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卓欣教授“调任通督”法治疗中风病撷要
2020-01-10杨福霞杨卓欣指导周玉梅袁伟渠郭悦宝
杨福霞,杨卓欣*(指导),周玉梅,袁伟渠,郭悦宝
(1.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
杨卓欣教授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中医院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调任通督”针法是杨卓欣教授带领针灸科全体人员十余年苦心钻研和总结创立运用的中医理论,临证疗效明显,本文将就该理论及其治疗中风病略作阐述。
1 “调任通督”针法中医理论基础
“调任通督”针法理论是基于中医针灸经络腧穴学理论中经脉循行、经脉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及相互间沟通协调和阴阳平衡稳定、气血关系相关而总结和提炼而来,以期经过调任通督治疗后达到阴平阳秘,任督络通,去病除疴之最终目的的一套以针刺贯通任督二脉穴位为主防治神经系统及精神系统、妇科系统疾病的治病大法。
“调任通督”针法理论的思想形成来源基础是基于任督脉循行特点、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及阴阳相互制约、互为根本的紧密关系而来:首先任督脉的循行“督脉、任脉和诸阳皆起于头”;其次,任脉生理功能为“任主胞胎”、具有促进妊养、发育的生理功能,这种妊养不只体现在对生殖系统胚胎的妊养作用,也含有对人体微观系统的脑内神经干细胞的妊养作用,可以促进其增殖和分化,杨卓欣教授带领的团队已经进行的大量基础实验研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说明,具体可参见其研究成果部分;另外,任脉行于腹前属阴,与人体阴经交会,统领掌管全部阴经的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和督脉位于人身一前一后;督脉行于背部为阳,统督全身阳气,总督一身之阳经,全部阳经都与督脉交汇于大椎,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阳气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元素,人体阳气不足,就会导致很多的疾病产生,阳气充足,则百病易愈。故“调任通督法”是基于任督二脉,共调一身元气升降,有所谓任督二脉通,百脉均开,所有疾病均可痊愈,即是基于此理论内涵。故“调任通督,疏通经络”可令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多年来,该法作为治病总则用于治疗中风病疗效明显。
2 该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机制研究
十余年来,团队围绕调任通督法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机制做了大量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调任通督法可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干听觉传导功能[1]、明显促进缺血后神经干细胞(NSC)的增殖[2-3]、提升ERK1/2磷酸化水平,对局灶性脑缺血的ERK通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4];针灸任督脉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作用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患者脑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5]、Caspase-8[6]、TNF-amRNA[7]、FADD-Caspase-8[8]、NF-kB蛋白[9]的表达以及抑制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增殖[10]、上调MCAO大鼠脑内EGF蛋白及EGFmRNA表达[11]相关。此外,针灸任、督两经的穴位可促使神经反射弧的修复及重构,从而起到恢复肌力、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12]。以上现代基础研究为“调任通督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良好疗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依据。
另外,杨卓欣教授团推通过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因引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刘保延首席研究员中国针灸临床评价方法创新团队全面开展“调任通督”针法临床治病疗效机制的的真实化世界研究,以期更多挖掘该法疗效机制便于将该法做临床优化方案大力推广。
3 “调任通督”针法治疗中风病特色
3.1 以通调任督为要
按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根据阴阳互根而提出的“阴阳相济”原则兼选任督阴阳两脉之穴以达调任通督、沟通阴阳、经络疏通:“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生精。”而取任脉关元、气海、中脘;督脉百会、神庭、命门。其中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强壮要穴;气海为盲之原穴,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中脘别名太仓,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百会穴位居脑盖颠顶部,三阳五会穴;神庭穴为天部之神气聚散之庭院所在;命门穴与神阙穴相平行,为人生命之根本也,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运行不息的作用,为之本。由此上穴皆为身体重要穴位,有具可受承容纳、储存收藏、化生生长、总管掌控、关键主要之义,具益髓、填精、生津、滋阴、助阳、补气作用,“调任通督”针法选取以上诸穴,共达任督通调、阴阳贯通、阴平阳秘,以使人体生生不息,去病除疴。
3.2 分期、分型、分部配穴并举
中风病属复杂病症,病情复杂,疾病所处不同时期、所涉不同部位、不同辨证分型、不同兼证等等均可导致病情的轻重、表现、发展和预后、转归结果完全不同,因此无法应用单一治法应对所有患者,故“调任通督针法”临证注意结合配穴治疗中风病。具体包括:据疾病不同分期阶段、不同辨证分型、不同病变部位和兼证进行不同配穴。
3.2.1 按分期配穴
