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探究
2020-01-10王梦璇
王梦璇
(武汉工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历经40余年的发展,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高水平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研究生扩招规模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量升质降的现象。部分研究生学术能力存在欠缺,迫于毕业的压力在科研、学术活动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术诚信体系、影响了学术公平与公正,给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行为态度、学术诚信问题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它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开展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理论研究成果,而且有助于了解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特点和成因,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1 相关研究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尚未在学术界达成一致,有人将其称为学术不诚实行为,也有人称之为学术失范行为和科研作伪行为等。
国外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最早的研究应该追溯到1830年出版的《英格兰科学的衰落及其原因的反思》一文,该文章系统地研究了英格兰科学界广泛存在的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表象和成因。1942年墨顿发表的《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揭示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涵义以及普遍性、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四个基本科学规范。美国政府于1988年发布的《联邦登记手册》较为明确地提出科学不端行为的一般性定义为“编造、伪造、剽窃或其它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日本著名学者山崎茂明在《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中将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为:“捏造、篡改和剽窃”。
我国于2007年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第一次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出明确定义:“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9年,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出版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中列举了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八种学术不端行为。2012 年《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中将学术不端行为分为三大类,即“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国内学者张九庆先生将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伪造、剽窃等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定义为学术不端行为。樊洪业先生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骗取科学共同体和社会承认而出现的伪造和剽窃的行为属于学术不端行为。通过以上不难看出,国内学者关于学术不端行为定义主要是围绕道德领域展开论述的。
综合上述观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可描述为研究生在学术活动实践中实施的一系列与真实且正当学术状态相脱离的行为,比如论文剽窃、图表伪造、数据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
2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形式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较为隐蔽和多样,要想准确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就必须全面地掌握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学者将学术不端行为分为科研作伪行为和准作伪行为,作伪行为主要包括伪造和剽窃两类,准作伪行为主要包括一些处在作伪边缘上的难以界定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主要表现在抄袭、一稿多投、不当署名、造假、买卖版面和第三方代写等6个具体方面;还有的认为研究生抹杀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自我夸大研究成果也应算作是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会因其处在不同的学术阶段而有所不同,并且很难一一列举出来,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特征来对其加以界定:一是抄袭或剽窃,研究生在学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复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数据或结论的行为;二是伪造或篡改,研究生在撰写论文或实验报告时为达到既定设想和结果而做出的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或研究曲线的行为;三是违规投稿署名,在论文投稿时存在的一稿多投、不当署名、买卖版面和第三方代写等行为。
3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
影响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因素、学术生态环境因素等。国内学者大多是从道德、社会学、法律和市场利益等角度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程孝良等从社会失范、理性选择和社会控制等相关理论视角探寻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江利平认为造成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导师、研究生自身、培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李建国等则认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与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疏漏和学术评价制度不健全及研究生个体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缺失相关。赵万里以墨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分析,应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去探寻学术不端行为根本原因,并揭示出学术不端主要成因在于社会价值观的偏离和制度的不合理。张楠通过分析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归因与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试图从整体上了解各个归因在导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上的影响效果,旨在通过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研究,在解决该问题时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学术不端行为。
总体上讲,当前学术界关于学术不端成因的研究主要是从缺乏自律、诚信文化氛围不浓、基于制度和法律的他律缺失和心理不平衡等方面展开的,学者们站在不同视角所得出的具体原因不一。本文认为可以将其提取合并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更为科学和全面,主观因素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学术动机不纯、学术道德缺失和学术困境等四个方面,客观因素则主要表现为学术规范制度与监督惩罚机制不健全、导师指导错位或缺失、外部环境影响和培养制度畸形等4个方面。
4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对策
国外很重视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对策的研究,并且治理理念较为先进。其中,美国许多学者提倡建立荣誉制度,并赋予媒体广泛的监督职责来进行学术不端行为防治。英国高校则从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机制和检举机制等方面提出很多具体的对策,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增加学术不端行为警示教育环节、给予学生足够的检举权和畅通检举渠道等解决学术不端问题,起到了不错的预防效果。德国和法国则着重加强科研工作规范和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防治法规相关工作,通过发挥制度和法规的刚性作用,逐步编织使学生们不敢学术不端的天网,起到了明显的威慑作用。总体而言,国外在解决学术不端行为时主要秉承“预防在前、加强管理和形成刚性约束”的理念,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上面,通过签署诚信声明、加强诚信宣传和教育、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术正义等途径来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不难发现,国外代表性国家在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一是监管主体不同,即有的由政府担负监管职责、有的是由学术机构或基金会担负该职责。二是监管手段不同,即部分国家对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主要采取制度规范,使不端行为的预防及治理有章可循;有些国家对其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主要依靠科学工作者的良好科研素质,这些国家从小就教育人们诚实守信。三是监管重心不同,即有些国家侧重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其后果,有些国家侧重于学术不端行为的事后处理,针对已经发现的不端行为给予严肃的处罚。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江新华博士从越轨社会学角度研究认为,应通过加强制度的供给与创新来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加以整治。王恩华博士站在管理学视角提出通过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和规范学术制度实现学术不端行为治理,并指出学术自治和学者自治是最有效的学术管理策略。郑茂平从心理学视野切入,准确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心理特点,提出建立学术道德规范和伦理规范的心理调控策略。张丹丹研究发现,美国通过主体自控、制度约束和环境塑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机制,浓厚了美国研究生负责任研究行为教育的氛围,从源头上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频率。邵伟志等主张从学术道德教育、学术规范保障和研究生自我教育3个方面着手加强对研究生不端行为的防治。蔡瑞提出从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和建立伦理与法律的对接机制四个方面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时构建系统完整的学术诚信教育、监督和奖惩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同时还可以参考当前我国治理反腐的总体思路,通过教育引导、案例警示和专项巡视相结合的方式,使学术主体形成不能学术不端、不敢学术不端和不想学术不端的氛围和风气。一是建立学术不端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细化相关政策规定,使研究生无法钻政策与制度的空子,不能学术不端。二是加大惩处力度,规范学术不端行为查处程序,可以逐步论证开展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立法工作,使研究生们不敢学术不端。三是持续推进研究生学风诚信教育,制定出诚信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用诚信的理念引领学风建设,在研究生教育中逐步形成诚信科研、诚信学术的风气,使学生们思想上不想学术不端。四是多措并举帮助研究生摆脱学术科研中所面临的困境,如对研究生培养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完善、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融洽导生关系等,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水平,从根本上使研究生具备不想学术不端的能力和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