童少年学习乐器正是培养其固定音高概念的最好方式。”可见学习固定音高乐器对学生认识音乐,理解音乐都有很大的帮助。口琴本身是一件固定音高乐器,它的音阶与发声的音孔是对立关系。因此,口琴教学除了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外,还能提高学生对音准的记忆与识别能力。学生每一次吹奏口琴是手、口、耳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一次协调工作。当看不见的气流振动簧片,借助空气振动传给耳膜再传导给神经的时候,这个音便在脑中留下印象形成感性认识,多次反复便记住了这个音的音高位置。借助口琴教学建立学生固定音高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促进音乐学习的深入发展。

1.1.2 提升识谱能力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是通往音乐殿堂的阶梯。课堂中单一的识谱教学常常显得过于乏味,若有感性的实践作为支撑效果便会事半功倍非。演奏就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方式。演奏离不开识谱,而演奏实践本身就是积累识谱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口琴的演奏认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起伏,进一步巩固对于音高时值、特殊节奏的掌握。学生既能在学习口琴吹奏时掌握技巧,又能在吹奏中将识谱知识广泛运用,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识谱能力,推动音乐审美的持续发展。

1.1.3 增强合作能力

口琴除了可以演奏单声部的齐奏,还可以进行多声部的重奏演绎,从而形成交错复杂、饶有情趣的声音效果。学生透过口琴合奏除了提高吹奏技巧,还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因此口琴合奏中合作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有时即便你的声音很明亮,但因为乐曲的需要也要学会收敛和隐藏自己的锋芒,使合奏步调一致、和谐统一。比如笔者在执教《春游》一课时根据乐曲中两声部的需要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合作中第二声部学生的能力较强吹奏声音非常响亮,几乎盖住了第一声部。第一声部的声音则躲在后面,旋律线条听起来非常模糊不稳定,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在吹奏自己的旋律时必须学会兼听对方的声音,即指导第二声部的学生:“第二声部是辅助配合的旋律,要做好帮衬的工作,减少过分明亮和尖锐的音色,保持气息的均衡稳定。好的第二声部不是喧宾夺主而是锦上添花。”对于第一声部的学生,笔者则强调:“要让自己的声音更加凸显,做好引领和主导的工作”。经过几次磨合,两组学生的声音慢慢有了改变,一声部的声音更结实稳定,二声部的声音也柔和起来,大家在吹奏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音色,努力和对方融合,教室中渐渐洋溢烂漫的“春游风趣”,学生们也在一次又一次磨合中悄然增强了协作意识和合奏能力。

1.2 借助口琴教学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表演、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1.2.1 夯实基础,以形传神

俗话说:“势端而气足,身正而质雅”。演奏时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演奏的声音质量。良好的演奏姿势是吹好口琴的基础。因此,掌握正确的演奏姿势对于口琴学习至关重要。正确的姿势需要学生端坐上身,最好坐在椅子一半的位置,两脚张开,肩膀放松。手持口琴两端,低音在左高音在右。拇指在口琴上方,食指与中指在琴前侧的金属板上,无名指和小指拖住口琴。音与音的转换要做到琴动头不动。对于初学者来说,嘴唇缩成O形含住一个音孔即可。为保证音的清晰和准确,开口不能过扁,要像一颗竖起的鸡蛋。音乐演奏不光是听觉的体验,更是视觉的享受。学生要学会用优雅的体态与正确的吹奏口型来表达音乐的灵性和神韵。

1.2.2 发挥想象,大胆迁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好的声音明亮清晰、轻快而富有弹性,是听众和音乐作品的桥梁。音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音乐作品的表达和听觉体验。大多数学生对口琴吹奏只停留在吹响和吹对这个层面,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声音是作品要表现的,要怎样吹出这样的声音。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并通过吹奏示范和讲解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学会从生活实际迁移到音乐殿堂,帮助他们借助口琴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表现音乐风格。笔者在执教《什锦菜》一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曲轻松惬意的风格,演奏出活泼有弹性的音色。笔者让学生畅想拍球时紧张又积极的状态,再将这样的生活体验迁移到口琴吹奏上,把吹奏气流想象成拍球时用力的手臂,迅速输送气流到音孔中,使声音短促有力。同时缩小口型集中在一个音孔上保持音的准确和清晰。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将这样的方法总结成小小的演奏口诀帮助他们今后的练习。学生在几番讨论后将口诀记为:“缩小口型、集中音孔,控制气流改变音色”。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迁移,学生借助口琴演奏对声音更加敏感,通过改变和调整音色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可以更加入情入境的学习和理解音乐,吹奏出自己心中的天籁之音。

