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脉-脏腑及现代医学多角度探讨松振腹法调节血糖的作用机制*
2020-01-10彭娜,李敏
彭 娜,李 敏
(1.湖南旺旺医院 康复科,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第6版IDF糖尿病地图中估测,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3.82亿。中国分别在2010年及2013年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及《JAMA》上发表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耐量异常发生率为50.1 %,据估计患病人数约为4.934亿。糖耐量异常若不进行干预,将有93 %的人发展为糖尿病,可见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性胜过治疗,刻不容缓。
振腹疗法是一种经典的脏腑推拿手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臧福科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积累后总结而来,临床实用性强且疗效明显,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振腹体系——松振腹法,该手法主要是通过高频率的腕痉挛作用于腹部,刺激腹部经穴达到补中益气、健脾强肾、调理三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一系列临床问题。大量临床报道也证明[1~3],松振腹法对血糖调节有显著作用,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本文将从中医经脉-脏腑理论及现代医学的内脏筋膜、肠脑、机械振动等方面探讨松振腹法对血糖调节的作用机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1.1 病位在肺脾肾,首要在脾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主要原因有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厚腻及久坐少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主要责任脏腑在肺、脾、肾,三脏之中虽有所偏重但互相影响关联。沈玉国认为,糖尿病前期的病位主要在脾[4],脾气虚、脾失健运为发病早期的根本。人过中年,脾气渐衰,暴饮暴食、情绪失调、作息无常,易损伤脾气,脾损日久,必定波及肾而致脾肾两虚。另外,中医学中的脾包括了现代解剖学上的脾脏和胰,脾的运化吸收功能与胰的分泌功能关系密切,胰腺分泌胰岛素异常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故从病位主要在脾这个角度来探讨糖尿病前期的病理是有生理学依据的。
1.2 脾虚伴肝郁是糖尿病前期的基本病机
清·张志聪著《侣山堂类辨》曰:“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75 % 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疲劳乏力,尤以双下肢为著,因脾主肌肉四肢,故基本病机为脾气虚弱。糖尿病早期临床症状的另一特点是情绪容易波动,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当今社会很多人长期处在高度紧张、大压力的生活状态,容易损伤肝气致肝郁,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在证候与血糖关系的分析中发现,随着血糖的升高,证候的重要性也从肝郁到阴虚,然后致血瘀、阳虚的顺序发生转变,而脾气虚的问题一直贯穿始终。
著名中医专家吕仁和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脾瘅”,即糖尿病前期。“脾瘅”与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特征非常相似,先天不足、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思虑过度等引起脾气虚弱、脾阴不足。脾虚则气血津液生化不足,可见倦怠乏力;脾虚胃火相对亢盛则见消谷善饥,久病脾虚及肾,则出现小便频数。脾虚不能“蒸津液,化其精微”,而出现口渴多饮,从而逐步出现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津血同源、阴伤血耗、血脉不充、瘀血内停,则出现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症状[6]。
1.3 健脾益气、疏肝理气为糖尿病的主要治则
张锡纯论治消渴:“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中焦。”认为病机是由胰病累及于脾,脾虚是消渴的主要病机。冯明清教授亦认为[7],治疗糖尿病以健脾益气为主。杨竞教授认为[8],糖尿病治疗上遵循益气健脾治其本,行气活血防其变,重视化湿与生津的原则。故从脾虚入手治疗糖尿病前期是正确的临床治疗策略,也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中之重。
肝木克脾土,当肝失疏泄,则制约脾土,导致脾失健运。所以,在治则上,应肝脾兼顾,健脾益气同时疏肝解郁,也符合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躯体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疗法。