中风病属脑血管病,结合现代医学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病急性期一般为猝然而发,短时间内即出现神志和肢体运动功能改变,中风治疗时间窗治疗非常重要。调任通督法针对急性期脑中风不局限于内科痰湿瘀郁等病因去除,着眼于任督与脑相通,激发经气,以达脉通。对急性期中脏腑闭证在主穴基础上选取大椎、内关、极泉、十宣,并以人中施雀啄法、十宣点刺放血强刺激手法以启闭元神而醒脑,同时对急性脱证型中风予施灸神阙、关元、百会穴以固脱回阳,遵循急则治其标,以经脉指端末端、顶端头颈部等脉气相连穴位为主以促进脑醒脉通之效。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病情已进入相对稳定期,此期开始着眼于经络脉通的治疗,在“调任通督”针法基础上结合“治痿独取阳明”“肝胆主筋”“筋主运动”等治则取阳明、少阳经穴为主,配穴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其中操作:关元、气海补法,余穴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
3.2.2 按辨证分型配穴
调任通督法在中风病治疗中除重视任督脉的贯通、协调,还注重传统的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注意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注重脏腑、阴阳、气血共调,将辨证分型贯彻始终,以期任督脉通、共奏针效。其中,肝阳上亢配太冲、三阴交、太溪、风池、肝俞、肾俞以滋阴平肝潜阳;风痰阻络型以风池、丰隆祛风化痰,以合谷、太冲开四关通络,肝俞、肾俞、脾俞以补益肝肾,培本益气化痰;痰瘀阻络型配以血海、合谷、太冲、风池、肝俞、肾俞、丰隆、阴陵泉祛痰化瘀通络;气虚血瘀型配以三阴交、膈俞、血海、足三里、肾俞、脾俞以益气活血通络;阴虚风动加足三里、脾俞、肾俞、三阴交以滋阴祛风。以上各型均注重补益肝脾肾以益气助妊养脑络之效,从而极大提高了中风病临床疗效。
3.2.3 按所涉兼证配穴
调任通督针法注重结合选配病变所及部位的局部选穴,针对中风导致的“假性球麻痹”,临床表现出现言语謇涩或嘶哑失语、吞咽困难者,穴位在调任通督主穴基础上配风池、廉泉、哑门、天突穴,其中风府、哑门为脑府所在穴位,天突、廉泉为病变部位咽喉上下,任脉所过,挟咽喉而行,上通脑络,诸穴共配,可开咽利音,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显著,这也是利用任督脉通,脑府得养的理论。另肢体关节不遂者,以调任通督法结合局部穴位,上肢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配环跳、风市、太冲;肢体肌肉萎缩可阳明经排刺,充分结合了“治痿独取阳明”的选穴理论,极大提高了患者恢复率。
3.3 任督心神并通调
杨教授一直重视中医“以人为本”的整体思想观念,强调“心身并治”,认为病人心理状态的阴阳通调首先可通过任督脉的通调进行。中风病患者猝然病倒,肢体瘫痪,活动不利,甚至行走、如厕、洗漱、一日三餐等基本生活技能丧失,无法生活自理,难免对生活产生痛苦、绝望,产生“废人”的濒死心情,同时和社会隔离,无法正常社交和工作岗位,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中风后抑郁”,表现为自暴自弃、痛苦绝食,及长期失眠、多梦、烦躁、焦虑、易怒等各种焦虑抑郁状态表现,对此,“调任通督”法根据“中风后抑郁”多为阴阳失调,阴不制阳导致阴虚阳亢,治疗中注重对阴阳进行纠偏调整,使阴平阳秘,令患者心境平和。同时,也特别注重和擅长对患者言语交流以进行心情疏导,杨卓欣教授将其称为“话聊”,杨教授日常繁忙诊治中对所用病患都非常耐心,特别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疏泄,不吝时间和患者耐心交流,鼓励安慰为主,给他们答疑解惑,解除心中焦虑,并为他们支招调节日常生活和身体锻炼安排,使其能每天让心情有安放,日常有事情可尽职,从而适当转移注意力,配合“调任通督”针法治疗,使其移情易性,情志得调,明显增加了临床疗效。
4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月”于2015年2月14日前来门诊。现病史:半月前活动中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入外院查颅脑MRI示:右侧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延髓多发急性脑梗死;EKG:心房纤颤,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及康复治疗后病稳出院。刻下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行走不能,左手握手不能,左面麻木感,口角歪斜,言语含糊,饮水呛咳,吞咽乏力,眠差,难以入睡,烦躁,治疗欠配合,舌暗红,苔薄,脉结、弱。查:左侧肢体肌力2~4级,肌张力不高;构音障碍,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心律失常(心房纤颤);中医诊断:中风恢复期(脾肾亏虚,气虚血瘀)。方药予四君子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以健脾益肾、补气活血: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五味子15 g,石菖蒲15 g,仙灵脾15 g,黄芪15 g,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地龙10 g,川芎10 g,煅牡蛎15 g,素馨花15 g,合欢皮10 g,炙甘草10 g。针灸治疗按:患者当前属中风病恢复期,主穴选取任督脉的关元、气海、中脘、百会、神庭、命门,按照辨证分型配合内关、三阴交、膈俞、血海、足三里、肾俞、脾俞以益气活血,健脾益肾;按患者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予针刺风池、哑门、廉泉、天突;据病情所涉部位予选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其中百会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其中,内关、三阴交、膈俞、血海、廉泉、天突平补平泻手法;风池、哑门徐入疾出不留针;其余穴位补法。每天治疗1次,每次留针30 min。同时患者有轻度中风后抑郁焦虑状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安慰,当晚深睡,状态改善;带教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吞咽及言语训练,针对其制定时间表,配合护理,治疗7 d后患者自行对照发现每天完成规定量后疗效变化改善,信心倍增,注意力转移;治疗14 d后言语嘶哑、吞咽功能及肢体活动明显改善,可缓慢步行及轻握手;治疗21 d后自主吞咽功能完全正常,治疗28 d后肢体活动、言语及吞咽功能基本正常。
综上,杨卓欣教授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相济”原则,以通调任督为要提出的“调任通督”针法理论在治疗中风病应用中可达阴阳贯通、阴平阳秘,在中风病临床实际应用中以任督二脉为主选穴的基础上配以分期、分型、分部配穴并举,同时结合中风病辨证分型和所涉兼证不同加以灵活配穴,并以人为本,在治疗中注意个体的心神调治,在临床中风病治疗中疗效卓著,另外大量基础机制性研究为本理论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