1.2.3 搭建平台,丰富手段

“羞于开口”是初中音乐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为自身音色沙哑暗淡或五音不全不愿意开口歌唱,久而久之便失去自信和学习音乐的热情。小小的口琴可在初中生这个特殊的时期帮助他们化解这个尴尬。课堂中口琴的吹奏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个嗓子,让他们借助这一只小小的口琴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也成为与同伴合作的桥梁。例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彩云追月》这一曲目时,先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初步感知这首优美抒情的乐曲。流畅的旋律让不少学生都随着音乐律动摇摆起来,仿佛沉浸在浩瀚的夜空中。但到哼唱乐曲主题时,气氛便严肃起来,刚刚那些“乐迷”和“知音”不再摇头晃脑,看着黑板上的乐谱嘴巴半张半合却不发声音。只有少数学生能跟着钢琴旋律哼唱。我便提出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歌唱或者口琴演奏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主题。有些学生马上拿出口琴情不自禁地练习起来,几分钟之后便能完整地吹奏出来。跟着钢琴的伴奏,有些学生歌唱着,有些学生吹奏着,声音越来越明亮,情绪越来越高涨,似乎都陶醉在这片开阔旷远的夜空中。掌握了音乐主题之后,我鼓励学生们自由组合,根据乐曲的意境进行二度创作。有些学生为音乐主题编创的第二声部,与人声进行合作,演绎出月光的皎洁灵动。一些擅长吹奏的学生组成了一支小小的口琴团队,加入钢琴伴奏和低音声部,奏出了夜空的变换神秘,给《彩云追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笔者将口琴教学渗透到音乐课堂中,丰富了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奏响最美的声音。

1.3 借助口琴教学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音乐是一种借助于艺术化的声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许多口琴曲都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生活等美好的思想内容。口琴演奏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吹吸之间所流淌出的旋律无不承载着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在吹奏中感受亲情友情的淳朴珍贵,俯瞰大自然的山河之美,获得追求理想、永不言败的信心,聆听长江黄河的狂风怒吼,品味江南水乡的烟雨迷蒙,浏览目不暇接的艺术长廊……

在口琴教学中要求学生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就需要学生先对蕴含曲中的思想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与这种感情做到水乳交融。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口琴教学与歌唱、鉴赏、创造等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借助吹奏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感受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这一切通过长期的熏陶深入灵魂地锤炼学生的内在品质、丰富音乐情感、建立文化意识,进而潜移默化地积淀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2 初中音乐课堂口琴教学中“听”的策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用耳朵去认识和感知世界。拥有一双“好耳朵”除了先天因素也要靠后天的训练。这实际上是一种聆听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音乐信息的捕捉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培养学生如何去“听”。笔者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口琴教学中对聆听能力采取集中的训练,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2.1 激发内在听觉——聆听自己的演奏

一个器官发展健全的人都有先天的听觉能力,但这属于消极被动的听觉能力。学生一般在课堂中运用这样的能力,可以说是听见了,也可以说是什么都没听见。这种听还停留在表面的听力功能,听到的是声音而不是内容,缺少心理因素在听觉中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尤其关注学生音准和音质音色上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内在听觉来纠正声音不清晰、虚弱、响炸等问题。训练中要强调细心宁神地聆听,让心理因素在听觉中发挥主动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意在声前”。在口琴还没有吹出声音之前,就好像听到了这个音的效果,按照心里所设计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引导气息和口型去完成这个任务。让耳朵成为一把标尺,判断这个音是否符合标准,在调整修正中获得理想的声音。让耳朵与身体各个机能配合的默契统一。教师在训练中可以结合自身示范或给学生欣赏音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好的声音,确立好的声音概念,让学生逐渐收获会听音乐的耳朵。

2.2 学会角色互换——聆听他人的表现

在多声部的口琴重奏训练中,应让学生学会角色互换,用心倾听他人的声音。大多数学生很熟悉自己声部的旋律并能很明显地听到这条旋律,但因缺乏对作品整体声音效果的认识,并不了解自己声部在整个作品中所处位置和功能。一般来说,第一声部常常担任主旋律的工作,旋律性歌唱性更强。第二声部有时围绕着一声部的旋律,作为辅助支持着第一声部,丰满第一声的声音效果;有时与第三、第四声部一起作为节奏,体现乐曲的风格,成为乐曲低音声部的基石。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各个声部的乐谱对换,比如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对换或与第三声部对换,用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旋律感和节奏感共同发展,更加熟悉彼此内容。通过这样的训练,高音声部的学生更加善于倾听低音声部所给出的节奏,在合奏中调整控制自己的速度,很好地解决了旋律易“赶”、易“拖”、易“抢”的问题。低音声部也更加关注高音声部的旋律走向,从而可以更好地同步进行和辅助支撑。

2.3 构建系列训练——聆听整体的表演

笔者在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引导学生谛听整体声音效果时,一般会构建一套系列式训练。笔者首先在课前将作品中的和声进行细致合理的分解,然后课堂练习时引导各个声部逐一吹奏,一层层加进来构成音程,再进一步构成和声。通过构建系列训练,可以让学生建立整体的音响效果,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位置。在反复比较琢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量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自然而然形成音乐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一件乐器就像学习母语一样”。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口琴教学就像是一种语言学习一样,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帮助和陪伴”。本文结合初中音乐课堂口琴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并在个人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策略。我相信,只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探索,未来口琴教学一定会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更多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口琴声部旋律
春天的旋律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吹着口琴适合一个人坐在溪旁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又见口琴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