2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
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脏腑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反应,如皮肤颜色、弹性变化及肌肉张力变化、经络穴位出现结节、压痛等,而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9]。
《诸病源候论》曰:“其入经脉,行于五脏者,各随脏腑而生病焉。”临床上广泛运用经脉-脏腑学说对疾病进行诊断与治疗,确定病位与病机,选择相关联的经络腧穴,给予有效刺激,以达到调节相关脏腑功能及组织形态、治疗疾病的目的[10]。依据糖尿病的病位及发病机制,结合经脉-脏腑理论及脾胃的表里关系,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应为健脾和胃、补肾益气、调节血糖的重要经络。
3 松振腹法的经络穴位解析
松振腹法以腹部神阙穴为中心,中指置于任脉,从上至下涉及中脘、建里、下脘、水分、气海、石门、关元等穴,食指和无名指置于足阳明胃经,涉及梁门、滑肉门、天枢、大巨等穴,拇指和小指置于足太阴脾经,涉及腹哀、大横、腹结等穴,一掌之下还有前正中线旁开0.5寸的足少阴肾经。
神阙穴居脐中,与冲、任、督、带四条奇经有直接联系,通过振法按摩神阙穴及其附近区域可激发经络之气、升降气机、调和百脉、调整脏腑平衡。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用治一切腑病,有疏利中焦气机、和胃健脾之功。关元是培元益肾之要穴,为手太阳小肠经募穴,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故可调整肝脾肾三条阴经,具有培元补虚、健脾益肾的作用。气海穴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主一身之疾。凡与“气”密切相关及虚弱的疾病,均可取气海穴。石门穴为三焦募穴,为三焦之气汇聚于腹部之特定穴位,具有补肾利水、通调三焦之功效。
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精气汇聚于腹部之募穴,有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之功效。滑肉门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具有调中气、和肠胃、理气滞的作用,尤其在疏肝理气方面有显著功效。
大横穴为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之交会穴,别名“肾气”,能兼顾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健脾益肾、水气通调。
取四条经络、20余个穴位,以振法为主要操作手法,健脾和胃、补肾益气固本,上通津液之布散,中调水谷之运化,下理水液之代谢,助元气之生成转输,治三焦之决渎,在内助气血生化之源,在外通经脉气血之布,运轴枢以调气机,共同达到调整阴阳、安和五脏、培补元气、调理中州、扶正祛邪的目的,实现降低血糖的临床目标。
4 现代医学对松振腹法的阐述
4.1 肠脑学说
近年来有“人体有两脑”的新理论,即“颅脑”和“肠脑”。“肠脑”是一个含有众多复杂物质的环行线路,包括神经元胞体和神经递质等,即脑-肠肽。腹部的很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理疗等很可能就是通过直接刺激神经或血管感受器、内脏感受器,产生压电效应及综合效应,并促使“肠脑”分泌多种物质,继而作用于效应器和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11~12]。这一理论为振腹疗法的治疗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频率振法持续作用于腹部,必定对局部神经、血管、内脏产生有效刺激,再通过“肠脑”反馈于中枢,中枢进一步影响靶器官,可能对胰岛素的分泌、敏感性及机体血糖代谢能力等产生推动作用。
4.2 振动机械波学说
理疗中的振动疗法的作用机理可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类。直接作用为机械振动波直接传递到器官、组织、细胞等结构而产生。间接作用为机械振动波刺激后通过神经-体液反射而获得。结合松振腹法的操作特点,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认为,振腹手法不但能够通过其所产生的机械波直接传递到腹部器官产生物理学效应,而且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因素而获得化学效应,共同产生治疗作用[13]。
4.3 其 他
有学者认为,身体内部的每个脏器都依附于筋膜,筋膜与组织器官都需要协调运动,人体才能处在最佳状态,身体的各种运动关系才能和谐。当各种因素导致脏器与筋膜运动异常甚至粘连时,可以通过低频率振动手法松弛筋膜,使内脏恢复正常的运动节律,这可能也是松振腹法的又一有力依据。
总之,从传统医学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到现代医学的各种研究证实,松振腹法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是非常肯定的,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但在手法操作力度及频率的标准化、技巧的熟练掌握、人力成本支出等方面将面临一些挑战,而且还需要在病理生理及细胞分子等层面上进行更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